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美臻于“品”界
2020-03-27朱淳熙
朱淳熙
幼儿早期阅读被教育界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早期绘本阅读就是引导幼儿凭借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内容的过程。通常,教师组织儿童阅读的过程有:依托封面,想象猜测;初读绘本,了解大意;精读绘本,挖掘内涵;拓展延伸,多元表现。一般来说,“精读”是进行绘本阅读教学最关键的部分,需要老师从画面形象、色彩、色调,文字,细节等方面灵活引导,挖掘绘本内涵,让孩子享受精神成长的大餐。
那么,如何进行“智慧”地阅读呢?教师与幼儿不妨驻一颗慧心“品”绘本,用心灵与文本深度对话,感受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张弛有度,品节奏之美
幼儿绘本具有一定的节奏性,比如通过相似的情节,相似的语句,达到一种节奏上的“韵律”,体现儿童文学特有的美感。
(一)读核心问题时宜“张”
“核心问题”是整个绘本教学活动的“总领性问题”。它引导幼儿全面解读文本,引发幼儿细密思考,深度探究,使其余问题的设计能源于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引发幼儿的思维活动。在每一次设计活动方案时,教师都会先定位“核心问题”,即整个活动的“总领性问题”。在预设问题时,紧紧把握核心问题,再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扩充设置一些基础性问题,形成一种支架式结构,为解决核心问题服务,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读情节过渡时需“弛”
在组织幼儿进行绘本阅读时,不可能将所有的画面——精读。因此,教师会仔细分析绘本内容,对一些有价值的页面进行深入挖掘,引领幼儿细细品读,但有些过渡性情节的页面作一些处理——让孩子概括性地了解该片段内容。有时作者或者画家已经对此作了处理,如《漏》,“老虎背着小偷跑过了驴背山……拐过了驴背弯……跳过了驴背冈……”,作者把这三个类似内容的页面设置在同一个页面上,如此巧妙的处理不仅有助于孩子了解这段故事情节的过程,孩子们在“一只老虎和三只老虎”的悬疑中读懂了老虎和小偷惊慌失措地跑的样子;又加快了孩子阅读的节奏,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
二、内涵隐喻,品细节之美
细节是绘本故事不可或缺的部分,读者可以通过细节猜测人物心理、性格,感受所要表达的情感,预测情节的后续发展。孩子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大多借助于视觉感受来发现这些细节,在品读细节的过程中,拓宽了绘本故事叙事的空间,幼儿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一)紧扣精读点
在绘本阅读教材《獾的美餐》中,最后獾收到的信的署名处印着三只不同大小的小脚丫,还有獾在抓鼹鼠、小老鼠和小兔子时那些效果线的出现以及书角上的小画面等等,都引起了幼儿的关注,孩子们好奇、思索、释疑,阅读的过程中不时有灵动的智慧在闪烁。由于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在不断地发现中得到激发,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更加热烈。教师找准精读点,召唤小读者去发现和解读。在多年的绘本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绘本中很多细节让故事增色不少,而孩子们灵动的小眼睛往往能将这些细节“捕捉无遗”,让故事生动丰满,精彩迭起。
(二)定位赏析点
图画书中人物的性格及情感并不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在图画效果——以神情、动作等细节来隐喻的。例如在小班绘本《摘呆子》中,小刺猬望着高高的苹果树垂涎欲滴。绘本中以“涨红了脸的小刺猬,眼睛直直地望着树上的果子,嘴下垂着三滴口水,两脚使劲地蹬高着”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在幼儿的眼前。在老师的启发下,小班的孩子们仔细观察并模仿了小刺狷的神态、表情、动作,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了流口水的小刺狷多么嘴谗、多么想摘到一个果子的迫切愿望。在视觉的感知与听觉的感受中,表达自己的生活与想象世界,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三)找准推进点
在绘本故事《 》中,老虎和小偷都想偷到那头大胖驴,可阴差阳错地闹了个啼笑皆非的笑话,那么驴到底被偷了吗?孩子们从房子的门背后 出的一个小小的驴角判定,驴没有被偷走。果然,顺着幼儿的思路往下看——驴真的还在!这个小小的细节,对故事情节的推进是一个铺垫。抓住那一个个微小的“点”,引领孩子观察,思考,判断,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们的思维自由地徜徉。接下来的画面使孩子的猜测得到验证,他们更是欢呼雀跃,因为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并且在成功之后更加促使自己更细心观察、更细致地进行阅读,阅读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意犹未尽,品留白之美
