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策略”引向阅读,落实核心目标

2020-03-27林树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8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阅读策略策略

林树霞

摘    要:2011年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標准》阅读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统编教材的背景下,在阅读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解读教材,课内外联动,提高阅读速度、阅读质量,落实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策略;教材特点;认知规律;反复实践

统编教材总编温儒敏强调:“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很重要的,是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从2019年秋季起,全国使用统编版教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大变革之一是专门安排了几个重要的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选择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单元是把“阅读策略”当作核心目标、外显的目标,以“运用学习策略,提高阅读能力”为最终目标。查阅一些学校正在进行的小学生阅读策略运用和课题研究实施,借鉴专家们的经验,我认为,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策略单元“提高阅读速度”时,必须树立单元整体观、核心目标观、实践发展观,按照单元安排的课文顺序,严格按照设定的教学目标的标准,科学地推进教学进程。

一、把握编排特点,读懂教材

1. 目标更明晰,内容更聚焦

统编教材以单元组形式独立编排了“阅读策略”的教学内容,并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实践活动,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五年级上册的“提高阅读速度”策略单元,以“单元导语”“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课后题”“选做题”“语文园地”的形式,聚焦在“提高阅读速度”这一阅读策略内容上,凸显了单元的核心目标。

(1)单元导语页。以“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导入,提示学习“提高阅读速度”这一策略的意义:阅读速度越快,理解就越快;理解越快,阅读速度也就越快。而导语“学习提高速度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则规定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四篇精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一般都用一两句话为学生的阅读尝试提出要求,提示具体的阅读方法。课后题目则分别从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习惯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3)“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

(4)“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概括句意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这样编排本单元教材内容,目标更清晰,内容更聚焦。潜心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这些特点后,我便把“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把阅读课上成速读方法的机械训练课”的问题。

2. 层层递进,梯度上升

《搭石》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引导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的阅读习惯,学习“不回读”的阅读方法,因为这是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基础和起点。其他三篇精读课文分别从“连词成句地读”“借助关联词”“带着问题读”,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这些阅读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交流平台”是阅读后的总结;“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则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概括句意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可见,本单元的安排呈现梯度式上升,一步步去接近单元教学目标。

二、遵循认知规律,习得策略

统编教材整个阅读策略教学单元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规则辨认—尝试应用—规则总结”的认知发展过程,对阅读策略单元内容进行精心策划的。伍新春主编在新教材培训时强调:“阅读策略就是学得的,首先要经过专家经验的外化,即掌握阅读策略的人(如教师)对阅读策略的概念、方法等进行讲解,再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最后把这种外化的专家经验进一步内化成学生头脑中的阅读策略。”因此,在教学阅读策略单元时,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基本上也是按照伍老师的要求设计教学进程的。

1. 解读导语,初识“策略”

单元导语页“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言简意赅,指向明确,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及要求。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单元,使他们清晰地聆听到编者的心声,体会到其编写意图——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在单元学习起步之时,教师要为他们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策略的路径和过程指明一条捷径。

2. 课堂指导,尝试“策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不仅需要方法的指导,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实践。

例如教《搭石》时,第一步是明确要求,强化“提速”。

(1)出示第一次读本课的默读要求:①集中注意力,不分心,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②尝试比原来读得更快些,再在学习单上记下所用的时间。这一时间必须是在确定自己把握课文内容后所用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的时间。③记录完,合上课本,再完成老师发下去的检测题。为了防止学生为追求速度而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课堂上我没有采取竞赛的方式强化速度意识,而是特别强调他们记录完时间后不能影响正在阅读的同学。因为这篇课文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另外根据教学用书提示,建议本单元不安排预习,如此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保证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得到一个更为客观的阅读时间。

检测题(判断):

①人们需要搭石的季节在春季。(   )

②两块搭石之间的间隔一般在两米左右。(   )

③慢走搭石紧过桥。(   )

(2)交流课文中讲了哪些内容。

有的学生记住了课文中印象较深的句子,例如:“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紧走搭石慢过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有的同学记住了课文中描述的一些事情。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达到了相应的要求。

第二步,分享交流,发现“关系”。

①请不同阅读时长的学生汇报完成题目的情况,情况如下:课堂上,读得快的学生40秒就示意读完了,1分钟读完的学生也有十几位,最慢的是2分30秒。按照课程标准中对于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每分钟三百字,这篇文章641个字,从速度上来看,大多数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阅读的速度并不只是读的快慢的问题,还关系到理解的问题:阅读速度=(字数/时间)×阅读理解率。②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可能读得快,但理解不够准确;有的学生读得慢,但理解更准确一些;有的学生读得快,理解得又到位;有的学生读得较慢,而且理解还不太准确。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理解是速度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理解的阅读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3. 反思行为,小结“策略”

