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综合·质量:中国小学校长的年度关注
2020-03-25谢凡陈锁明
谢凡 陈锁明
“如何应对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如何提升育人质量,让学生拥有与未来对接的课程与学习?”“如何落实‘五育并举,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19年12月4~5日,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会议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主题,聚焦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方式改革、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劳动教育改革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基础教育聚力质量提升,并且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的一年。围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宏观部署”与“配套细化”,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实践中将面临哪些新挑战与关键任务?本文仅聚焦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部分热点难点问题,撷取来自会议的主要观点,希望为中小学管理者的实践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聚焦点一:赋能教师,锻造高素质专业化育人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我们办好教育最基础的重要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解读中央文件时,强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针对教师素质提升的具体能力要求,包括育德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等五项能力。那么,中小学校应如何精准施策,让一批批“好老师”在校园里蓬勃生长?
1. 尊重个性差异,为教师量身定制“成长套餐”
如何整体提升教师素质,让优秀成为大多数?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张忠萍建议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寻找最适宜教师成长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要引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教改方向;要给予教师专业支持,引导教师自主管理,让教师在持续的学习和研究中感受成长的快乐,在工作中体验生命的价值。福建省福州市林则徐小学校长陈丽莲在对学校70位教师进行逐一分析后,引导教师发现自己的特长与特色,通过为教师构建团队,搭建课程开发平台,提供政策保障,并且引进专家进行引领和扶持,让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看到成长的希望。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张军林以生物多样性类比教师个体的多样化,强调要尊重教师的个性,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套餐;要将每个人放在合适的岗位进行历练,让每个教师都有足够的空间去拔节、生长。
2. 变革工作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速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水平。针对当前教师发展动力缺乏的问题,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建议可以通过变革工作方式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速。他认为,教师只有实现从“他主型”向“自主型”、从“消费型”向“创生型”、从“技术型”向“素养型”的转变,将育人和育己统一起来,不断启迪专业自觉、践行专业追求,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有利于克服职业倦怠,达至真正的专业境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也提出,关键是要为教师提供动力系统,提升教师做事情的胜任感与效能感,让教师获得归属感与幸福感。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燕山小学校长唐冬梅则希望“让每个教师都能活成学校的一束光,进而点亮学生的生命”。她提出,学校要为各种类型的教师提供适宜的舞台,实现教师发展的私人订制;要让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发生改变;还可以通过非正式评价为每个教师的发展装上发条、增加动能。
3. 应对未来挑战,锤炼学术型教师
如何让学校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教师?如何带领骨干教师突破“高原”之困,走上职业的另一个高峰?针对教师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一些学校通过对教师队伍实施分类管理、分层引领,助推教师不断走向卓越。例如: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校在教师培训中既打造高峰也发展苗子,通过学术型教师培养工程,引领骨干教师向大家学习,反观教学,提炼实践,以学术的力量提升自己;通过学者型教师培养工程,倡导教师像学者那样生活,养成健康的教育生活方式,逐渐成长为有影响力的名师。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树勋小学针对学校骨干教师超过一半的现状,提出教师发展的“五修论”,即通过修身、修心、修德、修业、修境界,走向身体健康、心态平和、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境界高远,逐步实现了“教师名优”的发展愿景。
聚焦点二:五育并举,以评价撬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五育并举、全面综合育人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调好“指挥棒”、牵住“牛鼻子”,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近年来,各地区各学校围绕“评什么”“怎么评”“如何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等问题展开了持续的研究和探索。
1. 立足“五育并举”,制定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
据吕玉刚司长介绍,目前正在研制的评价标准体系中,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将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综合素质。北京师范大学毛亚庆教授用“需直接、有对接、能衔接”三个词概括了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即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将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对接现实的问题导向,能够反映并推动解决当前中小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向未来落地实施,能够与当前各地开展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相关指标进行对接,如其中一级指标的构建涵盖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
