APP下载

是谁在替我们数算着日子

2020-03-28弋舟

美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事关朴素抗癌

弋舟

2017年1月23日,离过年只剩下四天时间,青年陈子衿和自己的母亲去医院做春节前的最后一次复查。他在这部十余万字的“抗癌日志”中,鲜见地记录下了一个确凿的日子——具体到了“23日”。

不足一年前,青年陈子衿被确诊为“淋巴癌”四期,这个在“豆瓣阅读”平台自我定义为“九零后,生于湖北,高龄隐形正太,资深圣母。靠脸吃饭未遂,只好深度挖掘不存在的才华”的年轻人,时间轴至此位移,在另外的时空里旋转。

消毒水,无菌仓,手术,化疗,恶心,呕吐,深夜闪烁的手机和电脑,陌生到近乎虚构的读者……

2017年1月23日,七个月后,这个日子被青年陈子衿如是补录:

抽完血,我便坐在电梯间的椅子上等结果,我妈去加热饭菜了,做完移植出仓后,我依旧按照当时下发的食谱严苛控制饮食,上面写着“一年内不要在外面的餐厅吃饭”,于是每次来医院,我妈便起个大早做好中午的饭菜,拿到医院的微波炉里加热,至于她自己,总是下楼买两个馒头对付过去。

这段文字折射着这部“抗癌日志”的基本文风。流畅,平静,显而易见的朴素,并且,“及物”。

所谓“流畅”,似乎应该是行文的基本要求,但遗憾的是,这基本的要求,若要得以兑现,如今都会显得稀缺。青年陈子衿的文字能力好过我所见识到的许多“作家”,但我不想使用别的说辞来形容他的文笔,因为除了“流畅”之外,此处使用任何其他的辞藻,都会令我觉得是走到了“好”的反面。

这便事关了“平静”。平静何其难,尤其在我们被铿锵、被声嘶力竭、被“鸡汤美文”、被各种“逼格”以及痞子语言淹没的当下;尤其,在一个文

学青年记录着自己的抗癌经历之时——可以想见,他若能克制住自己汹涌的、“文学性”的抒情企图,那几乎算得上是一桩奇迹。

青年陈子衿创造了这个奇迹。

尽管,他还是忍不住透露了自己的“秘密”——“我生病之后,有一件事我始终放不下,我没有对任何人说过,因为羞于启齿,可我清楚它对于自己人生的分量。那件事便是写小说。”

我得感谢“这件事”,替陈子衿,替我们这些读者。在我想来,正是“写小说”这件令他放不下、令他羞于启齿的事,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作品难能可贵的平静,同时,也极大程度地赋予了一个罹患重疾的青年以矜重的气质,从而有力地支撑住了他的精神,乃至,他的肉体。

好吧,不解释,如果此刻,你要勒令我这个“写小说”的人以一个词来囊括我对“小说”艺术本质性的指认,在青年陈子衿的启示下,我将选择——平静。我甚至可以立此存照:日后,倘若青年陈子衿真的能给我们拿出一部“小说”来,那么,这部未来的作品,在品相上,至少毫无悬念地能够及格。原谅我只保守地说出了“及格”,但你要是知道,如今充斥在我们眼里的多是不及格的小说,你就会明白,对于青年陈子衿,我已怀有了怎样的敬意。

在“这件事”上,青年陈子衿已经站稳了一个“写小说者”的基本脚跟,那就是:放不下,却又羞于启齿。是的,我可能把“这件事”的意义说小了,它岂仅仅是“写小说”那么轻浮,它其实,就是一个卑微的人必定会有的合格的立场。放不下,于是对生命顽强的眷恋;而羞于启齿,正是生命赋予我们的、令我们终生震惊不已的那份确凿写照。这就宛如生命的底色与秘密。在这个巨大的底色之上,我们终将亲历所有肉体的兴衰,亲历所有精神的起伏,并且,终将惊诧于天地之不仁,终将,怀着巨大的羞怯去源源不断地感激;在这个巨大的秘密之下,如果你获得了平静,你便获得了尊严,获得了全胜的可能,并且,你还终将获得光荣的朴素。

自诩为“高龄隐形正太,资深圣母”的青年陈子衿其实朴素。这不仅仅与他的家世相关——我们见多了寒门的“娇子”,见多了被“小时代”蒙蔽的年轻的蠢动。在我看来,青年陈子衿朴素的根源,依然事关“羞于启齿”,事关那天赋一般的巨大的羞怯本性。

踏上公交车,她给了我两块钱,自己又偷偷地将一块钱的纸币折很多次,浑水摸鱼地扔进投币口。我说过她几次,她笑笑,下一次却还是只拿一块,我就不管她了。

他这是在描述自己母亲乘公交车时的情形。这个细节令我震动的程度,不亚于他对于那些医疗过程的自然主义记录。

我们走出医院,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

我说:“你投两块吧。”

