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互助群的自救行动

2020-03-26汪徐秋林

南方周末 2020-03-26
关键词:南方周末华人留学生

南方周末记者 汪徐秋林

亚琛华人应对新冠志愿者信息和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分拆购买的口罩。受访者供图

志愿者中心生活保障组接管了这位居家隔离的确诊患者。每天从中餐馆为这位患者订清淡的餐食,并指派专人与他联络,“不要让他产生孤独、被抛弃感”。

超市和中餐厅的老板们成为了五个微信群的群主,组织配送外卖。医学方面志愿者团队由在亚琛交流学习过的中国医生组成,解答疑惑并提供相关建议。

在德国读研一的女生盛心怡原本准备3月17日回国。但在起飞前,她退了票。

退票原因种种。“学业的中断、直航航班的关闭、历经数站的转机、长时间与高危人群同处密闭机舱、回国后自费隔离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以及一些说留学生‘万里投毒的言论都有影响。”与南方周末记者交流时,盛心怡坦陈买到机票后,她更加焦虑了,纠结万分。

最后,盛心怡决定留下。疫情暴发以来,大批留学生面临学校停课、家庭催促,纷纷从欧洲、美洲、澳洲等地赶回国,但更多留学生因为种种经济和生活的考虑,和盛心怡一样留了下来。

他们陆续组建或加入了不同性质的互助群。有些群为当地处于居家隔离状态的华人和留学生提供日常餐食;有些群致力于采购口罩和消毒用品等防护用品;有些则是社区居民与留学生组成志愿者团队,相互扶助。不少国内家长和亲友进了这些互助群,共同面对眼前的严峻疫情。

亚洲超市里有平价口罩

盛心怡退票后一天,3月18日,德国宣布关闭国境,想走也走不了了。盛心怡正式成为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亚琛市当地两千四百余名留守华人、华侨、留学生中的一分子。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地处德国西部,被当地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群体称为“北威州”。据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馆介绍,北威州是德国中国留学生最为集中的地区。小城亚琛仅24万人,但亚琛工业大学和数所职业学校吸引的四千多名留学生中,近一半是中国留学生。

根据领事馆公布信息显示,截至当地时间3月24日16:00,北威州已有908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量居德国各地区之首。亚琛及周边城市,则确诊了540名新冠肺炎患者。

盛心怡感到“疫情压力很重”,好在3月中旬,她被拉进了一个由当地华人组织的志愿互助群,群主是一家亚洲超市的老板娘,盛心怡平时常去这家超市购物。

亚琛的留学生常去几家亚洲超市,这些超市里常备留学生们爱吃的零食和方便面,疫情在德国暴发后,超市里开始卖一次性医用口罩。市面上紧缺,但超市里“都是平价的,6欧元10个,每人凭学生证限购10个”。盛心怡感到惊喜。之前,为了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盛心怡去当地超市抢购了一批方便食品和卫生纸,口罩、消毒产品等早已被抢购一空。

超市售卖的这批口罩,共有一万多只,由“亚琛华人应对新冠志愿者信息和服务中心”提供。

这家志愿者组织3月1日才成立。组织者主要是当地华侨,包括当地中餐馆、超市和当地两所大学的学生组织。该团队做的事情主要是“积极整合调动各类资源,为当地华人提供资讯、咨询帮助”,具体则是寻找口罩的购买渠道,请中国一线的医学工作者给身体不舒服但无法去医院的求助者做在线咨询,也给居家隔离的华人送必需的生活物资。服务中心设置了物资采购、生活保障、专家咨询、宣传和秘书五个小组,同时招募志愿者。

为了沟通,这个志愿者团队建了微信群,超市和中餐厅的老板们平时与留学生群体接触最多,成为了五个微信群的群主,组织配送外卖。医学方面志愿者团队由在亚琛交流学习的中国医生组成,解答疑惑并提供相关建议,近一周,有宁波和温州的一线医生加入咨询队伍。

据介绍,亚琛当地留学生、华人华侨和访问学者,基本都进了微信群。南方周末记者发现,这些互助微信群,平时并不闲聊,主要成为疫情信息的集散处。

每天,中餐馆和超市会在群里公布配送时间和订餐方式,有志愿者及时更新总领馆统计留学生人数的信息,统计每个人对口罩的真实需求,及时分享德国和北威州最新的疫情信息。

除了照顾当地华人和留学生,大家也开始关心身边的老人。当地时间3月20日上午,有人在群里问,是否可以给隔壁的独居老人提供口罩和必要帮助,群内其他成员马上响应支持。

“他们是易感人群,他们不会网购、不会用手机;战胜病毒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的事情,我们需要一起加油。”群友们转发打印亚琛当地公益组织的倡议,呼吁帮助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购买日用必需品。

