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央审计委员会主导下我国审计治理体制研究

2020-03-26叶陈刚吴永民张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航空财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制审计工作机关

叶陈刚 吴永民 张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一、当前审计治理体制现状及其缺陷

审计治理体制隶属于国家行政运行系统,是协调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重要免疫子系统。依照中央及各级行政区划之间的机构配置情况及权力划分标准,规范审计机关在其职责职能范围内行使权力。立足我国实情,有关审计治理体制的完善并非一步到位,首先以宪法为依托,针对国家审计工作的实情与发展需要,给出基本框架;其次基于审计法和相关条例的内容要求,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一)我国审计治理体制的现状

1.层层相扣的机构设置。我国审计机关主要包含两种组织方式,即中央审计机关与地方审计机关。中央审计机关由国务院总理直接管辖,即我国最高审计机关——审计署,统筹管理全国的审计工作任务;另外在各省市、自治州、直辖市等人民政府部门成立了地方审计机关,主要担任当地审计工作的管理职能。

2.典型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审计机关的管理体制建设及职能范围都必须遵循《宪法》的规定。各审计机关由国务院直接管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独立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在我国特殊国情背景下,当前设计执行的审计治理体制具有典型的双重管理特性。也就是对于地方审计机关来说,既要接受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也要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的监督。

3.规范有序的人事任免办法。审计人员作为开展审计工作的主体,其专业水平、能力素质与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质量有直接影响。我国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规避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有关审计工作的人事任免,执行非常规范有序的制度与方法,尤其负责人作为审计队伍的“领头羊”,更是执行严格的任免程序。

4.完善可行的审计派出制度。当前我国采用审计特派员制度与派出局制度两种审计派出形式。多年以来,我国随着国情的推进,审计派出制度作出诸多调整与改变。最初的审计特派制度起始于1986年,直到1995 年才通过《审计法》明确了审计特派员制度在法律层面的重要地位;1998年,我国审计署驻部审计局正式改名为审计署派出局,并由审计署直接管辖,从过去双重领导模式逐步过渡为全新的垂直管理模式。实际上,审计署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变名称,更是基于我国实际国情以及审计监督体制的发展需要,推动运行体制的变化,从此审计署派出局制度正式发挥作用并沿用至今。

(二)现行审计治理体制的缺陷

1.双重领导的特殊管理机制,弱化了审计的独立性。我国审计管理机制长期以来采取行政型双重领导审计治理体制。各地方审计机构在法律规定的职能范围内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监管。熊力和程莹认为,基于这一体制特征,各地审计机关无论是人、事还是财、物,都由当地人民政府全权管理[1,2],也就是说地方级审计机构必然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和约束,二者不可分割的利害关系决定了地方审计机构根本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运行,由于审计独立性受到利害关系的影响而被削弱,审计结果的及时性、客观性与全面性也将受到影响,制约各地审计监督的质量水平。

2.审计人才队伍建设落后,难以适应新的审计实施环境。审计队伍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果,但是当前我国审计机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明显落后,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效果。第一,现有审计工作人员队伍的年龄普遍偏大,思想保守陈旧,跟不上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并且各地方审计人员的任免权往往掌握在当地政府手中[3],经常出现审计人员上岗把关不严、专业能力匮乏、职业素养低下等现象,影响审计工作的成效;第二,审计队伍的能力结构偏差较大[4],大多审计人员只懂本专业的知识,缺乏有关财务、计算机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难以满足当下复杂的审计工作环境需求;第三,中央审计与地方审计的资源分配偏差较大[5],中央审计业务复杂且繁重,但是人力有限,工作效率不高;相比而言,地方审计工作的任务少、操作简单,经常出现人员闲置的情况。