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投了两块钱。

我挺高兴的,虽然知道下次她还是只会投一块,可我还是高兴。

读到此处,我竟有泪水汹涌。似乎,于此之间,我和青年陈子衿共同面对了生命实相中的阳光与阴影,共同战栗,共同“挺高兴的”。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瞬间里,犹豫了一下的母亲,以“一块钱”的差额,补足了我们对于善美的盼望,矫正了我们对于尘世的误解,它令一位具体的母亲,成为了全部的“母亲”,也令庞然的病魔与尘埃一般琐碎的忽恶忽善浑然为生命的辽阔事实,在这个事实面前,善小与恶小,不为与为之,都成為了人性惊心动魄的试炼,乃至,都堪称瑰丽。正是对于这些细节的忠实记录,羞怯而自尊的青年陈子衿,以他的朴素,击退了傲慢的癌细胞,克服了浑水摸鱼的试探,在最小的局部却又是最大的生命局面里,赢得了人的尊严。

我无法遏制地想要复述一遍那个瞬间:

一个命悬一线的青年,在和母亲前往就医的路上,恳求母亲不要失却人之体面……

一块钱,两块钱,就是这么微不足道,就是如此“及物”。

“及物”重要吗?如果你读过太多泡沫一般的空洞文字,你就会明白“及物”何其重要。这不仅仅事关“非虚构写作”的伦理,于今,它甚至还事关我们的世界观与我们的方法论。青年陈子衿的书写,令我想到了胡迁,一个与他同龄的年轻人,这位早逝的青年导演、小说家,在自杀前的一次采访中说道:

这里面写的不是青春,是中国大部分大学生,或者叫专科生。人们总是讨论白领群体、底层、既得利益者、创业者,等等人群,这些标签下的人在若干年前还是青年时,人们又都统一美化成青春,这是一个错误的定义。赖在宿舍每天打游戏,无所适从,不明所以地谈恋爱,这个中国庞大的青年群体,不叫青春。

在我看来,胡迁的这段话,就是在对“及物”的呼吁,他所否定的那些内容,正是“不及物”甚嚣尘上的泡沫。于是,我看到了,青年陈子衿在这本名叫《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的非虚构作品中,结实地回应了另一位青年的呼吁。至少,他以疾病不可撼动的存在,使得“真实”成為了无从遮蔽、无从美化和粉饰的事实,使得那个更为广大、更为本质的“青春”与“中国”得以部分地还原。

青年陈子衿没有书写那个人云亦云着的“青春”,但他结实地置身于“大部分大学生,或者叫专科生”之中;他没有书写那个“厉害了我的国”的“中国”,但他汇入在周遭呼号的病友、身边仓皇的亲人之内。

令我难以决断的是,这一切,难道真的只能有赖于一场重疾的降临?

“淋巴癌”四期。多么陌生,却真切如铁。

2017年1月23日,青年陈子衿想:我想我们暂时都死不了了,即便未来有再多波折,也会拼了命地向有光的地方挤过去,苟且偷生,似乎也挺好。他既盼望“拼了命地向有光的地方挤过去”,又理解了“苟且偷生”的本意。

七个月后,他在“豆瓣阅读”所开的专栏下面有人如是留言:

如期阅读。

赞赞赞,每周都期待更新。

写的好棒,每期都看,真心希望你早日康复。

看到你的文字让我想到爸爸,和你一样的病,上个月进仓移植感染,现在仍在ICU生命垂危……唉。

喜欢!向你学习!

麻将好像南方的春节。

……

2017年1月23日,我在干什么?翻看微信动态,那一天没有记录。是的,我记不得生命中太多的日子了。这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太多的日子似乎也没有被我们铭记的价值。你瞧,即便那个确诊自己患了癌症的日子,青年陈子衿都记不得了,他老实地交代:

究竟是4月的几号,我忘了。我应该记得的,可是我忘了。

应该记得的,我忘了。这是生命的诚实,亦是生命的哀伤。可是你看,此刻,当我面对一个具体的日子迫不及待地检索自己的手机记录,生命那阔大的事实便开始重新复苏,显露它全部的所指与能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代中国最富思想者气质的作家张承志,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他们在跳舞,我们在上坟。现在,面对青年陈子衿的这些文字,恍惚中亦有句子在我脑子里盘旋:他们在赞赞赞,我们在抗癌。

这让我惊诧于世界的整全与神圣。

谢谢青年陈子衿,在他哀而不伤的记录里,让我茫然地想起,是谁在替我们数算着日子。

猜你喜欢

事关朴素抗癌
只回答一个问题
最朴素的人文
社区治理 检察赋能
隔离朴素
关于抗癌药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47号
麦芽硒如何抗癌?
身体强不等于“抗癌力”强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朴素的魅力
西兰花蒸5分钟,最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