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空间内部“表皮设计”
2020-03-25高海军吕江
高海军 吕江
摘要:为城市公共艺术在地铁内部“表皮”方面的设计创作突破思想意识的局限并作出相应的理论性思考。本文简要针对城市地铁内部空间“表皮设计”即在地铁建筑内部壁面的壁画创作实践中运用电子屏和全息影像技术手段的可能性和前景进行初步思索和探讨,通过例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创作案例来分析当前城市地铁壁画创作在制作手段与表现效果上的现状以及可以发展的形式方向和未来数字信息科技手段大幅度进入创作实践所带来的地铁内部空间视觉变革。从国内外已出现的实践结果来看,新技术手段的运用的确可以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效能和感受,且制作安装成本也在可控范围内,完全适合地铁内部空间的公共环境。通过国内外已出现的实践案例可见将该类型技术运用在地铁空间壁画创作上是可行的,未来城市地铁空间值得进行该方面的更多研究与探讨,丰富现有壁画类型,拓宽地铁人流的视觉感受与信息传递方式。
关键词:信息传递效能 参与性 互动性 可变性
中国分类号:J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1-0121-03
前言
中国的人口出行压力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而非常显著,因此在功能性上作为城市地下大动脉式的地铁交通建设则具有重要意义。地铁是城市乃至相邻城际间交通最便捷、守时、安全的交通形式,因而相关建设在世界各地城市的大发展促使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中出现“地铁公共空间”这一特殊概念,主要指地铁内部空间。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实践中地铁内部空间的视觉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地铁内部建筑壁面即地铁内空间“表皮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地铁内部空间的首要特点是其相对封闭性,在给人感觉沉重封闭的地下空间里,如何应对这种封闭性对人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影响是建筑内部“表皮”上附着的壁画创作需要重点关注的,传统硬质材料制作安装的内容题材固定的壁画是迎合加重了或是缓释抵消了这种封闭性值得深入探讨。
(二)地铁空间还具有流动疏导功能,每天承载着数量庞大的人员流动,在内部结构的适应性上,地铁壁画是否需要更强调这种流动疏导意味的呈现,现状中安装上墙后内容题材长久固化的作品在这一点上也值得探讨。
(三)再次地铁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也相应承担着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在当今世界对信息传递效能准确、高速、饱满、丰富、多元化极为重视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手段制作的地铁壁画在其信息传递效能上是否还有很大提高幅度也值得深思。
这三个方面是地铁内部建筑壁面即地铁内空间“表皮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何将城市特色纳入地铁公共空间的壁画中,通过地铁壁画构筑地铁空间的精神、特色和城市形象,创造属于自身本土地域文化语境中的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设计师们必须要关注的研究课题[1]。
二、国内外地铁内部空间壁画设计的现状
壁画和建筑由于其彼此共同含有的坚固耐久性和相互依附性而保持天然的血缘关系,这是人的物质安全与精神视觉需求决定的,即使现代建筑在标榜“装饰即罪恶”,“少即是多”的美学主张推动下,也会注意到没有壁画的建筑空间相比起有壁画的建筑空间,在视觉惊喜与满足、信息互动、给予人内心深处温暖的人文关怀上往往捉襟见肘,因而也没有完全忽视壁画的重要性,较为完善的建筑功能里应当尽可能满足使用者全面甚至是深度的需求。在当代城市生活快节奏、大负荷、多样化的环境里,四面空墙的快速建筑行为模式并不适合公共空间综合以及深度功能的满足。壁画应用在地铁空间中已非常广泛,例如被公认为地铁内部空间设计典范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内部空间设计在全系统上百个站点中的大部分运用到壁画和色彩,有“地下艺术长廊”之称。国内北京地铁在—二号线之后迅猛建设的多条线路中高歌猛进地运用了多种壁画表现形式,为纵横交错的线路站点增添了极为丰富悦目的视觉焦点,形成初具规模的国内城市“地铁文化”代表。