3.“屡审屡犯”怪圈下缺乏有效的审计整改。当前我国大多制度体系只局限于审计监督工作本身,对于审计后的整改执行情况,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规范,所以个别审计机关出现了“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由于审计问责落实不到位,“屡审屡犯”不在少数。实际上,这也与审计部门的职能规定有直接关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能侧重于“审”,但是针对审计结果却没有实际的行政处分权力,想要将审计整改落实到位,必须有审计部门与相关权力监督主体的共同配合,各部门之间如何配合、如何衔接,这也成为实际工作中的一大难题。许百军等发现缺乏审计整改制约了后续审计质量的提升[6],叶陈云和叶陈刚进一步发现审计整改机制不畅,也难以与纪检监察形成监督合力[7]。

4.以监督为单一导向的审计职能。受到传统审计工作的陈旧观念影响,“就审计而审计”、“就问题而论问题”的现象不在少数,这就造成“审计多、总结少”的尴尬局面,没有落实整改的审计结果只能停留于形式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审计监督手段,只有切实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时代的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果还停留在以监督为单一导向的职能范围而缺乏服务意识,必将成为经济建设发展的一大阻碍。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审计署与各地方审计机构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组成的国家审计体制依然存在独立性缺失的现实问题,这极易给腐败行为留下可乘之机。想要保证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真实性,保持独立性是必要条件,显然我国当前采用的分散式的审计制度,根本无法保证独立审计,囿于腐败风险控制观念弱化、行政权力不断扩张,再加上缺乏完善的审计管理制度、缺乏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我国行政导向的国家审计制度本应超然独立行使的审计监督权力却受制于不断膨胀的各级行政权力,名曰国家审计署实为国务院的大内部审计,相当于“自己审自己”[8]。审计机关在各级政府面前对行政腐败的查处虽有所作为,但行政导向国家审计制度的腐败预防、发现与惩治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无法有效抑制日益严重的贪污和腐败。由于我国的国家财政缺乏有效预算,事前审计监督的空白,造成财政预算宽松,而迫于行政业绩的压力以及年底完成预算的紧迫性,很多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会出现年底突击花钱的特殊现象,甚至个别单位做假账,最终导致公共资金和纳税人税费的严重浪费,加剧大面积行政腐败程度。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治理体制的环境分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审计治理体制的环境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法制环境和信息技术环境,如图1所示。

(一)社会政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紧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步伐,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在党的建设与发展中,政治建设永远是重中之重,这也预示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矛盾,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都为新时代的审计工作的政治建设提出更多的改革需求。对于各级审计机关来说,要紧跟党的领导步伐,一旦发现效益低下、质量欠佳的苗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基于十九大有关“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倡导,下一步的审计工作重点要延伸至资源环境领域,充分发挥审计管理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责任。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委员会正式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结果的全面性,专门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并设在审计署办公,也更便于处理与审计监督有关的一切工作,通过完善高效权威、全面覆盖的审计监督体系,有力推进审计监督相关工作的向前发展。

以党和国家就监督体系的全新部署要求为出发点,遵循“从严治党”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积极作用,强化日常工作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同时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执行中央审计委员会布置的各项任务,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的监管,为推动审计治理体制改革贡献力量,让审计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十九大报告对于审计工作最大的推动在于从党和国家层面完善监督体系,就此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确保“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要求落实到位。杨肃昌认为通过发挥中央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有利于推动审计治理体制改革的落实,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9]。叶陈刚认为研究审计治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性,不能脱离中央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发挥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全国审计工作中的统筹管理职能非常必要,只有“上下一盘棋”,才能达到预期的审计监督效果[10]。

(二)社会经济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从过去“重速度”迈向“重质量”的新时代。2018年1月,北京召开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围绕以脱贫攻坚战为代表的“三大攻坚战”,部署下一阶段的审计工作要点。会议中提到,审计工作必须做到专业水平高、反应迅速、触角广泛,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同时继续发挥扶贫审计的职能作用,在国家贫困地区全面覆盖审计职能,坚决执行“追责问责”制度。在当前全新的经济环境指导下,我国审计工作也面临新思想、新任务,制定新方法和新制度势在必行。以国家重大经济政策角度为切入点,针对审计工作要全面落实审计问责制度,确保跟踪审计任务落实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制定了创建“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树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二者相互协调、互为促进。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肯定了十八大关于“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方针,这一方针不仅指导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更为贯彻执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供有力依据。

