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发展状况分析
2020-03-26谷静夏梦
谷 静 夏 梦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江苏 南京 211006)
一、引言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决定将形势与政策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修课。此后,形势与政策课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与其他思政课程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迅速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内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作用。相应地以形势与政策为主题的论文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开展以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主题的文献计量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发展状况。
文献计量学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文献计量学最本质的特征是通过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并已成为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应用。Citespace是一款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计量分析软件。随着学者对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的广泛应用,文献计量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如李萍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文献分析[1]。韩巧霞、徐国亮对2000-2015年国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2]。张天浩分析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文的计量分析[3]。陈君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关系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4]。王慧莹、段妍对近十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5]。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内容十分丰富,分析基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主题的文献资料,以梳理形势与政策课程自开设以来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状况,绘制我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知识图谱。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库为数据来源,收集1987-2019年形势与政策教育主题的文献数据,用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近三十年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知识图谱,并利用定性的方法对可视化图表进行分析,以明晰开创性和标志性文献、关键主题和演变趋势等内容,以期从宏观上探究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9年7月28日。使用高级检索,以“形势与政策”作为主题,检索方式为“精确”。因1987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并将其列入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体系,对于研究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故最终样本时间跨度确定为1987-2019年。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度和有效性,对检索到的3003篇文献进行筛选,剔除评论、报告和会议综述等,最终得到1955篇文献作为本文分析对象。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2018.5.3.R4.8.31版本),通过对发文量分析、作者分布、关键词分析、研究机构分析、共被引分析等来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
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一)研究进程分析
科学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的重要尺度之一。从文献资料的梳理结果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立与建设发展绝非偶然,而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应运而生,中央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为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国内学者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文献的数量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国内学者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强。由图1可知,30年间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1996年)为课程探索和推广阶段。为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决定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志着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启了从非课教育活动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转变[6]。第二阶段 (1997-2004年)为课程起步实施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针对该课程本身的性质、特点、课程定位、重要性的探讨[7]。第三阶段(2005-2014年)为课程推进阶段,发文数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主要由于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自“05方案”实施以来,除本科院校外,高职院校也基本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者也更加明确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定位,更加关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问题。自2008年以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学期公布本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学者更加关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8]。第四阶段(2015年以来)为课程提升阶段,文献数量稍有小幅度下降,但这并不代表该领域研究重视程度的减弱,而是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研究进入相对成熟的稳定发展阶段[9]。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该《意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作为指导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因深受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大学生问题重视程度增强,其发文态势与政策文件节点呈现高度的契合性,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特征。
图1 1987-2019年CNKI来源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
(二)高产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合作网络分析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的学者数量及相关合作关系情况。在CiteSpace中设置节点类型为Author,选择每两年中发文量最高的前50名作者,得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高产作者合作情况。中心度(centrality)是在网络分析中刻画节点中心性的重要指标,测量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研究者。图谱中共有136个节点,3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35。从高产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得出,这136位高产作者形成了小范围的合作群体,但未出现大范围的合作集群。节点代表作者的影响力,节点越大代表作者的影响力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线条越粗代表两者之间的共现次数越多,两者的合作越紧密。第一大合作群体是以高征难为核心的6位作者组成,他们来自南华大学,处在合作网络的核心位置,说明该作者群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张多来、高征难、宁曼荣、黄秋生、李忆华都有与李晓衡合作,主要研究对象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侧重于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8]。第二合作群体是北京师范大学,以王显芳为核心,郭智芳、姚兰芳、陈乐、谢羚5位作者构成,主要研究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的创新[10]。第三合作群体是北方工业大学,以王包泉为核心的7位作者组成,主要从事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方面的研究[9]。从高产作者合作网络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的团队数量较少,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呈现出多元分布的格局,高质量的成果较少,整体的学术影响力不强,主要侧重于课程体系的研究。
(三)核心研究机构分析
从统计出的30年来形势与政策教育核心研究机构中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有所涉及,而其他类型院校或机构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域的研究关注相对较少。总体而言,研究机构的发文量与本校高产作者有着直接关系,如南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高产作者多,单位的发文量也多。但也有例外,广西师范大学的发文量虽居第三,但没有代表性的高产作者,也没有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说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形势与政策课的学者较为分散。从核心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和华东,西北、东北研究较少。整体上看,各高校之间的联系较少,发文机构内作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高水平的文章数量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研究团队建设。
(四)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和热点。表1汇总出词频与中心度排名前10的关键词。其中,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关注度最高,围绕着学科定位、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等问题展开。关于课程规范化建设、实践教学、实效性等问题是研究的热点内容。研究对象多是高校、高职院校。
表1 1989-2019年CNKI来源频与高中心度关键词列表
四、高被引文献分析
通常,高被引文献反映了其在该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价值。表2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重要引文频次排名前10位的情况。
通过表2重要引文数据整理可以发现,高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刘贵芹,提出要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努力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在新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水平[1]。排名第二位的是陈潮光,提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目标,重点从教育思想、组织机制和实施途径等几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来探索和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2]。为后续研究形势与政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排名第三位的是李合亮、王辉,在分析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出充分利用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注重人文关怀来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4]。
表2 1987-2019年CNKI来源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重要引文列表
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关于形势与政策规范化发展的问题越来越聚焦,教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课程规范化发展研究是形势与政策研究中高被引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关于课程规范化发展的问题更具现实意义。第二,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演变进程中关注的重点内容。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新时期要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第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作为高被引文献的主要来源期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期刊。第四,从高被引作者中发现,高被引作者的发文量并不是最多的,而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并不是高被引的作者,说明形势与政策研究领域中作者研究的层次有待提高,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
五、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从历史进程上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孕育、设置和发展呈现出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融合化、创新化的特点。通过深入分析该研究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更好地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从发文地区和机构看,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研究者,但研究的持续性不强。综合性大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的主力军,这也是由于本科院校开设该课程的时间较长,且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华东地区。从合作情况来看,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也非常有限。因此,形势与政策研究需进一步创新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加强跨学科、跨学校的合作资源,创新协同合作机制,鼓励研究者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2.形势与政策是一个实效性比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宏观政策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由稳定性内容和变动性内容构成,其课程体系由基本理论、基本形势、热点问题三个部分构成。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等,这部分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分析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的理论基础。
3.从高产作者的发文量和文献共被引情况来看,具有影响力的学者李晓衡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从高被引频率最高的刘贵芹的《采取有力措施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经验,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提高认识,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教学资源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师队伍等。
(二)展望
自国家设立这门课程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有必要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研究总结。各高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本上以教育部社政司定期发布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主,辅以时事热点问题,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灵活多变,每年、每学期上课可能都不一样。因其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政策性、实效性、现实性、针对性特别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不强,各高校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新的研究热点是话语体系的问题、学生的获得感问题。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创新方面,专题讲授是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新媒体的普及,近三年有学者开始尝试运用翻转课堂、工作坊等不同的教学新模式去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不少辅导员加入该课程的讲授中,同时也存在着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不高、师资队伍规模偏小等问题,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还应理顺管理体制,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通过培养与引进结合,专职与兼特聘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等措施,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