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理学科,发展学生海洋意识
2020-03-27蔡蓉蓉
蔡蓉蓉
【摘 要】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资源。当下的高中地理学科,对学生海洋意识教育还存在不足。如海洋知识零散化、意识层面的教育相对薄弱,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度不够等等。明确地理学科海洋意识教育目标,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优势,渗透海洋文化,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海洋意识;人海协调观
海洋文化是当下海洋生态观的重要内涵,也是高中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使命。吕四海洋文化以海洋课程为载体,让学生热爱海洋,树立海洋意识,传承海洋文化。吕四海洋文化是丰富的、宽博的,如“海纳百川”的育人情怀,“扬帆远航”的开拓精神等等,这些散发着浓郁海洋文化气息的教育资源,为推进地理学科海洋教育目标注入了活力。据统计,我国海洋面积达到299.7万平方千米,属于海洋大国。但长时间里,“重陆轻海”的观念导致国民海洋意识淡薄,制约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面向“海洋强国”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繁荣海洋成为必然之路。高中地理教学,要关注学生海洋意识的激发,将之纳入学科教育重要地位。
一、当前高中地理海洋意识教育现状
从学界来看,对海洋意识的界定还不统一。有学者认为“海洋意识是国家的公民在某个时间范畴内对海洋的了解,也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研究和利用的进程。”。有学者认为“海洋意识其实就是能认识到海洋资源之于人类的地位和作用。”在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中,也未对海洋意识进行明晰。现综合各方意见,将海洋意识界定为“对海洋的基本认识、海洋安全意识、海洋经济意识等”。对于高中生进行海洋意识的教育,旨在达到三点要求。一是了解海洋国土的地位和价值。二是认识近海、公海、深海、极地地区都属于人类活动区域。三是能够领悟海洋水体内部的资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当前,从新课标来梳理关于海洋意识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海洋权利、海洋资源等内容。纵观中学地理海洋文化教育现状,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海洋知识点呈现较为零散。在教学中,海洋知识点的组织与呈现相对而言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编排,多遵循地理学科“经验式”设置方式,导致海洋意识教育碎片化、零散化。如关于大洲与大洋的学习,侧重于大洲,大洋比重偏少;在我国海洋知识介绍上,以海洋、岛屿、内海、临海作简要说明,涉及的海洋知识较少。在讨论日本工业分布时,多位于沿海地区,但并未凸显“海洋”对日本经济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意识层面教育薄弱。从海洋意识教育实践来看,由于受教材编排结构的影响,对海洋知识的融入偏少,忽视学生海洋意识的启发。对于意识的形成与触发,通常需要结合生活、生产、国家、民族相关典型案例来导入,增进学生对某种意识的体认。在地理学科,海洋意识教育多以知识呈现为主,未能很好地渗透意识启发。如在海水性质及其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上,单纯性的图表资料,显得薄弱。在讲述国家“疆域”范围时,多以识记性的海洋、岛屿知识为主,就海陆位置、特点及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讨论偏少。
二、明确海洋意识教育地位,宏观把握海洋意识教育目标
海洋观虽是意识形态的表现,更是国家在海洋建设中的核心利益的具体体现,包括海洋利益,以及海洋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积极作用。海洋意识教育要置于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地理学科目标上要明确其作用,从宏观上给予合理的选择、组织与整合,让学生从中了解海洋,提升海洋意识。结合国家层面海洋教育目标,对地理学科,要从海洋知识梳理中,使其更具针对性。当前,中学地理海洋意识教育较为笼统,特色不明显。如对于“海洋权益”的阐述,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多让学生结合实例,说明海洋权益,了解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事实上,“海洋权益”还要包含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海上安全利益等等。地理学科要与历史、政治等学科,在知识点逻辑衔接上进行优化,明确地理的学科职责,系统向学生阐述关于海洋权益等知识,引起学生对海洋资源的关注。在宏观教育层面,围绕“海洋教育”进校园策略,积极推进校园海洋文化建设。如每周开展海洋教育相关活动,组织知识讲座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从海洋知识学习中,深化对海洋意识的理解,突破过去单一教学的局限性。加强吕四海洋文化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编制《吕四海洋文化》校本教材,以海洋文化、海洋传说、海洋故事、海洋知识等为载体,开发海洋文化长廊,使学生感受海洋文化内涵。如展示渔业民俗活动,制作海洋生物标本,让学生认识以海洋生物、海洋经济等为题材的各类海洋教育活动,营造校园海洋文化氛围。
三、界定海洋意识教育范畴,延伸海洋主题教育活动
海洋意识教育,要从内涵界定入手,让学生了解与海洋相关的各类知识、文化。如海洋权益、海洋环境、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海洋文化等。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在海洋意识教育实践中,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层次、教学情境三维度来完善。一方面,明确海洋意识教育内容。如在海洋知识点梳理中,对海、气相互作用而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響中,围绕厄尔尼诺现象等现象,展开海洋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究。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领域,着重围绕海洋资源与国家安全建设展开海洋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在海洋灾害与污染、海岸与海洋学习中,着重突出海洋权益教育,让学生从海洋文化学习中提升海洋权益意识。另一方面,在教学层次上,从知识、态度、行为三层次来探析海洋知识,结合海洋主题研学活动,提高海洋意识教育可操作性。另外,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依托海洋文化与经济关系,让学生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意义,全面认识国家海洋战略。以海洋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以整合历史、政治、经济、科技等学科知识,推进学生海洋文化知识学习。如“认识瓜达尔港”,从其地理位置、经济区位、战略意义等方面,拓展海洋教育的横向关联,促进海洋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再如,吕四渔港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东海之滨,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又是一个千年古镇,历史的发展,渔业文化底蕴雄厚,具有许多独特的海洋资源,以吕四海洋文化基地为依托,开展海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联合周边科研院所、海洋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爱护海洋、探索海洋的意识,让学生从“海”主题活动中,树立人海协调观。
四、融入海洋生态观,推进海洋意识教育
高中地理新课标在海洋知识领域,也强调了国家安全、海洋教育等内容。如认识和了解海洋空间资源,分析海洋资源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南海海域空间,有多达四十个导语被东南亚一些国家所侵占。南海是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位置,不仅蕴藏富有的资源,更是关系国家领海主权问题。海洋意识的培养,要注重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让学生从了解海洋,探析海洋资源中,增强对国家安全的感知力,保护国家海洋权益。在中学生眼中,“钓鱼岛是中国的”、“黄岩岛是中国的”,很多学生都很明确,但对于为什么是中国的,却很难说清楚。所以教师应跟学生一起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佐证,让学生知道为何中国对钓鱼岛、黄岩岛及其他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在海洋地理方面,关于“海岸与海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内水、领海、公海等概念时,还要注重对中国海洋图、中国地图中海洋岛屿、岛礁彼此位置关系的标识与说明,让学生从中认识我国海洋领域概况,明晰每一海域的权益,并能够让学生结合实例,对国家海洋权益及其意义进行阐述。高中地理学还要注重海洋生态观教育,从“人地协调观”延伸到“人海协调观”,让学生从海洋灾害、海洋污染、海洋气候变化等方面,探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海洋意识。
总之,建设海洋大国,发展蓝色经济,在地理学习中,渗透海洋意识教育,让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得到推进与实施。
【参考文献】
[1]林翊阳.加强高中生海洋地理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2]王鲲.普通高中地理海洋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徐潇.基于地理学科的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9
(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江苏 南通 22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