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就是审计工作的目标,因此“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生态环境安全发展。针对自然资源资产节能环保工作的相关资金运行情况开展审计监督,全面落实绿色低碳项目目标。另外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也要基于生态环境安全的发展需要,树立绩效观念,全面执行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生态审计机制的运行效益,从审计视角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

图1 审计治理体制的环境分析图

(三)社会法制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时间的推进,面对新形势提出了新观念、新方向,由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正步入新时代。2018年2月,围绕“依法治国”为主题,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集体学习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审计监督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应同时推进依法审计。2018年1月,审计长胡泽君公布了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此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依法审计工作的一项举措,充分体现了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依法审计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保障我国各项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自然要从全局视角为切入点,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客观认知现有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确保各项规范措施落实到位,推动审计的科学性、独立性与全面性发展。与此同时,王素梅认为规范的审计工作还要做到党政同责同审,加大问责力度[11]。审计监督体系要有效监督权力机制的运行状况,积极与司法机关、监察委等加强配合,及时发现违法违规的苗头并采取应对措施;针对审计结果做好后续跟踪管理,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真正发挥审计的有效作用;建立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针对审计中提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完善相关报告,确保既要有“审计结果”也要有“整改效果”。

(四)信息技术环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手段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2018 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审计工作要“扎实开展大数据审计”;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一词屡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上亮相,这些都是我国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成果,中国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工具手段,审计信息化也将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为了加快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积极配合、坚决执行,支持构建审计信息化的大环境,主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展工作,扩大信息技术手段的覆盖面,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保驾护航。各单位应加大整改力度,从传统的人工审计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审计,推进“金审三期”工程建设,让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分析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助力审计工作更上一级台阶。

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同样要强化审计信息发展,审计机关要主动协调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部门,更新传统审计观念,主动应用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收集和整理自然资源资产状况、生态环境领域等相关业务数据,提高数据深入挖掘与全面分析能力,借助数据共享平台提升部门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审计信息化的作用,从审计视角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治理体制的功能定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基于此,新形势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计治理体制,除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外,更重要的是推动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全面建设。在我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引领下,打造全新的审计治理体制,自然也要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以此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促进市场竞争公平性与价格机制效率性的统一

依照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为出发点,应在保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所有制的协调发展,这也就预示着只有保证市场多样主体的公平竞争,才能促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完美契合。建立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产权保护制度势在必行。然而从当前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在运行中举步维艰,无论是市场准入、定价选择还是交易范围,都受到诸多政策的影响与制约。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保证“公平竞争”体系切实发挥作用,国务院出台了“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政策,纳入公平竞争审查范围的政策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

由于政府审计的必要性和全面性,必须发挥其独立性与专业性的特征,强化政府审计的监督能力,同时针对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机构等,持续跟踪落实公平竞争政策的情况,客观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剖析原因,找出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关键要素,优化调整政策执行方案。有了政府的有力监督,才能真正从根源杜绝各地行政权力给公平竞争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市场竞争公平性才能指日可待。

(二)促进初次分配公平性与国有企业效率性的统一

推动国有企业的初次分配公平性,应确保一切参与创造财富的劳动力都保持效率性。在具体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有效推动稳定就业,这也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吴秋生和郭檬楠发现国有企业本身有其特殊性,所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还需要外部监督的指导下作出一定的改变与调整,才能实现做大做强的持续发展目标[12]。在市场经济运行大环境中,日趋激烈的竞争给国有企业的经营运行带来极大压力,只有将国有资本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开来,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才能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具备充足的工作经验,能够妥善协调内部生产劳动各环节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受到机会主义行为影响,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必然对生产劳动效率有所影响。虽然一些企业在初次分配财富时,能够基本保证公平公正,但是企业可能仍然处于低效率的运行水平,而没有实现长效化的财富增长目标。