留白既是一种绘画技巧,又是图画书里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段。一本好的图画书,不一定要把画面填满,有时留下一片空白,反而会产生一种无形当有形的效果,为读者提供一片想象的空间。
(一)画面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发现一些经典的绘本中不时有“巧妙”的“留白”,它使孩子们突破文本与图画的限制,任想象驰骋,填充着绘本意义的所有缝隙。例如绘本《雅各布的珍宝》,其中一个画面是奶奶在医院,图中没有整齐的病床以及排队挂号的病人等场景,只有一把椅子,奶奶坐在上面,左上方是个单调的“红十字”,略显群青色的地砖一直延伸到远处……在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下,孩子们读出了奶奶的表情、读出了病房冷清的环境,读懂了奶奶的孤独与寂寞,读懂了整个绘本故事的情感基调。孩子们面对如此单调的画面,解读出了丰富各异、独具个性的内涵。那一块“空白”仿佛填充着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情景内容,顿时让故事神秘丰满。
(二)思维留白,刻意缺失的美妙
教育不仅仅需要呈现,无声也是一种教育。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若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就不能真正扩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师给孩子预设“支架”的时候,不妨智慧地撤掉几架梯子,留一块“空白”,让孩子们自己想方设法爬上去,或许孩子们可以想出不同的通道,收获更多的惊喜。例如,在《逃家小兔》活动中,老师根据故事情节逐步提问,孩子们思维活跃,每次提问后都请幼儿思考一会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老师请幼儿的思考向更远处拓展——“妈妈还会变成什么,妈妈变了之后小兔又会变成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个呢?,,犹如大草原上的野马,孩子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左冲右突,将老师刻意的“留白”造成的“缝隙和空间”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
四、鉴赏美妙,品色彩之美
幼儿的绘本故事中,每张图画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叙事关系,且画面极其富有视觉美。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而这种能力的提升绝不是单单凭借文字阅读所能替代的,它体现了绘本阅读的独特之处。
(一)捕捉对比之美
在绘本《亲爱的小鱼》中,小猫在礁石上等小鱼回来,同样的动作、同样的画面,不一样的是两页的色调,一幅是清晨太阳初生时光芒四射、红霞满天的情景,一幅是夜晚月光皎洁,海面清冷——明显的冷暖色调对比。因此,幼儿欣赏时,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两幅图画面的对比并及时追问:“为什么这两副图内容一样,而色调却完全不一样呢?”慢慢地,孩子们明白了原来小猫就在同一个地方等了一天又一夜,焦急地盼望着好朋友小鱼的归来……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的用心良苦,在色彩对比中蕴涵了一个能让孩子读懂的道理,色调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推移。
(二)欣赏呼应之美
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是个让所有孩子笑破肚皮的幽默角色,绘本中爸爸的样子“干变万化”,可唯一不变的是爸爸的花格子睡衣。细心的孩子们会发现:“呀!爸爸的睡衣和前面环衬上的花纹一样!”的确,孩子们为了这个小小的发现而惊呼,看着那花格子的睡衣,不禁感觉到了浓浓的家的温馨氛围,就是在这些不经意的地方,孩子们融入到了绘本中,用敏锐的小眼睛、用渴求的心灵来寻找一个个答案!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认为,图画书是成人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对孩子的语言、想象、思维、情感、社会化及审美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幼儿绘本阅读并不应追求让孩子学会多少字,诵读多少诗文,而应让孩子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发挥想象,拓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