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的功能与作用:基于社会整体视角的分析

2020-03-26黄荣丽王大鹏

学会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科普作用

黄荣丽 王大鹏

[摘 要]近年来,科普工作受到各界的逐步重视,要想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需对科普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为此,该文从社会整体的视角梳理科普的功能与作用,探讨科普对科技、经济、教育、文化、全球安全与发展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家及社会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认知,助力科普事业更好发展,助推公民科学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社会整体 科普 功能 作用 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12005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科普作为中文的专有名词,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现。195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前身——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科普成为其简称。1956年前后,科普作为科学普及的缩略语,逐渐从口头词语变为非规范的文字词语,并一直是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1979年,科普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中,成为规范化的专有名词[2],同时,科普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常用概念[3]。

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科普研究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的不断深入,各界也开始思考科普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所应具有的重要作用。新时代需要把科普作为科技、教育、经济和社会工作一部分的这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科学普及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先进文化传播[4]。关于科普的作用或目标,很多学者进行了论述和研究,如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其发刊词从“科学之有造于物质”“科学之有造于人生”“科学之有造于智识”,以及科学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四方面论述了科学的社会功能[5],这里提及的“科学”不仅仅强调科学研究,更侧重科学的普及,传播科学,以启民智。任福君等认为,科学传播能增强公众的科学意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育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科学领域的民主对话以及鼓励公众参与科学事务[3]。Jane Gregory和Steve Miller认为,公众理解科学可以给科学本身、国家经济、国家权力和影响力、公民个人等九个方面带来帮助[6]。美国科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发布《科学素养:概念,情境与后果》报告,从社会整体和全球(宏观)、共同体和社群(中观)以及个体(微观)3个方面论述了通过科普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意义[7]。同时,也有学者从其他方面研究科普的作用,如科普的社会责任问题[8],科普与科技进步的关联性问题等[9]。

在对上述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站在社会整体与全球的角度,从科技、经济、教育、文化、全球安全与发展、生态平衡等方面分析科普的功能和作用,以更好地认识科普,推动中观(共同体、单位及社群等)与微观(个体)层面的具体实践,助力筑牢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一、科学普及与科技发展相互带动,共同提升

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科普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两者互相带动,共同促进提升。科普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普及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科学普及能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继而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使人们感受科技的魅力,关注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科学普及能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认识科学、鼓励创新的氛围,继而催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力,提升全民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

(二)科学普及服务有助于科研成果转化

科普是科研的继续,科研也是科普的产物。科研需要通过科普为生产服务,科普也需要科研为后盾,促进生产[6]。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的第一步便是对其进行传播,通过对科研成果的专业化或通俗化解读,让专业人士及大众知悉其创新点、作用和价值,继而发现实际的生产生活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广与运用,科普便在其中起桥梁作用,一定程度上拓宽科研成果进入公众和市场的通道,促进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助力科研成果投入实际生产运用,转化为生产力[10]。

(三)科学普及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再次创新

科研成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实现其最大价值,改进完善的过程又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推进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再创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只有通过科普被大众所知悉,并应用于广泛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才能进一步了解其不足和实际应用中的需求,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再一次升级。二是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科研成果通常是面对自然的创新,其成果一般是突破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创新,而科普则是在科技成果基础上,面向公众和社会的传播行为,是一种以科研成果为基础的人文活动,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普是科研成果的人文再创新,创造出公众更能理解、掌握的科学成果。

二、科普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开展科普工作则是解放科技生产力,将科技导入生产、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科普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和培训劳动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生活应用,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物化的生产力和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对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长期而又显著的影响[6]。科普的经济转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普产业是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产业是以一定文化基础的科普内容和科普服务为核心产品,由科普產品的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4个环节组成,为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产业[11],具有社会性和产业性两方面特征,能够创造大量的财富和机会。郑念等认为,科普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011%,科普的投入产出比为1∶588,即每投入1元钱能得到588元的经济回报[12]。科普产业与多个行业交叉融合,密切联系,随着公民科学素质的逐步提升以及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科普产业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必将愈发突出。

(二)科普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经济提速增长

科学普及服务于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助力科研成果转化。科普促进科技融入其他产业,促进现有产业的技术提升,亦可催生新兴产业和市场要素,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中的重要途径。科普工作能推动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扩散,让新兴科技知识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生产规模扩大和技术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速度[13],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三)科普助力经济形式转型,提高经济活力

量子通讯、人工智能、物联网、合成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技术的发展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对劳动者科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科普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承载阶段,通过对劳动者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过程来提高劳动者素质[14],进而推动科技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历史已经证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公众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科普能促进经济建设中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公众参与,培育出理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效推动经济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三、科普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弥补现有教育的不足

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具有多种形式,常见的依据资源提供者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已有研究表明,完成正规教育的公众主要通过媒体获取科技方面的信息,这也是科普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普因其自身具备的灵活性可以应用于多种教育场合,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和形式实现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的教育目的,作为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对于教育整体而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对学校正规教育的补充

科普作为一种非正式教育,通常具有零散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加之各类新媒体的涌现,部分科普内容也和实效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应急科普、热点科普等能及时满足公众需求,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使命,而学校正规教育因为其体系化特征通常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科普是对传统教育尤其是学校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