为了合理管控代理成本,应尽快实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三者协调统一,发挥合力作用。国有企业处于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无论是货币资本的流通、生产成本的控制还是资产与负债管理,都离不开审计监督,独立且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对实现国有资产的规范化使用、提高经营效率均有积极意义。全面落实“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要围绕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境外投资以及企业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到应审尽审、有审必严”,这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来说也是强有力的约束。

(三)促进再次分配公平性与经济运行效率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能否执行到位、能否发挥预期效果,除了与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有关以外,更受到地方政府等执行单位对其责任态度、政策解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央政府为了合理调控国民收入分配水平,确保劳动供给的公平性和稳定性,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型公共政策,如精准扶贫政策、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等,然而从2017年国家审计署公开的审计报告结果来看,各地方政府在实际执行政策时存在很多偏差,执行不力现象严重。如违规使用资金、资金闲置等,这些都违背了制定政策的初衷。

以维护公共利益角度为出发点,无论是地方政府治理还是经济全面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审计的约束作用。为了确保信息对称,政府审计应客观评估各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情况,包括资源投入力度、资源合理分配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内部控制水平等,综合分析政策执行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另外,对于公共权力监督部门来说,审计结果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科学审计对强化公共权力监督的效果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治理体制的改革建议

(一)审计治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乃至信息技术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计工作也迎来了全新发展契机。在这一大背景下,原有的审计治理体制已然滞后,制定全新的审计治理体制,突破制度体系的制约,已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中央开始全面执行审计治理体制改革,先从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着手,从上至下地落实体制改革措施,目的就是全力确保审计监督权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从制度层面保障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近年来,我国审计治理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不断调整、逐步完善,学术界也针对审计治理体制的改革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有人主张由人大直接领导管理审计机关,将审计职能脱离政府之外[13];有人主张构建全新的国家审计体制,并由省级直辖管理[14];有人主张从现有的双重领导体制转变成垂直领导体制,由审计署直接监督管理一切审计业务及行政职能[15];有人主张加快“双轨制”改革力度,在人大与政府两个层面建立不同职责的审计组织[5];也有人主张执行独立型的国家审计体制[1]。不同的主张表达了不同的发展思路,这些也成为我国推进审计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

结合当前审计治理体制的不足,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审计新环境,本文认为我国应在保留现有行政型审计治理体制优势的基础上,实施新的改革策略,即成立地方各级审计委员会,加强党的领导;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还应划归各级人大监督,推动审计监督全覆盖;改强审计队伍能力,形成审计资源整合;改善审计问责机制,落实审计意见处理;改全审计职能导向,发挥审计免疫功能;改精审计技术方法,更新审计工作模式。

(二)审计治理体制改革的具体路径

1.成立地方各级审计委员会,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审计机关的项目运行要在党的领导与指挥下,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从国家机构的设置来看,在改革实践中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目的就是统筹兼顾各级审计机关,更好地发挥党对国家审计工作的调控与监督作用。但是考虑我国的特殊情况,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单靠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力量难以辐射性地管理各地方审计机关,所以中央审计委员会还应在地方成立下一级的审计委员会,并将办公室设在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直接向中央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保证整体审计工作的效率水平。

2.完善各级审计委员会构成,强化审计的法律权威。建议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管理下的地方各级审计委员会,由经济专家、独立学者、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法律专家等组成,从不同层面献计献策,融合多方建议,让审计工作更具全面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司法系统“两院”创设最高廉政审计法院,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并联运行,强化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管理。其中,最高廉政审计法院主要发挥廉政司法问责、审计司法惩处等职能,而审计署则直接受国务院管理,发挥政府内部审计职能;而审计委员会与廉政审计法院则独立运行,监督和制约政府执行权力与司法执行权力,形成“一会一院一署”的国家审计结构以及“一府三院”的国家治理结构。

