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遗嘱的90后是啥心理
2020-03-27张庆玉
张庆玉
2020年伊始,我们俗称的最早一批90后,开始步入三十而立之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开始立遗嘱或考虑后事,这让很多人感到费解。
任何事情都可两面看,一方面90后考虑立遗嘱或捐献遗体,反映了这代人乐于奉献,甚至不惧怕死亡,这是人性逐渐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我们似乎看到,年轻一代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立遗嘱的年轻人,都是啥心理?了解这个,我们就先从了解90后开始。
过分看重自我 不能真正体会快樂
这一代人的生活中显然没有经历过创伤性的历史事件,他们出生以后就开始接触各种科技产品,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总体上讲,他们比上一代人更自信。他们坚信,我才是最棒的,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想做什么就能做到。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自我,反而更容易在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
一方面,对自我的期望值更高,就更容易引起挫败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一直在告诉他们:你们是最棒的,是与众不同的。他们也习惯性地接受来自各方的赞美,尤其在小孩子看来,如果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赞美,他们会更容易沮丧,甚至会愤怒,极端者还会产生攻击行为。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容易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
可是,在学校和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并没有教会这一代人如何去应对不可避免的挫折。他们逐渐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擅长自己喜欢的职业,也要遇到很激烈的竞争,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能真正成为金字塔尖的胜出者。他们很难接受接踵而来的失败,很难接受自身暴露的种种缺点,此时的挫败感和沮丧感更容易激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短期表现可能是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者容易紧张担心,害怕出现应付不了的难题。长此以往,这类孩子更容易行为退缩,比如不愿交际、喜欢独处,害怕面对挑战,甚至内心自责、自卑。
另一方面,恰恰是因为过分看重自我,年轻一代很难真正体会到快乐和自信。大量研究表明,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更快乐,更少沮丧,自尊程度更高。孟子也提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快乐和自信就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快乐是一个自然而然出现的结果,而不是你刻意地去追求的目标。你越是去追求快乐,越是得不到快乐。你越是强调个性,最后的结果越是平庸,越是没有个性。
年轻一代必须学会融入和接纳集体生活,才能真正发现自我。
整合程度越低 越有孤独感
社会学大师涂尔干认为,人们更倾向于与他人建立一定的亲密联系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实现,他将这种个体与社会的紧密程度叫做整合度。当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与社会的整合程度降到了极低甚至为零时,他们就越有孤独感和低动力感。
比如某单位领导,在岗工作时风风火火,也习惯整合和利用资源,能很快把事情办好,深受下属信服和尊重,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退休不到半年反而抑郁了。因为退休一下子使他与社会失去了联系。
网络的出现也对整合度带来了不小的改变。网络越发达,生活越便利,人们独处甚至自我封闭的成本就越低,也就更容易让人选择一种独居甚至单身生活。此外,高度发达的网络容易给我们带来一种假象,似乎我们的联系更为密切,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其实恰恰相反,我们会更容易陷入自己熟悉的圈子,屏蔽掉其他的圈子,只能看到朋友们转发的观点和信息,这些观点大多数又跟自己的观点大致一样。于是,你就更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是世界的全貌。这种假象会使我们思想越来越狭隘,视野越来越单一。
所以说,越来越发达的互联网,会降低个体与社会的整合程度。
年轻人立遗嘱是教育的薄弱
回过头再看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立遗嘱现象,表面上似乎反映了年轻一代抗压能力弱、容易悲观消极的性格特征,更深一层反映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在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上做得不够。
有些欧美国家早早把《哈姆雷特》《奥德赛》这种经典悲剧写入教程,目的可能是让孩子们早一点认识到这个世界不完美,而人生的意义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这一切变得完美起来。
基于此,给家长们两条建议:一是重视早期挫折教育,允许孩子犯错误,同时引导他们树立坚韧的品性。二是努力搭建温暖、和谐的家庭支持系统,多和孩子沟通,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如亲朋好友经常聚会,让他们体会更多的温暖亲情。不要忽视后者,这可直接参与孩子安全感的构建,影响其未来人际关系,甚至影响其人生轨迹。
最后,笔者想到一件让很多家长费解的事件。有一个偶像组合叫TFboys,其中一位成员过生日,他希望看到外太空的样子。于是,他的粉丝们黑进了美国宇航局,还把明星的的照片挂上了外太空。也许,很多事情家长们觉得匪夷所思,但在孩子们的心里却觉得快乐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