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期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护理管理效果分析

2020-03-26李毅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房间隔体外循环围术

李毅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目前,我国妊娠期女性群体中,约1.0%~4.0%孕妇伴心脏疾病[1]。作为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心脏病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2]。约10%~15%的妊娠期心脏病患者容易面临死亡威胁[3]。妊娠期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当患者进展至中晚期阶段时,需实施体外循环手术治疗。这一方法的刺激性特征,为患者带来了较高风险。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法以为手术治疗提供支持为基本原则,为确定其在妊娠期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的价值,本研究针对18 例房间隔缺损妊娠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 年4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18 例房间隔缺损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1)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单胎妊娠;(2)符合房间隔缺损诊断标准;(3)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手术禁忌症;(2)伴其他严重疾病。

患者年龄(29.6±5.4)岁;心功能分级(NYHA 标准):Ⅲ级14 例,IV 级4 例。所有患者均行体外循环手术治疗。

1.2 方法

18 例患者均行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给予患者围术期护理管理:(1)术前护理。①宣教干预。耐心为房间隔缺损患者讲解心脏疾病的危害、体外循环流程等知识。鼓励妊娠患者积极表达自身疑问,以通俗语言及既往成功手术经验,减轻房间隔缺损妊娠患者对手术治疗、胎儿安全的担忧,同时提升其康复自信。②心理支持。拟定手术方案后,房间隔缺损患者容易因担忧自身病情发展、担忧手术失败、担心影响胎儿安全等而产生情绪障碍。为避免手术患者的不良情绪造成儿茶氨酚分泌量的增长,可面向房间隔缺损妊娠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指导手术患者掌握腹式深呼吸方法,鼓励患者于出现情绪波动时,主动通过呼吸节律、方式的调整,重建情绪稳态。如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不良情绪仍未缓解,可参照妊娠手术患者的偏好,想象手术成功、安全分娩后与家人共同到海滨城市旅游的情境,借助想象过程舒缓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心理压力,并提升其依从性。③心功能监护。妊娠期心脏疾病患者的手术效果、体外循环保护作用与其术前心功能密切相关。为保障手术治疗安全性,需于术前阶段,加强对患者的心功能监测。遵医嘱经口服用药、静脉用药等形式,确保妊娠患者的心功能状态符合手术治疗要求。(2)术中护理。①全程支持。自妊娠手术患者入室起,坚持全程陪同原则,积极与手术患者沟通,利用肢体语言、鼓励性语言,向妊娠手术患者传递力量,间接改善陌生手术环境、手术设备等对患者形成的刺激。②体外循环灌注管理。18 例手术患者均于浅低温条件下(鼻咽温度处于32 ~36℃范围内)。建立体外循环系统后,将妊娠期手术患者的灌注压、灌注流量分别维持于65 ~80mmHg、2.4 ~3.6L/min/m2水平。术中密切监测妊娠期手术患者的HCT 及SvO2水平,确保二者分别符合>24%、>70%要求,以保障母儿的血供平衡。③体征监测。实施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期间,动态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胎心等相关指标。密切关注术中心电图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3)术后护理。①呼吸道护理。给予房间隔缺损妊娠患者实施辅助通气期间,做好管道检查,及时纠正管道弯折问题;做好呼吸功能监测,合理确定患者的脱机时间,以便早期脱机,避免呼吸机依赖或VAP 的形成。②心功能管理。术后加强心功能维护,遵医嘱给予患者使用强心药物。定期实施心脏超声检查,判断患者的恢复状况。③病情观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将妊娠患者转入ICU 监护1 ~2d。遵医嘱给予手术患者使用黄体酮(20g/d)及硫酸镁(15g/d),以抑制子宫收缩,保障患者的分娩安全。此外,按照不低于4 ~6 次/d 频率,动态开展胎心监测,以便发现及时发现胎儿异常。④心理疏导。术后阶段,术后疼痛、胎心变化等因素,均容易引发房间隔缺损妊娠患者的情绪波动。为改善其精神紧张状况,可结合患者的术后康复状况、胎心监测结果,实施心理疏导干预:为患者预估住院时间;耐心向患者介绍胎儿发育状况,告知患者不必过度担忧。经上述干预后,仍伴明显负性情绪者,联合家属实施注意力转移干预,即鼓励房间隔缺损妊娠手术患者通过与其他病友沟通、聆听他人成功手术及分娩经验等途径,缓解妊娠手术患者的异常担忧、焦虑状态。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预后状况

本组18 例妊娠期心脏手术患者均手术成功,成功率为100.00%;经围术期体外循环护理后,1 例出现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为5.56%。18 例单胎孕妇共2 例终止妊娠,16 例成功分娩,成功分娩率为88.89%。

2.2 情绪变化

护理前,妊娠期心脏手术患者抑郁及焦虑评分均高于护理后(P <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情绪评分变化(±s,分)

表1 护理前后情绪评分变化(±s,分)

观察时点 例数 抑郁 焦虑护理前 18 56.12±6.05 54.72±5.81护理后 18 48.11±4.29 46.03±4.22 t-8.09 8.59 P-<0.05 <0.05

3.讨论

作为妇产科典型危重症,妊娠期心脏手术患者面临的风险较高。体外循环是一种常用心脏保护手段,该方法主要通过适当降温处理,维持心肌的持续灌注,进而减少手术治疗对患者水电解质平衡、有氧代谢等机制的影响,并抑制再灌注损伤的形成[4]。在妊娠期心脏疾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中,虽然体外循环手术可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受到这类患者特殊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一旦护理管理不当,患者仍然可能面临一定威胁,甚至出现不良母婴结局[5-6]。

围术期护理干预主张依据患者的手术方案确立护理措施。在房间隔缺损妊娠患者的体外循环手术中,该方法主张于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阶段,针对任何可能影响体外循环效果或患者安全性的因素,实施护理干预。该方案中术前体外循环宣教、术中灌注管理、术后心功能维护等措施的实施,均有助于促进患者预后状况的改善。

妊娠期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护理中,围术期护理管理方法的应用优势在于:(1)保障手术安全性。围术期体外循环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可经术前宣教途径,扩充心脏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知识、手术知识储备,提升其配合度;并通过心理护理、全程陪同等措施,维持妊娠期心脏手术患者情绪状态的相对恒定,遏制负性情绪带来的风险;运用灌注管理,保障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质量。本研究提示:18 例患者均手术成功。(2)减少并发症形成。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后,体外循环的心脏保护作用可得到成分发挥,加之护理管理方案对患者心功能、呼吸功能等的动态监测,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可得到良好控制。本研究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56%。(3)提高分娩成功率。围术期护理干预强调对胎儿状况的评估与管理。术中灌注管理中的高灌注压、灌注流量参数,可充分保障胎儿的正常血氧功能,减少手术治疗对胎儿的干扰,进而提升手术患者的分娩成功率。

综上所述,宜于妊娠期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护理中,引入围术期护理管理,借助该方案对患者心功能、呼吸道、体温等的支持作用,减少并发症形成,并促进妊娠期手术患者情绪状态的改善。

猜你喜欢

房间隔体外循环围术
超声心动图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房间隔缺损家系致病基因筛查分析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四种方法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比较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