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助式养老,能否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2020-03-27蓝风

妇女生活 2020年2期
关键词:合租爹爹养老

蓝风

编者按: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们面临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空巢老人,面临着更多的养老难题,比如生活上缺乏照顾,精神上缺乏陪伴。为了应对这一难题,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不断出现,其中以互助式养老最受人们青睐。那么,何为互助式养老?它有着怎样的优势?运行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若想参与其中,又该注意些什么?

互助式养老悄然兴起:

合租互助、时间银行、互助幸福院……

湖北鄂州的老陈、老李和老吴年龄相仿,同是英山县老乡,也是交往几十年的老友。如今渐渐年迈,且老伴都相继离世,三人来往更加频繁。但因住得相距比较远,想聚一次很不容易。

2019年春,老陈回英山老家探亲,在一位亲戚家住了两天,感觉那里特别适合养老,便迫不及待地回到鄂州邀请老李和老吴:“那儿的环境太好了,咱们可以合租一套房子长住,再也不用为了聚一次跑那么远了。反正咱们身体都还行,住在一起能相互照应,等将来做不动了可以考虑一起请人照顾。”老李和老吴都很赞同。三人先去体验了一周,然后跟各自的儿女一商量,一起合租了一套三居室的民宿搬了过去。如今,三个老伙计日子过得很惬意,自诩为“山中仙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日渐凸显,人们纷纷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加以应对。在各种新型养老模式中,互助式养老似乎更受人们欢迎。

互助式养老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三类:合租互助、互助幸福院和时间银行。

合租互助模式也称为“抱团养老”——几个人合租一处住所共同生活,各种日常费用按比例分摊,生活中互帮互助,相互陪伴。老陈等三位老友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

而山西阳泉75岁的王爹爹,眼下采取的则是小区互助养老模式。王爹爹儿女不在身边,一人独居,性格孤僻,以前很少出门,是社区重点关注对象。前年,经社区工作人员撮合,他与小区其他3位70岁左右的老人结伴,组成了养老小组。与他结伴的3位老人都是性格开朗的老太太。每天早晨4位老人一起晨练,中午有时各自回家做饭,有时一起聚餐。午休后,几位老人要么相约到社区活动中心打打小牌,要么一起逛逛公园。傍晚,王爹爹还被3位老太太拉去跳广场舞。如果在约定的时间有人失约,小组成员便会打电话了解情况,甚至去家中探望。如今,王爹爹因经常参加各种活动,不但身体状况大为改观,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在广大农村,还有一种被称为“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得到普遍推行。其特点是集体建院、集中居住、互助服务,坚持自治、自愿、自保、自助原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难题。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互助幸福院是这一模式的典范。早在2008年,肥乡县前屯村就利用闲置校舍进行改造,建起了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互助幸福院”,让老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

还有一种互助式养老模式被称为“时间银行”,指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支持和鼓励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储存在“时间银行”个人账户里,将来可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我国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最早出现在上海,如今已在全国多地推广,并实现了网上网下同步运营,加入其中的低龄健康老人越来越多。

养老新路径优势明显:

成本降低、幸福指数上升、子女安心

互助式养老模式为何如此受欢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养老政策研究专家陈鹤认为,一方面,互助式养老能让养老成本明显降低。正规养老机构必须具备资质条件,必须有正式的护理人员和管理机构。这就意味着老年人进入正规养老机构必须承担相应费用。而近年来,受生活成本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影响,机构养老费用不断上升。反观互助式养老,则不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服务,老年人能以较少花费获得必要的养老保障。另一方面,则缘于文化和个人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家庭养老,把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比如养老院)这一行为本身,就存在观念、文化上的冲突。据调查,绝大部分老年人希望就地养老,而互助式养老恰恰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一要求。

福建宁化年近八旬的余爹爹老伴去世,两个女儿都已成家。按当地习俗,老人不宜跟出嫁的女儿一起住。余爹爹长期在老宅独居,随着年龄增长渐感体力不支。女儿们想送他去养老院,但每年数万元的费用难以承受,而余爹爹自身也没有这个经济能力。正当两个女儿发愁时,余爹爹所在的村建成了养老服务中心——由村里出场地,村干部牵头,以互助养老模式把村里留守老人聚在一起养老——余爹爹很快加入其中,顺利解决了养老难题。

