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人员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20-03-26林时进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技型导师

林时进, 邵 敏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 325000)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开展,在积极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近年来,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的科技型创业逐步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科技型创业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市场活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情况,特别是以高校为主体的科技型企业的孵化情况不容乐观。如何培育大学生创业以新技术的应用为导向,构建高校科技人员创业和大学生创业协同发展机制,是目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科技人员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高等教育应当且必须对这一需求作出反应,即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我国各地方政府和高校都极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拓展科技创新人才的创业渠道,但是,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核心竞争力不明确,创业项目长期存活率比较低。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缺乏专业性,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低,多为单纯的复制性创业。高校的创业实践活动发挥大学人才与技术“辐射源”和孵化器的功能还不明显。有国外学者研究数据显示,美国未接受创业辅导的小企业在4 ~6 年间有高达55%的失败率,而接受过创业辅导的企业创业失败率仅为20%[1]。可见,缺乏专业的创业指导是影响创业者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战演练之后,锁定创业方向进行创业实践,科技人员在其中的角色,一般是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授予者和创业项目的帮扶者和指导者。在现实的创业指导活动中,创业导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指导经验都会削弱他们对创业者的指导效果[2]。大多数科技人员并没有进行过创业实践,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过程中不能给予专业化的建议。我国高校科技人员的创业率不高,科技创业带动学生创业的作用不强。而高校科技人员带动学生创业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使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技术开发成果或管理成效[3],同时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科技人员创业是指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基石,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等创办企业的行为。进行科技创业的人才以中青年为主,主要集中在高校的科研第一线。科技人员的学术创业行为,有助于最大化学术成果的创新价值,有助于推进新知识由产生到商业化的进程,有助于升华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4]。科技型创业拥有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在促进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科技人员创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产学研合作既有力推动科技界与产业界的互动,也促进了经济与科技的结合[5]。近年来,尽管我国在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产出、科技人力资源储备等创新指标方面成效显著,但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依然需要进一步提升。2015 年我国拥有的专利合作协定(PCT)专利数量达到29 846 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是具有较高科技和经济价值的三方专利数量仅为1 897 件[6]。来自教育部的数据表明,我国的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7]。从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说,科技人员投身创业可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同时,也能够启发思维,开启科技人员新的研究方向,从而激发科研动力;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科技人员创业成功,无论是在今后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还是带动学生进行科技型创业,都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科技型创业的关键在于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团队并且拥有一名专业的带头人,拥有研发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校科研人员是最合适的人选。科技人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是理论知识的授予者,还应该是科技型创业团队的领头人,培养大学生创业以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导向,撇弃单纯的复制性创业,培育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2 科技人员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动因分析

2.1 必要性

2.1.1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科技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型企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校为社会输送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产业转型升级也需要一批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受其组织特征和成长性等因素的影响,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界定:是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8]。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证明,科技型企业不仅为培育新兴企业、激活区域经济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立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9]。

2.1.2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水平有待提升

自我国强调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以来,国内各大高校十分注重创新创业导师的能力培养与提升,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参与各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培训课程,希望能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很多院校还引进了由企业负责人、创业企业家和成功校友组成的社会导师团队[10],有部分学校将创业理论基础课程交由本校教师讲授,将创业实践指导等教育课程全权交由创业企业家讲授。教师培训和教师团队的多元化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能够邀请的创业企业家数量相对于庞大的大学生创业群体来说很少,因此能够得到专门指导的学生人数太少,并且企业家的创业经验并不适用于所有专业和行业的创业实践。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际上还是主要依靠高校教师,而高校教师由于本职工作或者其他原因,缺乏创业经历,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指导创业实践过程中难以给予学生专业的建议,因此,高校教师如果能够基于自身的科研成果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业。

2.2 可能性

2.2.1 政府鼓励科技人员创业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专门针对科技人员创业提出了政策上的支持,并要求地方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创新创业。国内各省、区、市也先后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例如浙江省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先后出台《浙江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若干规定》《浙江省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浙江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鼓励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创新实施办法>》《关于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意见》(简称“杭州科技创新30 条”)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1]。高校是科技人员的重要集合地,科技人员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因此将科技人员创业融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是改变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困境的突破口。