(二)促进教育体制的合理化,推动科学教育进课堂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科普工作的逐步推进,科学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认可。与发达国家相比,当下公民科学素质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应试教育的弊端凸显,科学教育作为科普的重要形式,其价值日益明显,能弥补现有教育体系的不足,促进教育体制的合理化,使科学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人才。

四、科普助力提升国家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全球文化繁荣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生产性文化和精神性文化。科普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它既包含生产性文化,也包括精神性文化,是文化的传播与再生产过程,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科普对文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多个层面,从宏观角度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升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国家科学文化素质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是作为个体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简单加和,还包含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状态和教育状态等[15]。当下,科普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四科”的宣传普及,通过将“四科”传播给社会大众,逐步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反伪破迷的社会文化氛围,从而使公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提升。通过对“四科”的传播,科学文化由科学家群体逐步向广大社会公众扩散,科学技术不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突破,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对科技伦理的坚守也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所践行。同时,随着人们对科学的重要价值的认知提高,以及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提升,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全民科学教育是国家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基石与重要途径。科普通过提升公民个人科学文化素质和营造社会科学文化氛围,促进国家乃至全球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助力全球多样性文化传播,促进文化繁荣

科普传播是科学知识、方法、思维与精神等的传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普传播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技手段传播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改造原有文化,形成新的科技文化,从而提升文化的价值;科普传播帮助人们以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去对待文化多样性,去发掘和弘扬全球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避免落后文化带来的危害,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推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五、科普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科学普及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要侧重于精神、思想和方法的培育,进而让公众形成科学理性,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科学、理性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这种科学、理性对于全球的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以理性对待冲突,以科学手段处理争端

以科普塑造出的科学、理性对于抵制伪科学思想的泛滥,以及减少由宗教和部分邪教组织及特定势力所带来的冲突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初,部分国家故意借用新冠病毒制造国际矛盾,但随着公众对新冠病毒的逐步了解,对待这一事件的态度也就慢慢转变为科学、理性,能以更加思辨的态度对待具体问题,认识到战争和冲突带來的危害,以形成科学决策,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处理争端,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全,推动全球和平发展。

(二)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科普能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利用科学,增加对科学的需求,推动各国之间的科学对话、交流与合作,实现科技外交,推动科学共同进步,发挥科技的最大价值,为全球发展服务。同时,科普能促进小科学观向大科学观的转变,逐步淘汰宗教科学观和小科学观,推进大科学观,实现科学无国界,推动全球共同进入科学变革状态,促进全球的跨越性发展。

六、科普有助于维系生态平衡,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学普及通过传递知识、提炼方法、养成思维以及培育精神等方式,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强化公众对待事与物的认知,影响公众对自然、人文及社会的理解和行为方式。在对生态系统维系的作用發挥上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长期致力的方向和坚守的原则,然而有意或无意损毁珍稀物种,引发物种入侵以及肆意排放污染物等破坏自然生态的事件常有发生。科普能助力提升公民个体、社会团体以及国家整体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认知,帮助个体及整体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提升自然生态意识,减少主动和被动的生态破坏行为,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维系人文及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已经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刻,科技不断向更为精细的微观和更遥远的宇宙空间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不断被打开,生命的运行机制不断被认识和利用,宇宙空间也成了各国竞争高地。然而,由于对新兴领域的认知不足和某些利益个体的“失控性尝试”,容易造成整体时间与空间生态体系的破坏,科普能帮助人们站在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去看待未来,科普培养下的“四科”群体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整体生态系统的坚守与维护。

总之,进入新时代以来,科普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科普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科普从业者也日益多元,因此我们需要从宏观上把握科普所发挥的作用,以宏观入微观,把科普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更好地推动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加有效、便利地开展科普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EB/OL].(2020-10-10).[2016-05-3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5-30/7888171.shtml.

[2]樊洪业.解读“传统科普”[N].科学时报,2004-01-09.

[3]任福君,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徐延豪.科普工作要立足前沿面向全球[N].科普时报,2017-10-20.

[5]百年不孤独:《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N].文汇报,2015-06-12.

[6]简·格雷戈里,史蒂夫·米勒,等.科学与公众:传播、文化与可信性[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7]Committee on Science Literacy and Public Perception of Science, Snow C E,Dibner K A. Science Literacy: Concepts, Contexts, and Consequences[J].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6.

[8]郑念.科普的社会责任及实现路径[J].科学与社会,2011,1(4):79-87.

[9]任嵘嵘,郑念,邢钢.科普与科技进步关联性研究[J].科研管理,2013(s1):290-295.

[10]刘中侠,史玉民,蒋诗平.科普: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J].中国科技产业,2006(12):62-65.

[11]任福君.科普产业研究综述[J].科普研究,2018,13(6):39-48,110.

[12]郑念,张利梅.科普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J].技术经济,2010,29(12):102-106,112.

[13]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基于宏观视角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田雪.浅谈科技馆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397.

[15]刘立.以新时代科普观为指导,大力提升国家科学文化素质[J].科技中国,2019(3):42-46.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科普作用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