美国城市学家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2]作为现代城市交通枢纽,其内部空间设计是城市形象和精神及文化导向的重要衡量判断标识,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追求和程度水准,各地铁站点内部空间的背景、历史、人文、文脉、意义、功能、语境等的不同都决定了不同的设计定位和设计指标,是强调自上而下的主题或精神宣传,或者介绍不同地域的历史人文普及文化常识,或者是展现城市的活力与当代性,再或者人们仅仅是需要某种简单明快的娱乐甚至是宁静,缓解心理压力与疲惫身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城市公共区域的壁画展示也越加丰富,越加繁多,可以说壁画是生产力富足后的精神建设。[3]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步与意义追求中,公民这个词语的语境语义不断在被剖析和探讨,其中包含的民主性与多元包容是判断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核,地铁内部表皮设计也应与之匹配。壁画家必须是多面手,其创造力离不开对壁画材料技术的挖掘和创新。[4]地铁壁画是地铁壁面设计的重要选择,相比商业广告对地铁内部空间的高密度占有,地铁壁画的发展更有益于城市文化意识形态的营建和地铁内部公共空间对于人的视觉和精神满足。
当前城市地铁壁画设计在宏观层面已经意识到这些设计特点和需求,在塑造城市地铁公共空间的形象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成就,主要设计制作形式与手段仍较为传统,多见马赛克镶嵌、各类硬质材料浮雕与基于硬质底板的各类颜料绘画,部分现代产品和手段的介入相应拓宽了创作形式,出现了一些含声光影电等因素的作品,[5]但画面题材内容依然是長期固定不变的,画面色彩则因制作类型受现实环境影响可能保持或可能旧化微变。这样的壁画制作现状,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要分析其不足和未来的发展可能。例如传统手段制作的题材内容长期固定不变的壁画作品,在长时间里对该站点固定往来人流群是否会产生厌烦枯燥影响,是否会产生对地铁站内空间封闭性加重的副作用,在导引人流的信息效能上是否有帮助,是否仅仅美化了空间,仅符合了地域文脉和历史信息,却忽视了对当下使用者们感受的体恤和理解,忽略了作品与人群的互动参与,是否可以设法改进壁画的视觉固化等,这些都是在信息时代到来的影响下,随着信息传递研究和相关技术的深入地铁壁画要面临的课题。需要重新思索地铁表皮新的存在形式,未来公共空间壁画形式呈现的可能应当多样化、科技化、智能化,地铁壁画要研究画面内容固化的改变问题,探讨实现可变,以求在固定壁面实现最大化的丰富视觉传递效能,提高地铁内部公共空间有限面积对人流视觉需求的满足度。
三、关于未来地铁壁画形式的思考与分析
未来的地铁壁画,需要的是被一块真正的科技表皮承载,可以固定安装在地铁内部空间指定部位,也可以由科技手段实现其运动性,即实现表皮的流动性,按设定轨迹运动,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要,例如沿建筑壁面结构滑动或打散重组等。这块表皮会以定期预置的编程或数据实时连接来展现变化丰富的视觉形态和内容题材,可以实现连接有序的壁画内容变化或者应时应景的信息内容更替,辅以声音、气味、光色、甚至触感的变化。新媒体信息技术可以重新架构人们的心理基础建设与心态,借由全新的互动机制,促进人与环境、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具有更辽阔的发展空间。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理论侧重,是城市民主化及公民权益的合理体现和标志,好的公共空间作品应当视具体情况来重视实现和满足多数人的参与性互动性需求,而现存常见地铁壁画由于设计和制作模式的传统化,在这一点并未很好实现,多数作品安装上墙后对于不同人群而言几乎是强制性的视觉输出,虽然不少作品制作精美且耗费成本,复杂的人流群却依然对作品停留在传统的接受模式中,即只能选择看与不看,理解或不理解,打动或不打动,能欣赏或不能欣赏,能沟通或不能沟通的状态,对当前国内广大民众的生活需求和文化消费现状而言,画面内容题材与呈现形式往往缺乏与不同人流群的巧妙互动,依然会使多数人难以获得对作品所营造的空间具有参与感体验,“过客”身份过强,再或者有的作品已经考虑到制造与受众的互动契机,但却没有给作品制造足够的应对受众破坏的能力,毕竟公共空间人流组成是复杂的,对复杂人性和城市文化里的负面因素估计不足,而导致作品的损坏,直接消弱或抵消了作品微薄的互动萌芽,因此作品互动性的简单实现在现实中也可能意味着作品的安全与坚固性被迫消弱,这些问题正是电子屏显技术和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对此消解和发挥的优势。