2.2.2 高校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政策优待

国内部分高校也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在收益分配方面给予科技人员极大的支持,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允许和鼓励在校教师离岗、兼职创业,对于离岗创业的教师给予3 ~8年内保留其原有教职工身份和专业技术岗位的优待;江汉大学更是将个人和团队的成果在武汉转化的效益分配的比例提高到80%[12];《安徽大学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规定,学校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履行聘用合同、不损害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兼职从事科研创新创业等活动获得的报酬,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后归个人所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专利工作管理办法(修订)》,规定学校持有的专利在本校或外校单位实施后,取得经济效益的,学校与发明人之间按3 ∶7 分成,30%归学校所有、70%作为个人奖励。高校科技人员作为应用技术的创造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集成者,同时科技人员是科技型创业的主力军,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如果将科技人员创业融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科研人员作为创业实践的引导者,在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在改变学生单纯复制性创业现状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创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业活力,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促进我国创立一批科技型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3 科技人员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并存,其共同点在于紧紧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途径等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来展开,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不是单纯地通过理论知识传授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创业教育要将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搭建起学生边干边学、做学结合、以学促做的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13]。例如天津中德应用型大学采取的德国“双元制”模式、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的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代表。在众创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既懂得技术技能、又懂得技术应用,还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探索出的“导师-项目-团队”人才培养形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3.1 完善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营造师导生创的环境

创业教育关系着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系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创新文化的实现[14]。为了更好地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出台《关于鼓励师生在温州市大学科技园创业的规定》,明确提出学院积极鼓励在职教学、科研人员和在院学生进行创业,并给予有关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出台了《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为学校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政策性的指导。学校鼓励各部门和广大教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创造条件扶持毕业生和在读学生创新创业及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业绩考核、职称评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将技术作价入股,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入股上限为70%,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入股上限为30%。同时,学校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并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学校师生研究成果专利申请及成果转化等工作,简化师生创业开办公司注册的办理流程,减少技术型创业团队的难题。

3.2 完善教师工作量考核机制,激发教师创业积极性

我国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由高校从事就业工作的指导教师担任,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教学中更倾向于理论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15],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为了激发高校科技人员创业的积极性,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不断改革教师创新创业工作量考核机制,规定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学生为第一作者、教师为通信作者)、获得专利的,该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的业绩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中可等同于该作品第一作者并获得相应的加分;学校鼓励各部门和广大教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对于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部门和个人,学校将在工作业绩考核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时予以充分肯定,并在岗位设置、职务聘任和职称申报时予以优先考虑。

3.3 构建“导师+项目+团队”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技术型人才

在探索培养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过程中,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训研创”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形成了“导师+项目+团队”相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该人才培养体系分为3 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师导生研”,侧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达到培养技术人才目标;第二层次为“师创生学、师导生用”,侧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达到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目标;第三层次为“师导生创、师生共创、师生企共创”,侧重培养经营管理等能力,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其中,导师、项目、团队是基础要素,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内化到师导生研、师创生学、师导生用、师导生创、师生共创、师生企共创各个主体要素中;各个主体要素人才培养实践也都是在高职传统专业教育基础之上进行,并进一步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培养某一方面能力的目标。

图1 “导师-项目-团队”人才培养体系内在逻辑联系

3.3.1 依托“师导生研”,培养技术人才

我国高职类学生普遍自主创新意识相对较弱、科学研究能力不足,但是通常动手能力强,是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的一个群体,而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结合专业的科研实践活动,能弥补短板、发挥长处,促进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够指导创业者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及时修正创业者的行为和决策,有助于帮助创业企业渡过危机[16]。“师导生研”的主要特点是:一是要有本专业一定科研能力的导师,导师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二是一位导师可以带一个学生团队或多个学生团队开展实践研究;三是要有具备科学研究条件的实验平台,平台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四是社会、政府、企业、学校要给予政策、经费等支持。