不如行动起来

“我们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当地疫情继续发展,亚琛的医疗系统饱和,这个互助小组还需要发挥它的作用。”当地时间3月23日傍晚,亚琛华人应对新冠志愿者信息和服务中心发起人之一左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第二天,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馆发布消息,北威州境内首例中国公民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亚琛出现。总领馆在通报中写道:“患者目前症状轻微,状态良好,居家隔离。”

据左军介绍,志愿者中心的生活保障组接管了这位确诊患者。每天从中餐馆为这位患者订清淡的餐食,并指派专人与他联络,“不要让患者产生孤独、被抛弃感”。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个体和家庭身上,就是一座山。”左军感慨。他1986年侨居德国,,疫情暴发后,他流尽了这辈子最多的眼泪,左军说,当下他能做的只有行动。1月初,他在当地组织采购多批物资捐助给国内一线疫区的医护工作者,没想到疫情很快在德国本地暴发,现在要切实面对新的挑战。

读大一的女生凡凡也决定行动起来。美国疫情日益严重,在父母的催促下,凡凡一心想回国,三次预定航班都因为中转地政策问题被取消。她干脆加入了“A2N”疫情志愿小组,为“A2N”编辑关于美国回国方面的文档。“与其着急,不如行动”。

“A2N”,全称是“Anti-2019-nCov”,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这个志愿小组建立初衷是为了遏止新冠肺炎相关的谣言。早在1月22日,他们编辑了一份武汉疫情中的科普辟谣文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A2N小组中,一份系统、精炼、权威的信息汇总成为“A2N”疫情志愿小组的主要工作目标。

海外疫情暴发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加入了“A2N”疫情志愿小组,截至目前,这份名为《A2N海外疫情信息汇总》的文档已经包含了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希腊、波兰到摩洛哥等二十多个国家每日疫情确诊人数的更新,政府的政策措施,以及医疗救助和防护物资的采买渠道和辟谣信息。

“在A2N的志愿者群里,每个人都有各自负责的区域,搜集信息的志愿者会把从各个国家搜集到的信息发到群里,如果相关信息此前没有人跟进,会有志愿者认领这条信息,并翻译编辑到文档上。”凡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比如她现在人在美国,想回国,她就选择了编辑翻译需要回国的留学生群体的信息。

目前,在世界各地上学的中国留学生们,可通过这份文档,查询各国最近采取的出入境措施和防疫信息。

恐慌后的有序

在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均向南方周末记者表达了他们曾经历的“恐慌”——还没有从国内的疫情中回过神来,转眼疫情已经逼近眼前了。

3月24日,在纽约读书的留学生吴家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现在忙于求助,一位中国留学生高烧8天,根据现有情况无法回国,也无法去做核酸检测,他们只好在纽约留学生中寻求药物或检测试剂盒。“这消息真的让人心痛。”吴家栋说。该消息在多个纽约留学生疫情互助群中转发后,得到了解决。

南方周末记者在多个互助群中观察发现,经历了“恐慌”后,大家的互助越发有序。疫情暴发后,温州留学生的微信群里不断推送着9张分别标注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的红色爱心小卡片,上面附有温州当地留学生工作会的联系热线。扫描小卡片,就能加入所对应国家的互助群,得到相关地区的疫情资讯和帮助。群里不仅有留学生,还有一些留学生的家长。有些家长还会加入更为细分的城市微信群,互通有无。

住在西雅图的黄晓义在疫情之初,也曾发动周边好友向武汉捐助一批呼吸机。当地疫情暴发后,他在微博上置顶了西雅图当地中餐馆的联系方式,呼吁大家多点这些中餐馆的外卖。“如果外卖业务也没法发展,疫情很可能让这些餐厅都倒掉。”黄晓义认为,微信群可以将大家联系起来,但还需要关注到老人、残障人士和没有收入、独立住房的留学生等弱势群体。

近日,黄晓义在微博上呼吁社区居民给所处的社区医院捐赠医疗防护物资,但也很感慨,因为西雅图生活的华人,平日中相互联系的并不多,“大家仿佛都保持着各自的生活圈,相互之间就像原子”。这种“原子化”左军也有同感,他发现当地志愿团队,有组织团体的热情,心里也有相互帮助的种子,但在系统组织上缺少经验,他更希望历经此次疫情,能总结出互助经验,让更多人受益。

这些天,左军和团队仍坚持给在亚琛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们寻找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购买渠道。尽管德国公共卫生部门负责人对戴口罩提出的建议是“请大家留意,并根据个人情况决定是否、在何种情况下戴口罩”。为此,群里也有人质疑,戴口罩会让华人与当地居民产生隔阂,但是左军认为,口罩对于留学生,更是心理层面的安慰。根据最新的防疫建议,当地居民应当减少外出,居家隔离,“可是留学生们哪里有家呢? 我希望这个群就是他们的家。”左军说。

(应受访者要求,黄晓义、凡凡为化名)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华人留学生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