相比传统家庭养老,互助式养老还能大幅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居家养老的老人,一般都存在孤独的问题。家里冷冷清清,老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而互助式养老不仅能解除老年人的孤独——大家一起聊天、娱乐、运动,随时都有人陪伴,而且这种养老模式还给低龄老人提供了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与平台。这些都无疑能够促进老人心理健康,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互助式养老还解除了子女的后顾之忧。子女不在父母身邊,最怕父母无人陪伴、孤单寂寞。互助式养老相当于给老人找几个伴儿,儿女心里自然踏实。

说起互助式养老,天津市民黄先生赞不绝口。黄先生的老父亲今年75岁,不愿跟他搬到高层电梯房住,坚持自己住在老房子里。父亲年纪大了,独自生活有诸多不便,黄先生为他请了保姆。可老父亲不是嫌保姆懒,就是嫌保姆做的饭不好吃,吵着要吃他做的饭。黄先生无奈,只好每天下班后赶过去帮父亲做晚饭,陪父亲吃完饭再回自己家。有时老爷子还找各种借口要他留宿,第二天的早餐还得他做。这样一来,他上班就经常迟到。自从老父亲所在社区建立互助养老平台后,黄先生再也不用担心被老爷子随时呼叫了,因为老爷子跟老伙伴们一起吃饭一起活动,既充实又开心,根本没时间再“骚扰”他。

一个老人连着一个家庭,而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互助式养老有效探索了一条养老新路径,不仅解决了独居老人的养老难题,也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用一位民政工作人员的话说,是“老人开心、子女放心、政府省心”。

互助式养老仍面临推广困局:

养老观念难改变、相关法规存空白

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8%。权威测算,2018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6.57万亿元,2021年预计将达8.81万亿元。伴随养老意识的增强,我国养老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而建立在互帮互助基础上的互助式养老,无疑将有效缓解传统养老资源的不足。但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互助式养老仍面临诸多推广难题。

首先是老年人自身存在问题。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些老年人对互助式养老有抵触心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许多老年人更期望与子女共同居住,并从子女那里得到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即使不得已选择互助养老,一些老人也觉得没面子。在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幸福院建成初期,就曾出现“没人住”的局面。一位70多岁的吴姓老人,因一直不愿住进幸福院,死死拦住唯一的儿子不让他外出打工,宁可一家人过苦日子也要拴在一起。他激动地对别人说:“我又不是孤老,怎么能进养老院?我丢不起这个人!”后来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才解开他的思想疙瘩。二是有些老人对互助式养老不了解,担心自己不适应,或者习惯了原来的个体生活,对集体生活心存顾虑,难以接受。

其次是管理上存在问题。互助养老往往是自发的,运营与发展也主要依靠当事人自己,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存在服务内容较单一、服务资源有限的问题,比如在医疗护理与其他养老服务提供上严重不足,缺乏对入住老年人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融入集体生活等方面的专业指导。此外,政府的政策支持缺乏,或支持力度有限,参与者的生活品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最后是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空白。尽管互助式养老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推广,但对于互助养老的管理和规范始终缺乏明确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已有的与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缺乏针对互助养老机构的具体规范。而互助养老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些经济活动,一旦产生经济纠纷,因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约束,很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因为制度缺位,一旦发生意外安全事故,还将面临无人问责的尴尬局面,老人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相关人士强烈呼吁积极采取对策。综合相关专家的观点,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予以应对。

一是加强社会宣传,帮助老年人更新观念。社会发展到今天,“养儿防老”的观念已严重过時,老年人必须摒弃旧观念,适应新形势。在互助养老过程中,老年人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及特长,尽力为别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服务,从中获得满足感,还应学会与人相处,适应群体生活,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孤单寂寞。

二是子女积极为老人创造互助养老条件。作为子女,应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鼓励他们参与互助式养老,积极为他们抱团取暖创造条件。比如带老人深入互助养老群体,零距离观察体验;替老人牵线搭桥,联系互助组织和互助对象;给老人出点子,把好关,促成老人加入到互助式养老队伍中。

三是期待政府和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华北电力大学老龄科学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妮娜称,互助养老应该是一种由政府推动,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资金、组织、服务等参与的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应与家庭养老一道构建基础性的养老服务保障网络。期待政府与社会各界齐努力,探索共同参与、多元治理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不仅为互助养老探索有效管理机制,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促进服务内容多元化,还要为其提供法律保障,让互助养老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健康发展,为更多老人解决养老难题。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合租爹爹养老
养老生活
老爹爹和酒
爱的反省
老爹日记
基于城市合租人群的公用型概念厨房家具设计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城市青年合租户型设计探讨
养老更无忧了
浅谈合租关系下容留他人吸毒行为的认定
一纸财产协议化解“黄昏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