(一)电子屏技术的发展目前包括LCD和LED两种背面发光显示类型。LCD由液态晶体组成显示屏,冷阴极灯管发光,LED由发光二极管组成显示屏。LED相比LCD更加节能、刷新速率更高,视频性能更好,视角更加宽泛,更加耐适应外界环境温差变化,安全可靠性高,公共区域不同光线下均可呈现良好可视性,运用空间和耐用性值得重视。随着科技及创意文化对现代人们视觉与精神享受带来的剧烈冲击,电子屏技术日益生活化。LED电子显示屏(light emitting diode)由众多微小受控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像素点均匀排列组成视屏,可以制造色彩丰富的LED像素点来显示图像、文字、动画、资讯、视频等各种视觉信息,同时也可以附加音效甚至触感设备。电子屏作为一种功耗低,可实时动态传递信息的大型外置视觉电子装置设备,通常用作商品宣传、店面装饰、信息输出,发布各种重大节日庆祝词或道路交通LED导航指示等,但其功能潜力远不止如此,例如LED油画屏经过显示材料、控制软件、视频制作等方面的协作能表现出接近布面油画的色质、笔触质感、光泽感和层次感,辅以边框材料的设计和技术改进,完全可以成为公共空間的绘画类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这样的设备再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完美实现传统绘画不能实现的画面动态表现和内容题材的更大创作幅域。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精进,创意LED显示产品从技术到内容,甚至是整个工程的设计系统都在不断完善升级,视觉效果的日趋细腻化和控制准确灵活化不断凸显着产品的价值和未来运用空间。
1.英国Jason Bruges工作室的作品很好体现了电子屏技术的公共空间运用。他们将科技手段与人文思考巧妙结合来创作兼具艺术美观与实用性的装置,在伦敦Great Ormond Street儿童医院走廊制作安装了一面会“动”的墙,如图1。
上面遍布植物、鸟类、马、刺猬、羚羊等生动可爱的动物图案,通过人的肢体触碰便可变换不同形态。这条走廊通至麻醉室,在患者及家属经过时可以有效分散其注意力,极大缓解了焦虑和安抚恐惧情绪,在人的情绪情感上巧妙而又温暖地给予最大安慰和缓释。这面走廊墙由特定的控制技术与数万个LED灯构造而成,技术含量适中而考究,便于制作实现,成本可控,在艺术与技术完美统一中体现了人性的体贴与亲和,互动效果极佳,是一个电子屏技术在公共艺术实践中的佳例。
2.该工作室还为英国Sunderland火车站站台设计制作了互动电子屏,这块百米长的屏幕呈现了一个虚拟月台,从正面玻璃壁面上可以看到往来途经的乘客影子,视觉上朦胧而温情,略带伤感的情愫,如图2。
玻璃墙遮挡住了一个早已废弃的老火车站台,过去人们可以在两个站台彼此对望乘客等火车的身影。老旧站台停用后该场面随之流逝,而现在通过这个互动屏幕重现了另一侧站台往来的人物影像,温暖的橙色光使这些旧日时光的幽幽影像感人至深,站台是迎来送往、聚散离合的故事地,这样的视觉效果令对面目睹此景的旅客们仿佛重返当年光景,回忆时光唏嘘感慨。电子屏技术在此得到了合理而适度的最佳运用,整个空间场域也因此作品实现了科技与人性的平衡和饱满。这两个例子都完美地在当下互联网信息环境里重视给人的参与性互动性满足。
3.日本电子艺术家Ryobi lkeda创作了一套巨大的电子互动屏作品来表现宇宙力量,在这件名为《普朗克宇宙》的作品中,作者使用超大尺幅的电子屏技术将观众带入及其微观的普朗克长度视角,探索我们对于自然世界中的极度微小再到极度宏大的感知潜能。站在这件巨型作品前,专门的建筑空间与声音环境令人沉浸在艺术与科技合作出的惊人艺术场域中,带给受众完全突破日常生活的超凡体验,甚至充满超现实魔幻主义色彩。
4.北京INDIGO购物中心也安装了—块半弧形大型电子屏,如图3。
该电子屏滚动显示不同的壁画内容或者商业信息,视觉效果非常好,最大的特点是不光可以呈现抽象的画面,更适合呈现充满画面细节的具象题材,其中可以设置可动元素,使画面丰满艳丽,灵动可爱,很好地用艺术填充了潮流空间的风格与品位追求。这些创作实例都很好预示了LED电子屏技术在地铁内部空间设计中对于建筑壁面未来形态设计的影响,壁画依然是壁画,但表现形态和内容呈现上将可以巨变。
