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教学育德功能的理解与实践
2020-03-25陈立华
陈立华
【摘要】小学书法课程本身具有弘扬优秀文化、激扬生命活力、促进品格养成和生成综合能力的育德功能,教师正确的个性化的理解是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健康成长的基础。教学实践中本着教书育人宗旨,为课堂注入生命能量,不仅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书写能力迅速提高,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也逐步养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书法;德育渗透;综合素养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在加强品德修养上、在增长知识见识上、在培养奋斗精神上、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书法教育承担着培养儿童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的重要责任,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其育德功能与上述六项“下功夫”基本都产生关联。因此,小学书法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
同时,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小学书法课要上得好,也不能仅仅困守在单纯的唯知识技术教学窠臼中,传统的唯技法唯分数教学不仅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会把课堂弄得干瘪枯燥。书法作为汉字教学和艺术教学的一个跨界项目,不仅是一项纯认知和训练的活动,更有着丰富的育德内涵。尤其对低年龄段儿童来说,德育的教学渗透既促进了书法本体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能获得审美情感和能力的发展,还会令教学充满生命的情趣和活力。
小学书法教学德育渗透,不同教师不同教学个性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实践,都是弥足珍贵的成果。笔者注意到书法课程本身具有弘扬优秀文化、激扬生命活力、促进品格养成和生成综合能力的育德功能,在平时的教学和活动中努力加以实践,使得书法教学内涵更丰富厚实,真正实践了“教书育人”的使命。
一、弘扬优秀文化的使命教育
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标识,它深深地印刻在人民的生活和行为中。如,进餐时西方人惯用刀叉而汉族人用筷子,自然而然,无须说什么道理,这就是自幼养成的行为特征,就是一种文化底色。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植根于汉字书写基础上的书法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艺术,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其出神入化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生动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性情、势态和精神。如果丢弃民族的特色,我们又将以何面目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08年北京奥运会用篆刻的“中国印”作为会徽;歌唱家彭丽媛随同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美国,在首脑夫人会面中示范中国书法挥毫,都是在突出中国书法文化标识。我们当教师的,要让刚入学的小学生一接触到汉字时,就能感受到形象生动的祖国书法艺术之美。有文化有情趣的文字和书法教学能让孩子很快地对祖国之美、中华民族之美、中华文化之美产生深深的挚爱之情,从小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认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使命。沉浸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打好“中国人”的文化底色,这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基础性教育。
二、激扬生命活力的情感教育
小学生学习书法是体验生命情感的重要途径。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3)对书法教育的总体目标是:“1.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2.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3.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这一目标体系三条中有两条更加倾向于观念性情感性教育的功能。中小學艺术教育,也包括书法教学,具有其内在的整体性,不仅仅包括对知识技巧的认知和掌握,而且包含着审美感知的体验和升华,规则品德的养成和强化,包含着情感、精神和人格素养的塑造。如果单纯以知识和技法的达标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将会放弃艺术丰富深厚的内在资源,窒息艺术和课堂的生命,也严重漠视儿童从事这一学习活动过程所应有的生命存在与发展。有的学校以“文化涵养生命,墨香浸润人生”为教育理念,正是致力于通过书法学习与训练,以文化的浸润激扬儿童生命的活力,成长得更阳光、更自由、更高贵。
三、促进品格养成的道德教育
书法是学校渗透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这一载体看似简单平常,可它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却十分沉重,极为深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书法可不仅仅是写字,它还要“写心”“写志”,要“如其志,如其学,如其人”(刘熙载语)。历代经典作品反映出一个普遍的现象,书法作品是作者高尚情感与高超艺术技巧的完美结合的产物。教学中展示名帖佳构,讲述名家故事,能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书法教学从来都强调 “正字正人”,立要站得稳,动要舞得起,讲究“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学艺先学做人,心正才能笔正。正确的汉字书写要求学生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端正、整洁、有美感,这是基本能力,而要具备这些能力,就要态度端正、行为规范、一丝不苟。学习书法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技法教学中渗透了道德教育与品格教育,在书法学习中学到做人的真谛。这是传统教育中优秀的高远的教学原则和理念,是我们在当代教育中应该坚持和弘扬的传统。要鼓励学生在长期的书法学习训练中,“立字立品”,养成正直浩然之气。
四、生成综合发展的能力教育
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活动。“纲要”要求中小学写字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书写工具,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这是良好习惯养成;要写好具有美感的书法,要求全身心投入,集中注意力,这是注意力的培养;规规矩矩写字,细心揣摸,一丝不苟,这是认真做事的态度;书写时要心气平和无杂念,静能凝虑,静能致远,既练自律自控,又练自我心理调适;艺术行为天然的特征之一是表达和呈现,写好的习作展示出来,会形成同侪间的互动,相互切磋学习,学会陈述与倾听、交流与合作;要练就一手好字,需要有千日之功,寒暑不辍,这更是对坚忍不拔品质的锻炼……书法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许多学科知识学习后较快就能掌握及至应用,书法是“慢艺术”,没有个三年五载无法见功力。因此,学习书法贵在坚持,对孩子的意志力是很好的磨练。要摈弃急功近利的应试学习观念,视书法研习过程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兴趣,一种自我修养提升的习惯。坚持长期从事书法练习所形成的这些素养会发生正面的迁移,有调查研究发现,“能坚持三年以上学习书法不放弃的孩子,在学校不仅成绩优异,其他各方面也绝不逊色”。
上述都是在小学书法教学中超越了学科狭义知识技能的要素,但都是能真正学好这一课程支撑性要素。近年来,笔者致力于“教书(法)育人”,为课堂注入生命能量,学校98%以上的学生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0%的学生达到了合格水平,30%的学生达到优秀成绩,不仅书写能力迅速提高,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也逐步养成,也为学校文化育人建设贡献了一己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陆志整.浅析书法学习中的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2(16).
[3]程灼玲.小学书法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J].教育界,2019(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