在这一治理结构与体系的运行模式下,各级审计机关应同时向当地政府、上级审计机关及廉政审计法院递交报告,不再间接地通过政府向人大报告,这种做法也就有力避免审计结果“层层筛选”的现象。直接由地方各级审计委员会审阅审计机关提交的报告,并建立专门的预算执行审计部门,由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这样也就从根本扭转了地方政府干预地方审计的现象,将审计工作独立于政府监督之外,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与监督中的保障作用。

3.改强审计队伍能力,形成审计资源整合。针对我国当前审计人才资源能力不均、分配失衡等现实问题,强化审计队伍的专业水平与工作能力,完善审计队伍建设、优化整合人才资源势在必行。首先,重视审计人才培养工作,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职业道德的审计人才队伍;严格执行审计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及较强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迈入审计队伍的门槛,入职后也要定期参加绩效考评;其次,针对审计项目开展专门性管理办法,挖掘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分配专门的审计工作;鼓励各级审计机关以及各部门之间实现人才流动,推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出现有人忙、有人闲的失衡现象,让审计资源发挥应有作用;再有,社会审计的力量也不容小觑。除了涉及国家机密的审计项目以外,为了保证审计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建议发挥社会审计资源的作用,实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项目。本文建议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的统筹下,将政府审计、注册审计师和内部审计队伍分别扩充到30 万、50 万和120 万,打造200万“审计铁军”。

4.改善审计问责机制,落实审计意见处理。一直以来,我国审计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对审计结果的行政处分权力,想要追踪审计结果,必须由其他权力监督主体的积极配合,这种间接管理的形式极易滋生腐败。因此很有必要改善审计问责机制,从法律层面规定审计机关应具备的司法执行权,全力确保审计结果落实到位、问责力度落实到位,每一项有意义的审计意见都能得到回应,及时处理和整改。另外,叶陈刚等和朱殿骅等认为为了增强监督合力,审计机关与人民法院和国家监察委员会也要做好衔接工作,确保审计部门的工作与法院、监察委密切联动,这是改善审计问责机制的重大举措;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审计结果落实整改中的作用,对于屡查不改、屡审屡犯的部门或单位,应进行相应的曝光处理、纳入失信“黑名单”,切实做到审完整改[16,17]。

5.改全审计职能导向,发挥审计免疫功能。我国审计工作存在明显的“就审计而审计”的狭隘现象,虽然一定程度揭露了违法违纪行为,对国家预算资金的使用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审计之后的跟踪管理却落实不到位,没有达到服务国家治理的高度。因此,审计工作的变革必须改全审计职能导向,突破过去单一化的监督导向职能,转为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双重导向职能,让审计工作真正发挥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安全免疫系统作用,为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一旦发现存在危害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负面问题,就要提交书面审计工作建议报告,建议政府或者相关权力机构,配合解决问题;同时基于审计反馈机制的作用,从管理型审计向治理型审计过渡,实现审计过程的全面覆盖,动态监督审计运行过程,辅以切实有效的风险评估策略。

6.改进审计技术方法,更新审计工作模式。信息化的全面推进,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契机,审计部门应尽快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和操作手段,从过去繁琐的人工操作改变成精细化的技术操作,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全新审计技术手法,发挥大数据审计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金审工程”三期项目的建设。根据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完善审计信息化系统,系统且全面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经济管理情况等,确保其经济运行安全且合规;处理金融、财政、经济、环境等各方面要素时,采用云计算技术手段,开展客观且全面的数据分析,确保工作人员独立、客观地完成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另外,改变抽样审计模式,转为大数据审计、云计算信息化审计,实施联网审计和综合审计,这也是今后审计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重点。

五、结语

基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审计制度功能为切入点,结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重新定位审计功能,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治理体制的重构与创新。审计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必须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完善市场机制、协调社会利益等职能作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全面改革审计治理体制,提高审计的专业性、全面性、独立性与权威性,与其它监督手段互为补充,形成强大的制约与监督体系,全面推动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资本积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体制审计工作机关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