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3-26季晓玉
季晓玉
(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内科 江苏 南通 226300)
脑梗塞属于临床常见且多发脑血管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等均造成不良危害,其中尤以老年患者居多。病发时,患者脑内血管血流障碍,引起局部组织缺氧、缺血受损,如未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损害神经功能及运动能力,且该病治疗、预后恢复时间较长[1]。因此,应重视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工作。优质护理是临床常用护理模式之一,其通过整合常规护理措施,细化护理流程及内容,为患者提供更舒适、全面的服务,本文以2017 年11 月—2019 年10 我院收治118 例老年性脑梗塞病患为例,报告优质护理干预的措施及运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1 月—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老年性脑梗塞患者118 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作两组,对照组59 例,包括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29 例,年龄60 岁~74 岁,平均年龄(67.4±0.4)岁。观察组59 例,包括男性患者31 例,女性患者28 例,年龄61 岁~76 岁,平均年龄(69.3±1.0)岁。对比两组病患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疾病知识宣教、康复护理等。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
1.2.1 优质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老年患者开展面对面沟通,在沟通时准确评估其心理状态,并鼓励患者主动说出心理诉求,以便护理人员更好地开展针对性干预。沟通时要注意语速和音量,针对脑梗塞合并听力障碍患者需严格控制语速,同时提高音量,必要时可为患者提供助听器,保证整个沟通过程顺利。必要时可鼓励患者家属多与其进行沟通,增加陪伴时间,利用家属的关心帮助其缓解心理障碍。也可在病房内选择恢复效果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恢复经验,帮助患者降低负面心理,建立正确的配合态度和治疗信心[2]。
1.2.2 优质生活护理 在沟通时询问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作息规律等,日常休息中需为患者营造更加舒适的病房环境,要求患者周围保持相对安静,在病房外走廊张贴“肃静”、“不许大声喧哗”等标语,护理人员在进出病房时也尽量不要发出过大的声音。患者各种卧位时要用大小不一的枕头进行局部支撑,使肢体处于功能体位,防止肢体的挛缩畸形。叮嘱患者家属日常饮食应以口味清淡、易消化等为主,多挑选蔬菜、水果、粗粮等食物,必要时可增加鱼肉、鸡肉等易消化、低脂肪的肉食[3]。观察病人能否经口进食及进食类型(固体、流质、半流质)、进食量和进食速度、饮水时有无呛咳,评估病人吞咽功能,有无营养障碍。根据病人的吞咽能力,选择食物的性状。能坐起的病人坐位下进食,头略前屈,不能坐起的病人取仰卧位下将床头摇起30°,头下垫枕头使头部前屈,便于进食防止误吸的风险。对不能吞咽的病人,遵医嘱予以留置胃管,鼻饲饮食,加强留置胃管的护理。
1.2.3 优质安全护理 科室采用压疮护理记录单、预防跌倒/坠床评估记录单、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记录单,对所有新入科病人进行专项评估,高风险患者床头挂安全标识警示牌,并根据分值和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评估,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宣教。与家属充分沟通,告知家属加强陪护并取得配合,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患者跌倒坠床、皮肤压力性损伤、深静脉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老年患者病床周围防护栏的设置,且在病床周围不得放置任何危险品,例如具有尖锐、棱角或表面光滑等的物品,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患者滑到受伤。
1.2.4 优质用药护理 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脑梗塞的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丹参、川芎嗪中药制剂等,甘露醇在降低脑梗塞患者颅内压和治疗脑水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临床指标等合理选择治疗药物,控制药量,同时用药后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做好用药宣教和并发症的预防处理等,避免发生危险。
1.2.5 优质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每日3 ~4次,每次20 ~50 下,能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针对患者健侧肢体鼓励其开展主动运动,患侧肢体则先以被动训练为主,由护理人员辅助其进行关节运动和肌肉放松,随病情好转过渡至主动训练。同时针对上肢功能开展自理能力训练、穿衣训练等,提高其手眼协调能力的锻炼。并进一步开展语言功能恢复训练,通过音节发声、视物发声、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逐步提升语言功能[4]。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各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进行评估,总分设定为100 分,分数越高,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越好,反之越差。利用NIHSS 量表对各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缺损情况进行评定,总分为42 分,分数越高,患者神经缺损越严重,反之越轻。利用QOL 量表对各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测,总计100 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征求患者对此次护理服务满意情况进行评价,设定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总满意度=满意占比+基本满意占比。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神经情况、生活质量变化
通过护理干预后均得以改善,观察组患者相应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神经情况、生活质量变化(±s)
表1 护理前后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神经情况、生活质量变化(±s)
名称 n 肢体功能 语言功能 NIHSS QO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59 34.53±2.05 78.74±2.32 35.05±3.11 80.82±3.01 37.84±1.05 8.12±0.47 47.84±3.22 80.88±3.01对照组 59 34.55±2.03 60.12±2.33 35.07±3.10 65.95±3.02 37.85±1.03 15.22±0.48 47.89±3.21 70.14±3.02 t 0.47 14.95 0.52 13.77 0.39 10.13 0.96 15.9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观察组59例患者中,32例满意,25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6.61%。对照组59 例患者中,20 例满意,30 例基本满意,9 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84.75%(χ2=8.13,P <0.05)。
3.讨论
脑梗塞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损引发的局部缺血症状,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在患者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脑组织脱水、动脉炎症、血压快速下降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休克、昏迷、猝死等,且预后效果普遍较差,在经过手术治疗后早期会出现肢体、语言、认知等多种功能障碍,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不可逆的神经损伤,甚至转为终身性半身不遂,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老年患者在脑梗塞发病阶段身体多项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加之该阶段人体自愈能力较差,使得其康复进程严重滞后,如得不到有效护理还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优质化护理干预在关注患者病情恢复的同时,将护理重点扩展至患者心理、恢复环境、安全用药、躯体功能等多个方面[5]。利用优质化心理干预纠正其负面情绪,降低对疾病恢复影响的同时,也可提高其护理依从性。优质化生活和安全护理则可为其创造更加舒适的恢复环境,最大程度降低各类风险问题对患者恢复的影响,降低并发症几率。躯体功能恢复可通过优质化运动训练实现,主要分为肢体、语言功能、自理能力等多种康复训练方式,提高其神经功能和躯体的协调能力,为机体恢复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