2. 基于儿童视角,以评價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用好评价“指挥棒”,首先要坚持育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的校本化探索中,很多地区和学校基于实际,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深入研究儿童,形成了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例如:陕西省西安博爱国际学校基于“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的儿童观,坚持“以发现优点为主”“以正面加法为主”“以促进发展为主”“以感悟成功为主”“以发展合作为主”等评价原则,探索构建了学校差异化梯次评价体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系统构建的“学力、活力、潜力”律动评价体系,不仅实现了评价理念从“你是什么样的人”到“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转变,而且基于“一致目标、个性路径”的评价原则,尽可能关照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贵州省怀仁市则借助“让山区孩子温暖起来”的课题研究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通过采取进阶性评价,把儿童放在正中央,用温暖的情感、发展的眼光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
3.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以评价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如何聚焦学科关键素养,探寻评价结果背后的教学“密码”,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部分学校通过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创新性评价方式,提供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化落地的实践经验。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在深化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内的整合以及跨学科的融合,并且通过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贵州省贵阳市乐湾国际实验小学开展单元评价探索,以一个单元作为整体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状况和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取得了较好成效。据该校教育顾问、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熊梅介绍,单元评价既注重对学生素养发展进行综合性评价,也注重对学生的外在表现行为进行评价。在具体操作中,学习任务和检测评价的问题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相关或模拟学生真实的生活;根据学生素养发展水平和差异性确定评价等级;评价贯串单元学习过程的始终,单元学习计划与评价计划有机整合,由此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4. 彰显数据应用的价值,全面考量学生成长
当前有很多地区和学校将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引入学生发展评价中,不断创新评价工具和方式,在以新技术助力评价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对此,西安博爱国际学校校长陈红建议,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一方面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的评价工具,熟练应对大量的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需要确保评价过程做到细化和简化,即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要细化考虑孩子的差异性,检测过程则要尽量从简。陕西省西安师范附属小学则探索将家长引入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团队,指导家长学习解读数据,由此改进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引导教师分析读懂评价结果,基于数据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发展。
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生发展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人的尺度、人的立场、人的价值和情感。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发展评价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孙章存也提出,在学生发展评价中,可以应用新技术帮助教师完成一些烦琐的工作,但同时更要强调研究儿童,强调教师精益求精的精神。
聚焦点三:综合育人,推动劳动教育系统化“升级”
近两年,围绕劳动教育展开的讨论以及各地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都丰富而热烈。面对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问题、价值和意义。
1. 客观认识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在实施劳动教育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空洞化、落实边缘化、引导形式化、管理碎片化等。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班建武将劳动教育实施中的诸多乱象总结为如下四种:竞争性的劳动教育、作秀型的劳动教育、观光式的劳动教育、污名化的劳动教育,具体表现为只关注劳动过程,忽略劳动精神的培养,甚至将劳动教育当作惩戒手段等。北京师范大学鲍传友教授认为,中小学关于劳动教育的观念不正确、目的不明确,实施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具体、资源不丰富,以及将劳育与其他各育割裂开来等,都容易造成劳动教育的边缘化,我们应站在提高生命质量的角度去认识劳动教育。
2. 劳动教育应立足于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指向人的生命发展
班建武认为,一方面,要以正确的目的观来引导劳动教育的开展,即要认识到劳动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自我存在的方式,是个体在劳动中获得生命的意义感和自我确证;另一方面,要明确开展劳动教育不是指向特定劳动技能的培养,而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永胜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在学生心中根植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这样他在未来的人生中才能更好地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3.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回应劳动形态的变化,丰富劳动素养的内涵
班建武提出,信息化时代的劳动更多的是知识化的劳动,是需要具备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高门槛的劳动,是重视自我规划与主动选择的高自由的劳动。北京市正则学校校长李烈也提出,信息化时代的劳动应该更具思维含量,凸显科技性、创造性。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既要体现传统劳动的特点,也要充分考慮劳动形态变迁对劳动素养的新要求,自觉融入体现现代科技生产的创意设计和创新性劳动的内容。
4. 劳动教育的实施要融入课程、彰显时代特点
在实践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同时也赋予劳动在信息化时代应具有的科技性和创意性,让劳动育人落在了实处。例如:山东省郓城县黄岗小学通过开发实施“乡村田园课程”,实现了劳动育人的零距离无缝衔接。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的孩子们在“物联网种植”生态课程的学习中,借助手机APP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远程监控,借助传感器反馈空气、土壤的数据分析,在基础农业种植知识学习与网络应用的体验中,实现知行合一,形成了劳动光荣、劳动有乐趣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