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对联张力的方法
——张力:对联艺术的本质特性(下)

2020-03-26曾小云

对联 2020年11期
关键词:张力对联手法

□曾小云

如何增强对联的张力?我们可以借鉴新诗和旧诗的技法。比如苗雨时先生《诗歌张力的四种技巧形态》一文讲到的构建反常关系、组合异质意象、具象与抽象有机结合、创造类矛盾,刘庆霖先生《诗词语言张力初探》一文讲到的三种表现手法:语法叛逆、异质冲撞、比喻夸张,周啸天先生《论张力》一文讲到的炼字、腾挪、压缩或重组,熊东遨先生《洗牌异变与合并同类项》提到的洗牌、异变、合并,李佑华先生《对联要具备充盈的语言张力》一文讲到的关联成分省略、悖谬性的嵌合、远距离的比喻,王永江先生《谈对联的张力》一文讲到的语言、结构、逻辑、立意等四个方面的相关手法。本文重点从矛盾均衡、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考察对联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探究张力的形成原理,体会张力的不凡效果,总结出可复制、可操作的具体实用的方法。

张力充斥于对联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毛孔都是敏感点。从一个字的横平与竖直之间,到一个词的音与义之间,从词语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到文本的形象和意象之间,无不充满着张力的气息和张力的力量。增强对联的张力,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深化内涵,大化外延。具体而言,就是将对联中互相对立的两个因素并置一起,将对立的两元均衡或平衡于一体之中,让它们互相吸引又互相抗拒,互相纠缠又互相摆脱,互相抵触又互相配合,互相摩擦又互相媾和。常江先生《对联的本质是矛盾均衡》一文,列出多组矛盾均衡的关系,如对与联、上与下、出与对、正与反、宽与严、平与仄、多与少、长与短、强与弱、雅与俗、古与今、难与易等等。其实,除此之外,还有时与空、形与神、文与质、实与虚、隐与显、疏与密、张与弛等等涉及对联艺术技法范畴中的关系。下面,我们选五组关系,将一组关系视为一股张力,探讨如何增强对联的张力,实现对联的对立统一、矛盾均衡。

⒈对与联

我们常把对联的基本规则之一表述为形对意联。意即对联上下联形式上是相对的、相反的,内容上是关联的、和合的。文字是对立的,意思是统一的,如何调和这个矛盾从而达到均衡呢?这不能不提到立意。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但它们之间也有内在或外在的关联。高明的作者能够从不相关中找到关联性,把原本毫不相关、甚至完全对立的两个元素捏合在一起,并置在一起,让它们互相碰撞,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这种物理或化学反应就是所谓的主题、意旨。一般而言,两个元素反差越大,张力越大,那么对联的内涵就越深,外延就越广,立意也就越高。黑格尔说过,『为了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组合在一起。』对联的本领,正是在不相关处找到相关处,并把两个元素巧妙地组合。举一个例子: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此为题理发店联。毫末技艺和顶上功夫,原来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一表示小技艺,一表示高水平。但作者至少使用三种手法,把矛盾双方调和于一体,集中表现了对理发店技术的赞美之情。一是双关手法。毫末和顶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微小和高超;一个是指毫发和头顶,暗指理发。二是流水对手法。巧用『虽』和『却』这两个关联词关合上下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使之成为有机体。三是抑扬手法。将『毫末』置上,『顶上』置下,先抑后扬,先贬后褒,造成强烈的反差。毫末和顶上,一般看来是黑格尔所言『相隔最远的东西』,但作者脑洞大开,由理发联想到两个词的双关意义,用流水对形式将其组合在一起,又运用抑扬手法,既出人意外,又让人觉得合乎情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团结一起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张力。形对意联还有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集句联,一种是无情对。

⒉言与意

言与意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如何以言表意?一般来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截了当,一种是含蓄委婉。两种方式都能够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但在现实中,言和意两者之间还会存在矛盾。比如言不达意、言不尽意。在诗词、对联写作中,受篇幅和格律限制,往往会出现词尽意亦尽、词未尽意已尽的情况。有些意,作者不愿表达,或者不敢表达,或者不能表达,或者不宜表达,但必须表达。这可怎么办呢?在不敢、不能、不宜直露表达的情况下,只能借助于其他途径,比如含蓄委婉地表达。如何含蓄委婉地表达?常见的手法有比兴、夸张、用典,借此可以达到意在言外、言外余意的效果。关于言与意关系的论述,可参见罗连双《诗词中言与意的对立统一》一文。在这里,言与意实现和解与双赢,张力就在言和意的矛盾、碰撞、适应、自洽中呈现了。举一个例子:

欲尝蓬岛千年枣;

来看稷山一县花。

此为笔者题稷山国家板枣公园联。作为应征联,主题自然以夸赞稷山板枣特产品质、当地板枣产业政绩为宜。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手法,那很可能写成类似『游国家板枣公园,品千年枣树神韵』这样直白的宣传口号。直白的路子走不通,那只能走含蓄的路子。用典就是一个好办法。由公园现存千年枣树一万余株这个实情,笔者联想到安期生食枣的典故,遂有上联『欲尝蓬岛千年枣』。下联由果树联想到美政典故潘岳河阳一县花,用这个典故,写一县枣花,既有形象,又说明种植面积广,委婉地夸赞了当地发展板枣产业成绩,亦传达了枣农对丰收的期盼和喜悦。全联言与意贴合无间,张力饱满十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⒊少与多

对联文字少,体量小,却要像其他文体一样表达尽可能多的内涵,达到尺幅千里、寸铁杀人、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效果,这个矛盾怎么解决?依然是运用老祖宗传下来的修辞法宝。比如用典、引用、集句、拉人作衬、互文、隐括等等。这里重点介绍隐括。