(1)借助“出声思考”,与同伴分享交流:回忆自己有没有出现“不集中注意力”或者回读的现象,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

有的学生说:“我怕读得比同桌慢,所以有时瞄着他,看他读到哪,精神不集中,结果影响了速度。”有的说:“我专心地默读着,觉得比大声朗读课文快了许多。”有的说:“我读得快,经常感觉前面的内容不理解,就不自觉地回看,影响了速度。”还有的说:“刚开始读到‘汛期时,我不理解,本想回读,但想到刚才老师不准我们回读,我就往下读。当读到‘山洪暴发,我就明白了‘汛期的意思。当读到‘协调有序时,我不理解它的意思,没有马上往下读,而是思考一会儿才继续读下去。”

(2)归纳总结,学得“策略”。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总结“集中注意力地读”“不回读”的做法。

三、紧扣课后题,搭建支架

不少老师觉得“课后题”只要上完课之后去完成就行了,因此,只是把课后练习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结果就导致了这样的现象:讲是一回事,练又是另外一回事,讲完课文再去练,似乎成了一种固定模式。既然课后题的编排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点明了教学的思路,提炼了文本重点、难点,注重了目标的整合,那么就应该借助课后习题,小“题”大做,抓住教学重点,搭建起各种学习支架,使策略单元教学目标更明确、设计更精炼、训练更到位,课堂简约而高效……

1. 巧用支架,导入新课

范例支架:它是指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前,为他们先提供一个例子,既要包括重要的学习步骤,又要符合学习目标中的学习成果。搭建范例支架,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明确、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正所谓“先利其器,再善其事”。《搭石》“课后题一”:“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学时借助学生的阅读经验,我以阅读者的身份告诉学生在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回读,如何做就能提高阅读速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怎样运用策略提高阅读速度。以这种开门见山的方法导入新课,如同路标,引领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我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这样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2. 依托支架,击破重点

课后练习是紧扣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体现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完全可以依托课后题,让它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根主线,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支架,是通过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迈进。《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课后题三:“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和同学讨论。”我围绕该题搭建支架,进行课堂教学:先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问:课文从人奔跑的速度开始写,题目为什么是“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有的学生问:还有没有比光速更快的事物?有的说:我没明白“还有比流星体运动速度快得多的东西,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这句话的意思。我让他们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交流阅读收获。就这样,学生通过问、读、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落实了课堂目标——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只要我们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善用课后题搭建不同的学习支架,因“地”制宜,就“势”而为,让菱角归潭、稻入浅水,做到科学有效,就能帮助学生学得策略,落实核心目标。

四、联动课内外,反复实践

1. 课内学习,内化“策略”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新教材网络培训中,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何致文老师也是这样郑重其事地提醒我们:“阅读策略”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教会的,学生从有所认知到形成能力,再到养成习惯,最终形成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在课内学习时,我依托教材,创设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反复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策略,从而构建从学到用、由知到行的反复练习的学习过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借助学习提示,向学生点明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利用课后第二题具体运用这种方法。两位学习伙伴分别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情况,一位同学一眼看到一个词语,另一位一眼看到了一句话,通过对比,说明“连词成句”的阅读方式能扩大视域,能一眼看到多词语甚至一句话。课后完成选做题,引导学生借助卡片练习一眼阅读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如何扩大视域,逐渐改变逐字阅读的不良习惯。

2. 课外阅读,迁移“策略”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实践”,也包括课外阅读。我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做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

“提高阅读速度”的目标不仅能在学习课文中得到落实,还可以在课外阅读中不断践行。我使用“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籍《中国民间故事》进行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閱读习惯。另外,在第三单元开始教学之前就开启读书之旅,为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做准备,然后灵活调整第三单元各板块内容,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我以《中国民间故事》作为触发器,由点及面,由篇到本,由1到1+X,从课内引向课外,从单篇引向整本书,促使“提高阅读速度”这一阅读策略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迁移和运用,使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发展。

“阅读”与“策略”的美好相遇,让学生爱上了阅读,学会了阅读,从阅读中学会了学习。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阅读策略”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学生通过阅读,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实实在在地落实了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J].语文建设,2016(9).

[3]伍新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策略的价值与实施[J].小学语文,2018(9).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阅读策略策略
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