3.3.2 依托“师创生学、师导生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从国外诸多高校的实践情况来看,导师以身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科技人员在开展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失败或者成功的经验都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在面对某些极端的问题和困境时,创业者能指导学生展开高效率的情景学习,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17]。因此,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提出“师创生学”和“师导生用”模式。“师创生学”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导师须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以自己的项目为依托,运用技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二是学生在项目中扮演的是学习者的角色,没有项目股份,项目的盈亏归导师个人所有;三是导师应用技术创新创业同时须及时给予学生指导,达到育人的目标;四是政府、企业、学校、社会须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场地、资金、政策等支持。“师创生学”要求导师要敢于运用技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即使不成功也具备了教育意义。先前经验会影响创业者的学习[18],“师创生学”通过导师的创业实践带动以及榜样的树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实践意识。像美国硅谷这样高科技云集区之所以能长久地高速发展,走出这么多的人才、企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依靠大学的科学创新能力,而大学的科技创新大多又是来自教师、导师们自己的科学研究实践,导师带学生,学生也勇于创新创业实践,创业成功又刺激着更大的科研热情,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师导生用”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导师指导、学生团队实践,让学生在应用专业技术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师导生用”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导师指导、引导是关键,要引导学生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二是学生要勇于实践、敢于尝试,但不一定是运用技术去创业,而是基于学会应用技术层面;三是要拓展技术使用面,本专业技术的上下游产业链都可以在技术应用范围。例如以“农”为特色的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支持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相关实践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辅助,以教师创客带动学生创客,结合专业开创了花海植物创意工作室、“互联网+智能农业”创新工作室、“筑匠”园林工作室等创客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学习者,带动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创业,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3.3.3 依托“师导生创、师生共创、师生企共创”,培养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师导生创、师生共创、师生企协创”三者的内在联系是目标一致,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经营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风险意识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各种能力;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实践主体的变化,“师导生创”的实践主体是学生,“师生共创”的实践主体是导师与学生,“师生企协创”的实践主体是导师、学生、企业三者。主体的变化带动一系列的变化:一是经营风险承担主体从单一承担到三者共同承担,当然利润收益也从单一获得到三者共同分享;二是作为学生,在参与一种或3 种不同的创业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一样的,在“师导生创”模式中是独立创业者,其在他两种模式中是合作创业者;三是发展动力也随着变化,“师导生创”由于受学生自身资源不足限制,其快速发展能力有限,“师生共创”相对而言有导师一起投入会相对好些,而“师生企共创”将会进一步推进技术应用创新发展,有企业的资源资金支持能促进更好地发展。创业需要大学具备良师、资金和眼光,具体而言,“师导生创”“师生共创”“师生企协创”三者各具特色:

(1)“师导生创”的主要特点就是:一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二是学校搭建创业园等平台,学生在创业园的工作室里结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三是学生充分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实践[8]。高校众创空间具有开放和协同互助的特点,依托平台整合创业导师、投资人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成长和服务的平台[19-20]。

(2)“师生共创”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是导师拥有纯熟的专业技术优势;二是导师与学生是利益共同体,设立股份制,股份比例由导师与学生自定,盈亏按入股比例来实施;三是要以项目为依托、以技术为基础,开展的是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实践;四是以育人为导向,导师不仅是合伙人,更是教育者,要以培养时代创业者的高度突出育人功能;五是学生团队与教师一起开展专业创新与实践,既是教学过程也是学习过程,能有力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

(3)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基于鼓励支持学生个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但是往往由于受学生个体无资金、无人脉、无项目“三无”的窘境影响,学生团队的创新创业实践难以成功,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而“师生企协创”正好解决了这个困境。其主要特点有:一是导师发挥指导引领作用,以技术入股,学生发挥的是主体作用,是具体的实施人,以劳动力入股,企业是协助指导、物资支持,以资金出资入股,三方按一定股份比例分成;二是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导师与企业更多的是担任辅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目的是在于培养创业人才;三是需要学校给予政策上、技术上的支持推进;四是学生一般是多位学生组成为一个团队参与其中、运行整个项目。

创业型大学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注重以社会服务带动学术发展[21]。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鼓励和支持各专业院系和研究所结合自身专业技术、科研成果创办企业,学校成立了温州科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产业开发,在每个二级学院设立子公司,让子公司结合专业学科和人才培养进行产业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例如,学校动物科学学院主办的温州科苑农牧有限公司,其动物医院的宠物诊疗、牧场的畜禽养殖营销、宠物美容院的宠物美容及用品销售三大主营业务分别对应动物科学学院的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三大专业,逐步形成学生辅助科技人员创业活动机制,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带动学生创业向技术型、科技型转变。

3.4 小结

通过探索将科技人员创业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导师+项目+团队”人才培养体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该校2013 ~2015 届毕业生毕业3 年后平均自主创业率达11.33%(浙江省为6.54%),2013 ~2017 届毕业生毕业1 年后平均自主创业率达6.89%(浙江省为4.65%),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均走在全省高校前列。明确科技人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激励科技人员创业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块紧密相连,形成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与持续性科技创新型人才输出的良性循环,在提升科技人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推动大学生创业由单纯的复制型创业向科技型创业转变。

4 结论

我国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需要构建科技人员创业和大学生创业协同发展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总结得出该校将科技创新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高举智慧农业创新创业旗帜,融创新、创造、创业为一体,鼓励支持大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社会人员、校办企业5 类主体开展农业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带头作用,构筑“导师+项目+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师导生创”“师生共创”“师生企协创”方式培养技术应用性创新创业人才的路径和做法,为其他高校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双创”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科技型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融资战略的相关研究
声 明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开始啦
V eraW an g
贵州省590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并入库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