(二)全息影像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问世后得到迅速发展,即虚拟成像技术,基本成像原理是利用光波干涉法来同时记录物体光波的振幅与相位,然后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的光波信息,呈现的影像立体感强,具有视觉三维特性,使人得到接近真实的视觉效果,其中包括各种位置视差。相比电子屏技术,全息影像更加灵活、流动、立体,可以制造的视觉魔幻更加无限,色彩感更加未来和飘逸,可以允许人流穿插其中,与人流群共同运动,并且最大优势就是节约建筑壁面,不同于目前传统的壁画安装要占用实际巨大墙面,也不同于电子屏安装呈现实体需要考虑现实空间的安全维护,在城市地铁空间内可以非常好地实现壁画与各类实用功能比如人流导引、安全提示、商业功能、秩序维护等在有限空间面积的衔接转换。全息影像技术能够打开人的感性体验范围,给人充满科技感的虚拟刺激。
1.国内杭州名为“三么地”的全息像影餐厅已投入使用,如图4。
顾客于餐厅内品尝美食同时还会被丰富的全息影像艺术环绕,无需配戴眼镜就可观看,这种视觉体验与刺激促使餐厅人气高涨。由于安装和维护成本原因该类技术目前主要在部分博物馆及科技场馆有所应用,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餐厅应用此项技术,即便如此全息影像技术所制造的信息传递效能、互动性、参与性与经济效益也可窥豹一斑。
2.英国光学工程师Michael和艺术家Susan Gamble的作品《Zodiac》是一个薄条形的透明玻璃,通过它观看者可看见一个红色“星体”的无穷区域。他们希望观看者像透过一个狭窄的孔观看那样体验一种呈现在背后上方或超越玻璃边缘的更大空间。该作品通过调光器系统缓慢地使红色全息图和兰色背景间的光依次褪色,模拟呈现于朦胧星空中的形体效果。二位艺术家感兴趣于对光的捕捉,将其作为运用原始光形态的全息影响来呈现一种直观的具象,并赋予诗意的精神层面。
这两件作品都毫无疑问地吸引了人的关注与参与,正是这种参与互动共建了作品的完整,使得公共二字的涵义得以展现,对于地铁内部空间表皮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使用全息影像媒介来创作公共空间内的视觉艺术有利受众触发有限维度空间中的神秘体验,在互动性、参与性、可变性等方面具有极大张力,创作者、作品和观众在其中均可分享及充当某种动态的和象征的角色关系,成就彼此之间的多角度交流,该技术提升了各方角色的活动层次,使创作者获得了更大的创作場域和表达能力,令作品打破传统的静态固化状态,成为流动的、飘逸的、生命化的、可变的、可与受众互动的状态,可以将受众的参与愿望实现,满足他们更丰富和深层次的从视觉到精神世界的需求,极大提高了作品的信息传递效能,对于地铁这样特定的公共空间里往来不息的人流,最大化地给他们带来视觉愉悦和精神压力释放,使三方之间交流成为一种高度幻觉的对话,在彼此的内心深处找到亲和、欣慰、甚至是理解,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这是公共空间艺术最成功的节点。但不论技术如何被运用,壁画的形式美都是壁画设计不可忽略的,壁画创作首先根植于博大精深的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中,同时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形式一定要多样化[6]。
电子屏及全息影像艺术的诞生是逐步和新生的,自问世就呈现出炫目的视觉创造潜力,非常迎合当代多元化、特点化、快捷化、丰富化世界文化特征,在其不断迅猛发展的科技因素支持和参与背后,更重要的依然是人类自身对生存环境、生命活力、生命导向与价值、自身世界与宇宙的种种发问和关注。新技术手段的介入更好地实现了多股神秘力量的彼此碰撞、相互容纳与抗衡,信息与视觉、色彩与造型、实体与虚拟、触碰与感知、声音与技术,理性与感性,工业与自然,宇宙与人类……有了这样的技术载体,视觉艺术与创意会有更多突破极限的可能。地下铁空间这样特定的空间环境里,原本的沉重与封闭、紧张与压力、焦虑与急促,在崭新的以高科技介入的艺术创作影响下将产生巨大变化,冰冷的壁面完全可以转变为鲜活的“表皮”,与穿行来往的人们一起共同呼吸、欣赏、宽慰,共同理解彼此的存在意义。
此项目获“数字与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资助。
参考文献
[1]胡雨,杨卫华.地铁公共空间壁画设计与城市文化[J].大众文艺,2018 (04):85
[2]伊利尔.沙里宁,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陈蓉娟.壁画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 (09):62-63
[4]郗海飞.壁画——多元文化诉求与公共文化生态[J].美术观察,2019 (11):21-22
[5]唐鸣岳、赵松青.近现代史内外壁画[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
[6]李颂.壁画设计的美学研究[J].上海工艺美术,2016 (0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