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这场仗,再享受小家时光”
2020-03-25郑友李传芳
郑友 李传芳
新冠肺炎战疫打响,有的人响应号召“留守”家中,有的人迎难而上,“逆行”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在渝中区解放碑街道,就有这样一家人,一家三口齐上阵,每天深入社区排查、坚守疫情防控服务站点。
上阵“母子兵”
“谭婆婆,是我,社区小陈,你要的东西我给买回来了。”2月10日,解放碑街道罗汉寺社区党委书记陈琳再次敲开一户居民的家门,为家里的老两口送上采购的物资。
和陈琳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位身穿红色马甲的小伙子。
“一般情況下,我们都是分头行动,但是今天谭婆婆要了很多调料,东西比较重,我就把儿子拉来帮忙了。”陈琳介绍,身边的小伙子是她的儿子张恒于,是一名大二学生。
“原来我和妈妈约定好了,寒假过完年就来社区当志愿者锻炼自己,结果疫情来临,我就提前‘上岗了。” 张恒于回忆,农历除夕夜,他送妈妈到社区值班,得知情况后,当天便自动“入职”。
上岗虽说有些“草率”,但张恒于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却十分清楚。
“尽管我今天来帮妈妈提点东西,但我并不是妈妈的‘跟班,我也是正儿八经的志愿者,算是我妈妈的同事。”玩笑归玩笑,说起职责,张恒于一脸严肃,“我每天也需要在疫情防控服务站点值守、上门排查,完成自己的任务”。
“儿子在学校就喜欢参加志愿服务,这次情况特殊,也多亏他的加入,不仅为我们‘打下手,还经常帮我们调节气氛,缓解压力。”陈琳介绍,辖区多是老旧楼宇,社区又多是女同志,有了儿子的加入,采购入户、运送物资、夜晚站岗这样的“体力活”,显得轻松了一些,“反正有安排不过来的,我就让儿子上”。
“同事”相勉励
虽然在工作中总是让自己的儿子“打下手”,但陈琳的心里,还是心疼这个自愿上岗的“同事”。
“他是成年人了,自己决定上战场,我们就支持他,但还是有点担心他防护做得不够好。”陈琳回忆,有一次要给一户重点监测对象进行体温监测,体温枪刚刚靠近该居民额头,就发出“哔哔哔”的警报声。
“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他本身就是我们的重点监测对象,儿子刚给一户居民送完东西,就在我身边,我们都离这位居民比较近。”陈琳回忆。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陈琳暗自安慰自己镇定,并借口让儿子下楼为她取笔,将儿子支走。儿子下楼后,她再次为监测对象测量体温,并详细询问其有没有身体不舒服等症状。
“没想到,他腿脚快,我情况还没了解清楚他就上来了,我只能让他在旁边等一下。”事后,陈琳回忆起来还是有点后怕,她说,其实还是有点怕儿子上“前线”会与病毒正面相遇,但只能安慰自己,“我跟他爸爸都在外面作战,要是有问题,他在家也避免不了”。
张恒于也为妈妈打气:“你看我身体多好,跑起来多快,病毒都追不上我,你还是保护好自己,我没得事。”
全家共战疫
陈琳的丈夫姜振云也是解放碑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
去年,因为不慎摔伤大腿,他做了两次手术。如今,脱离拐杖辅助不到两个月,就上了战疫一线,主要负责在大井巷社区走访排查。
大井巷社区一共有64栋楼,却只有6栋楼有电梯,剩下的都得走楼梯。面对“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排查要求,姜振云主动“请战”,走访排查。
“腿还有点不方便,工作起来没有同事快,心里还是有点着急,这么多工作需要落实,想跟大家一起分担。”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姜振云一言一行尽显军人本色。
走访期间,姜振云每爬两层楼就不得不停下来揉揉腿。同事们看他太辛苦,劝他留守“后方”,但他反过来安慰大家:“我不累,只是左脚等右脚有点麻烦,拖慢我的进度,不能多替大家分担一些。”
一家三口虽然都在解放碑街道“疫”线奋战,但少有机会碰面,甚至连晚餐都很难聚到一起吃。
“一般我们三个回到家都是晚上九十点钟了,都已在各自岗位上把晚餐解决了。”陈琳说。
“打赢这场仗”
为了让一家三口有机会一起用餐,不管前一天工作到多晚,姜振云第二天都会早早起床,为家人制作早餐,有时候也会多炒两个菜,留着给家人晚上加餐。
“有时在外面吃碗方便面就算一顿饭,还是想吃点家里的,所以有空时他总是多炒点菜,留着给我们想吃的时候热一热。”说这话时,陈琳嘴角微微上扬。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尽管一家三口很难聚到一起吃一顿饭,但来自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觉得心头暖暖的。
“有一天晚上,我在服务站点执勤,有一个阿姨给我拿来两盒牛奶,说了句‘别饿着,就匆匆离开。”张恒于说,“我还没反应过来她就走了,等她走了我才发现那个牛奶是温热的,我感动得都快哭了”。
繁重的“疫”线工作让一家三口少有机会坐下来吃口热饭,但寒夜里居民的温暖举动却让三人的信念更加坚定。
“只要我们的工作是有用的,我们就无怨无悔。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多的是,等打赢这场仗,再享受我们的小家时光。”陈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