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奠定新中国生产力布局坚实基础
2020-03-27胡新民
胡新民
关于三线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这样的论述:“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美国对越南北方侵略战争逐步扩大,我国周边形势日趋紧张,备战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程上来。1964年五六月间,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三五计划时,高度关注国家安全的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据此,中央改变‘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加强备战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苏为鉴 立足备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古老的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开启国家现代化进程。建立强大的国防和独立的工业体系,是这个进程中的两个基本点。毛泽东1949年年底出访苏联,着手打破严重损害中国国家主权的雅尔塔体系,同时争取到工业建设急需的外部经济援助。抗美援朝的胜利,一举扭转中国近代在世界上的颓势形象,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精神。但与此同时,也使我党认识到,世界并不太平,尽快实现工業化,加快国防建设,时不我待。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演变使得我国周边局势越发严峻。首先是中苏关系从分裂到恶化,发展到苏联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还胁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
1964年8月12日,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向中央和毛泽东转交一份报告说,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很多,有些情况还相当严重。比如工业、人口、交通设施过于集中在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及附近,遇到空袭,将遭受严重损失。毛泽东批示:“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
1964年5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对第三线建设注意不够,一个是对基础工业注意不够。毛泽东说,第一线是沿海,包钢到兰州这一条线是第二线,西南是第三线。攀枝花铁矿下决心要搞,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的,要准备上山,上山总还要有个地方。毛泽东还说,前一个时期,我们忽视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后来提醒,注意了。最近这几年又忽略“屁股”(基础工业)和后方了。
8月20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听取薄一波关于计划工作汇报时指出,要好好地研究、吸取斯大林的经验教训,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这就是教训。沿海各省都要搬家,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而且整个的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家。迟搬不如早搬。一线要搬家,二线、三线要加强。
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是在当时战争乌云笼罩下形成的,体现的是“以战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维。1965年,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钢铁基地开始大规模建设。这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同汪东兴谈话时说,一件事情,不能看得那么容易。有人想三线建设好了再打仗,我看美帝国主义不会等你的。它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等你建设起来才打?也可能建设不起来就打,也可能建设起来又不打,要有两手准备。
改善布局 开发西部
成都在2019年被英国的全球领先房地产顾问公司第一太平戴维斯发布的《2019年科技城市发展》报告评为全球30座科技城市之一。成都有今天这样的地位,追根溯源,奠基于50多年前的三线建设。长期关心西部建设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1991年评价说,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现在西南、西北的工业基础。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后,毛泽东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开始向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方面转移。他在1月25日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满怀信心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这一年,毛泽东写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刻地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十大关系。
实际上,早在开始实施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时,毛泽东就考虑到平衡工业发展问题。在毛泽东的运筹下,周恩来等与苏联方面进行多次协商,最后双方同意把106项民用工业企业中的21项、44项国防工业企业中的21项放在西部。
在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所有项目中,毛泽东对西南三线的攀枝花特别重视,意在推动三线建设这个全局。而三线建设这个全局,又属于“三五”计划这个更大全局中的重点内容。这样,毛泽东实际上把三线建设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中考虑了。
“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今天更加得到凸显。2016年,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的一个专家团队实地调研了当年的三线建设。他们在调研报告中写道:“毛泽东自三线建设战略启动起,便把川西作为重点。我们调研所到之处,亲历者们提及较多的一句话,就是1964年毛泽东说要骑着毛驴下西昌,去抓三线建设。1965年,邓小平视察川西地区,确定了‘两点一线的西南三线建设布局。”“调研组看到,现今的‘两点一线区域,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企业和科研机构星罗棋布,崛起了重庆、成都、西昌、绵阳、雅安、乐山等工业城市。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延伸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成都市、绵阳市及重庆市、广西北海市等地建厂。当年的点线分布,已经扩展为生机勃勃的新经济区。三线建设时开始兴建的内(江)昆(明)铁路,以及2010年开通的‘渝—新—欧国际铁路,成为连接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国际通道,这凸显了当年实施‘两点一线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
回顾共和国前30年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三线建设建成的项目特别令人瞩目,例如以成昆铁路为代表的10条铁路干线、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和电子、光学仪器工业基地、核工业新基地、酒泉钢铁集团、金川有色冶金基地、西昌航天中心、葛洲坝和刘家峡水电站、第二汽车制造厂等。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指出:“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的实施,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对于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题图 重工业基地
(本刊编辑部摘自《党员文摘》)
责任编辑 / 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