隐括,也作檃栝,原来是指一种器具,能矫揉弯曲的竹木使之平直或成形。后来成为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即根据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和词句,改写成另一种文体。隐括可以在同一体裁之间进行,也可以不同体裁。比如寇准的词《阳关引》隐括王维的诗《渭城曲》,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隐括韩愈的诗《听颖师琴》。这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引用手法。有没有可能对联隐括诗歌呢?赵隆生先生在《句里春风正剪裁——小议杜甫草堂联之隐括》一文就认为,何绍基题杜甫草堂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运用了隐括手法。隐括在对联中有什么作用?赵先生说,『隐括可以突破对联文体幅短字少的限制,以少胜多,含蕴丰富。』『隐括之用,追求的不只是切合名胜,当有那份古今不隔的魅力。﹁锦里春风﹂﹁草堂人日﹂,分不清哪个词语写历史文化,哪个字面写本地风光,得水乳交融之妙;﹁公占却﹂﹁我归来﹂,将传统与当下融为一体,如一川锦水汩汩流淌,有化通古今之功。』可见,隐括正是处理少与多之间矛盾、增加对联张力的有效手段。笔者亦有运用隐括手法作联的尝试。举一个例子:

竹有百千竿,池上钓鱼唐白傅;

桃开三两簇,西陂放鸭宋黄州。

此联题商丘古城宋荦西陂别墅,隐括了白居易《池上篇》《临池闲卧》、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等。这里的『宋黄州』,和何绍基联『我归来』一样,也有两种含义,一指苏轼,一指宋荦。当然,如果读者还想到历史上第三个宋黄州王禹偁,就更能感悟到中国文字和文化的奇妙。写清人宋荦,却将一个唐人、两个宋人邀来相会,有竹、有桃,可以钓鱼,可以放鸭,地点可以是白居易家的池塘,也可以是宋荦家的西陂,异代相逢,把酒言欢,毫无违和感。全联借用前人诗句剪裁入联,营造了一个时空交错、亦真亦幻的意境,让读者进入到广阔的时空,充分体验古人的诗酒风流、隐逸情趣,这归功于隐括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全联达到张力的最大化。

⒋时与空

徐晋如先生在《怎样学写古诗词之时间》一文中说:『诗词是时空的艺术,如果能做到时空搭配得宜,比照强烈,一般来说,写出来的诗词就比较有味道了。』他所说的『时空搭配得宜,比照强烈』,正是增强诗词张力的有效手段。正如我们在前文论及的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一样,近对远,地上对空中,千秋对万里,等等,时间、空间的搭配和变换增强了诗词的张力。诗词是如此,对联亦如此。时间与时间之间,空间与空间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巧妙搭配、有机组合,能够形成对联强烈的张力。如何通过并置时间、空间,增强对联的张力?一要创设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二要体现时间、空间的变化,三要体现时间、空间的对比。举一个例子:

花前直待三千岁;

人面犹留第一春。

此为笔者题庆元县巾子峰桃花廊联,将现在和将来这两个时间并置,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境界。我们假设这是一位女子,她在桃花树前一直等待三千年。为什么要等到三千年呢?因为传说仙桃三千年才一熟,原来她要等到桃花结果。何必等到这么久呢?不是可以等一年一熟的桃子吗?她不要,或许她看不上这么容易得到的东西。这位女子等到三千年之后会怎么样呢?一定变得非常苍老了吧?她等到她想要的结果吗?读了下联我们知道,这位女子并没有老,她的容颜和三千年之前的那个春天一样,还是那么青春,那么娇艳。为什么她还没有老呢?答案就在一首流行歌曲里,就是《你不来,我不老》。这副对联,通过创设久远的时间,通过时间的变化和对比,将桃花、人面、果实、三千岁、第一春、苍老、青春等并置在一起,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感悟:关于爱情,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其他种种。正是这种久远时间的创设、时间的变化和对比,才最大限度增强了对联的张力。

⒌显与隐

显是显现、明白,隐是含蓄、朦胧。显和隐,体现在诗词、对联的语言、形象、意境、主题、风格等各个方面。通常有嵌字、省字、拆字、藏字、重字等手法。有的偏重于显,有的偏重于隐,但更多的情况是隐中有显,显中有隐。就像太极阴阳八卦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合抱阳,阳合抱阴。显与隐的相互结合,构成对联浑然圆融、充满张力的境界。举一个例子:

农民万岁;

华夏千秋。

此为题中国农民丰收节联。总共只八个字,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和态度呢?从字面上看,应该是要表达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主题。但如果考察其中的显隐关系,恐怕没这么简单。先看上联。农民万岁,这句话非常突兀。因为自古以来,万岁主要跟一国之尊搭配。而作者竟然高呼农民万岁,简直惊世骇俗。农民和皇帝的并论并置,已然让此四字产生强烈的张力。若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有一位『高呼世界上最伟大的劳动者人民万岁』的四川王姓农民,又可得到另外一组对立的人物:在下的农民,在上的至尊。这两者之间又可以产生张力。再看下联。华夏千秋,是一个非常平常的表述。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俗滥。但如果你把它和上联一起看,你就会思考两者的关联。两者是什么关系?因为没有关联词,大家可以根据显隐关系各自脑补。比如正向的,只有农民万岁,才能华夏千秋;反向的,若非农民万岁,岂有华夏千秋。这样一碰撞,这八个字的短联就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非常广阔的外延,而并非像老干体一样单纯地歌颂。

篆 刻

□张子乔

猜你喜欢

张力对联手法
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张力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巧出对联
论张力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