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与对策
2020-03-27杜鹃
杜鹃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衍生出更广泛的金融需求,金融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永昌县为例,阐述了该县在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支持 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思路,将“三农”工作摆在核心地位。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金融是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和关键支撑,积极推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为金融助力乡村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
永昌县抓住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三农”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县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永昌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全县经济运行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9年上半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1.8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9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6.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6亿元,同比增长8.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47元,同比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22元,同比增长7.8%。
(二)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
积极运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对支农、支小、扶贫工作考核达标的金融机构执行比同类金融机构更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永昌农商行作为永昌县再贷款借用的唯一机构,2019年上半年,人行永昌县支行向永昌农商行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1笔,存量余额为3.423亿元,永昌农商行2019年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49.41亿元,较年初增加1.28亿元,增幅2.66%;其中,涉农贷款余额43.94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8.93%。
(三)“窗口指导”助力信贷投放
由于“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要求,在收回无法继续展期的扶贫再贷款1亿元的情况下,人行永昌县支行和县政府加强窗口指导,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截至2019年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5.14亿元,同比增长6.3%;各项贷款余额98.64亿元,同比下降4.3%;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2.9%,与同期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的趋势基本一致。小微企业贷款小幅增加,余额为12.5亿元,同比增加0.89亿元,增长7.66%,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持续增强。但是,由于近年来农作物价格低迷,高原夏菜价格不稳定,导致县域涉农企业及种植大户农业投资减少,涉农贷款继续减少,余额为67.16亿元,同比减少2.87亿元,下降4.1%。
(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能够完善社会征信体制,永昌县为优化社会信用环境,致力于农户、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加强金融机构和基层农村集体组织的互动合作,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各乡镇、行政村进行“信用镇、信用村”评选。为加强宣传,组织“6.14”“5.15”“3.14”征信“进农村、进庙会、进学校、进社区”的活动,农民信用意识增强。随着甘肃省农(牧)户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严重制约信贷投放
截至2019年6月末,全县12家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达11.02亿元,不良贷款率11.04%,较去年同期增加2.92亿元,增幅36.07%,不良率增长3.18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年末,涉农不良贷款率11.03%,农户不良贷款率6.97%,企业不良贷款率9.22%。受经济下行加大、农产品价格波动以及产品滞销等因素影响和“农户联保贷”违约串联度高,涉农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增大,辖区金融风险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空心村”现象加剧,金融资源使用效能低下
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空心村”问题难以解决。首先,由于土地流转,大量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务工,青壮年集体“出走”。其次,农民转变思想重视教育,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进城上学成为热潮。农村地区人口呈现老幼并存的局面,这导致乡村振兴政策传导难、实施难、维护难。
(三)涉農产业风险加大,银行放贷意愿不强
由于农业生产风险高、可控性差,金融机构对于涉农贷款普遍存在抵触心理。因为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金融数据缺乏严重,银行无法进行准确估值;农村资源产权不确定,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无法提供合格有效的抵押物;小微企业大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制度不规范,难以满足信贷投放的条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对市场门槛低、缺乏核心技术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冲击加大,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由于银行尽职免责管理办法和小微贷款差异化考核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慎贷情绪大。
(四)缺乏有效抵押担保,限制多元融资需求
从农户个人到民营、小微企业,都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从需求方来看,由于不愿承担连带责任,没有合格的担保人提供担保,“两权”落实不到位,增贷困难;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业绩出现不确定性,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可提供的再贷款数额有限。虽然有金控公司、农担公司等担保公司,但其担保要求并不低于银行信贷条件,反而增加了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成本,解决不了贷款难、贷款贵的实际问题。
(五)金融环境恶化,生态亟待改善
由于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以及农业产业不景气,造成农户无法偿还贷款。而且,涉农贷款和民营、小微企业贷款任务重,没有实现贷款流程监督全覆盖。同时,农户信用意识淡薄,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助长了不还贷款的错误认知;其次,执法机构执法不力,缺乏强力的惩戒措施,造成老赖横行。此外,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没有对不良贷款变动情况给予高度关注,也助推了农村金融环境恶化。
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引导规范发展
鼓励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业务专长,努力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推广银税互动、互助担保、应收账款、供应链金融、信用贷款等融资模式,着力疏通信贷投放“最后一公里”。积极对接金控担保、市农担等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深入开展银担合作。加强减税降费、产业扶持等惠企政策的宣传落实。开展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融资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二)改善村容村貌,吸引农民返乡
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全力提升农村宜居水平。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农村教师薪酬管理体系,设法引进并留住教育人才,提高农村地区整体教育质量,让农村学生就近上学。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扩大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努力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根本上解决“空心村”问题。
(三)落实“三变”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持续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配置。确立村委会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加大评估人才培训,加强经营主体培训,加大政策优惠支持,加快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支持信贷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经营模式,农民直接参与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降低资金损失风险并建立抵押物处置机制。
(四)推广金融科技,防范金融风险
依托京东商城金昌馆、京东物流产地仓等现有平台资源和淘宝、天猫等全国大型网络平台,开展特色产品促销活动,提升永昌县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推广升级互联网银行,采用便捷简单的使用界面,让金融科技助力小微金融服务破解瓶颈。多手段加强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预警,督促地方法人机构加大不良贷款化解力度,确保不良贷款清收工作见实效。进一步积极落实农牧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金融机构挖掘优质客户、防范农村地区金融风险,以及政府深化农村政策改革、金融精准扶贫、改善营商环境等提供有效服务。
(五)推动产业融合,提升科技水平
通过农村金融立法和制度建设等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实现体制创新、产业联动和聚集、农业产业组团式发展。实现要素集约化配置,实现农产品高附加值销售和适度规模经营;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打造自有品牌和标志商标;发展旅游产业,打造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将旅游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引导支持企业开展“一個企业对接一所科研院所”活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农业技术集成转化;利用网络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对接大市场,保证农牧产品有充足的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冯新宝.基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视野.2019,(4):54.
[2]杨圣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难点[J].中国金融.2018,(24):116.
[3]严慧敏.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思考及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9,(13):26-27.
[4]江宇,张习宁,张奇斌,陈鸿富,吴如乾,林文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福建金融.2019,(3):4-10.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