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从书出”
——兼论邓石如篆刻艺术的成就及影响
2020-03-27肖若梅
肖若梅
厦门市松柏小学 福建 厦门361000
一、邓石如的创作生涯
邓石如(清高宗乾隆八年一清仁宗嘉庆十年1743-1805年 六十三岁),原名琰,字石如,后因避讳仁宗,改字顽伯,号古浣子、古浣、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乾隆三十九年,梅氏收藏文物甚富,金石善本悉备。邓石如先后在梅家八年,纵阅金石范本,为后来的书法篆刻创作奠定了基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榜又推荐他与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埴相识。曹文埴请邓石如作《四体千文横卷》,邓氏一日完成,曹文埴叹为观止,称赞不已。曹文埴又将他推荐给兵部尚书毕沅,邓石如在毕沅幕府中居住三年,便告辞回家。离开毕沅幕府,邓石如回到家乡,置些许田地,筑宅于故里老屋侧,名为“铁砚山房”,并且继续他的创作生涯。六十岁时他与包世臣相识,一见如故。包世臣师从邓石如,并成为他晚年最亲密的朋友。在创作生涯中,邓氏大部分时间往来于南京、镇江、扬州等地。在游历中学习、交友、创作,直至生命终结。
二、印从书出——邓石如的篆刻创作实践
(一)印从书出的理念。“印从书出”。这是魏稼孙在《吴让之印谱》跋中,对邓石如篆刻特点的概括。说他“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帜”。①
邓石如将石鼓文、汉碑额等篆书体势融为一体,形成自家风貌的篆书,又以他个性化的篆书入印,从他三十九岁时所刻的“意与古会”(图1)一印,显示了他“以书入印”的独特印风已经形成。章法疏密自然,刀法劲利,线条委婉,颇有雄浑朴厚之味。白文“疁城一日长”(图2)以及“一日之迹”(图3)等,是他的成熟之作。从这些作品中,可以见到印中之字同书法一样,强调了笔势,动中寓静,静中寓动,以动为主。
图1
图2
图3
“印从书出”是对主宰印坛的浙派着力于刀法创新与应用的一个重要超越,这是邓石如创造性的突出表现和对印坛的巨大贡献。他的篆书艺术日臻高妙,遂打出“印从书出”的旗帜,把自己淳古绵厚而又婉畅磅礴的篆书引入篆刻。
(二)邓石如的篆刻成就。邓石如的篆刻成就主要在敢于突破汉印的樊篱,在吸收明代印人梁千秋印风的基础上,直接以自我风格的小篆和具有汉碑额风格的篆书入印,一变当时的旧习,而以圆劲胜,形成风神流动,婀娜多姿、富于笔情墨趣的印风。后人归纳其成就为:“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精辟地点明了他“以书入印”的篆刻艺术特色及其形成新印风的原因。邓散木《篆刻学》中说邓石如“师承梁千秋而益以己意”②是有一定依据的。
邓石如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成就首先来源于他不同于别人的生活经历,贫寒的出身、朋友的资助、客游的经历,这都使邓石如养成了独立的人格,也决定了邓石如人生艺术的高品位。他师法百家,刻苦钻研,将书法篆刻融会贯通,取得了前人少见的艺术成就,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邓石如的篆刻,不仅达到了一流的水准,并开一代之风气,为后人在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做了典范。邓氏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胡澍、黄士陵、吴昌硕等清朝晚期篆刻家的影响重大。把篆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印从书出”对后世篆刻的影响
篆刻家的影响,基础上略有不同。从活动地域而言,范围有所扩展。当时地区流派很多,主要有如皋派,云间派,虞山派等,但影响最大的是徽派。乾隆后,浙派名声渐起,始有南北对峙的局面。南称浙宗,南宗,北称徽宗。历史上把活动于扬州、南京一带的安徽籍印人程邃、巴慰祖、邓石如均归之于徽宗。安徽又称“皖”,所以,在清代“皖宗”“徽宗”、“北宗”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徽、浙两大阵营构成了清代前期、中期印坛的大势。
在晚晴,继浙、皖两派高潮渐退而登上印坛高位的有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清中后期及近代的文人篆刻艺术所走过的艺术之路是以“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为轨迹的,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无一例外,均可视为古出新的典范。当代的篆刻艺术虽流派众多,但其本质规律却不可能改变。当代篆书书法的不断出新和地下出土的新金石资料不断发现,依然是激发提高当代篆刻艺术水平的两大动力,“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作为篆刻艺术 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已经推动篆刻这门中国独特的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二)“印从书出”对后世篆刻家的影响。“印从书出”对后来的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等晚清大家都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在印章方面,都各有开创与建树,为清代篆刻艺术增添了异彩。所成各种流派,形成了清代印章艺术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包世臣,字诚伯、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嘉庆十三年举人。他是第一个有意识以北碑之法来作为书法的主要格调。故就严格的碑派概念而言,包世臣是清代碑学派第一个将理论到实践都统一在北碑上的典型代表。他的篆刻宗法邓石如,传世作品不多。从他传世墨迹的钤印可知,他是谨循师法,并没有什么创造性的发展。如他的白文“世臣私印”、“世臣之印”,朱文印“包氏昚伯”、“包慎伯氏”等印,基本上是邓石如的风貌。
吴让之(公元1799—1870年)原名廷飏,字熙载。后改字让之,别署让翁,亦号攘之、攘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吴让之是包世臣之门生,邓石如的再传弟子。篆书纯用邓法,挥毫落笔,婉畅流美,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得力于他的书法。后人将邓石如和吴让之等并称为“邓派”。晚清篆刻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都受到他们的影响。
邓石如既出,印坛风气为之一变。“以书入印”成为晚清印人出古入新的重要手法,而虚实变化、巧拙并生、方圆交错,开拓了前人所不可梦想的全新境界。正因为邓石如篆刻艺术的卓越成就,使他能与浙派丁敬等人各领风骚,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结语
本文拟在清代印章美学观的演变、清中晚期篆刻家书法与印章创作的关系、清代金石学对书法篆刻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研究,揭示书法对篆刻的影响是如何逐步深入的。邓石如以富含自身书法情趣和个性的篆书入印,形成“刚健婀娜”的印风,从而丰富了印章内容,拓宽了篆刻创作的道路,成为印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他的再传弟子吴让之强化和发展了邓石如的风格特征,使”以书入印”的创作方法走向成熟。继邓、吴之后的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均受到以书入印的启发,广取博收,会贯融通,以自己独特面貌的书体入印,形成自家风貌。可见篆刻与书法的关系,是互为生发,相互呼应的。
注 释
① 魏锡曾:《吴让之印谱跋》,见《历代印学论文选》,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595页。
② 邓散木:《篆刻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