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年华塑造时代精神风貌

2020-03-25

北广人物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包干小岗村张家港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李素丽院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北京有个李素丽,服务那可真周到。”几十年过去了,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1981年,李素丽因为12分之差没考上大学,在当公交司机的父亲的影响下,成了一名售票员。从此,平凡的售票台成了她人生最大的舞台。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李素丽说。车辆进出站时,李素丽售票台旁的车窗总是开着,这样下雨时她就能及时从车窗内伸出雨伞,为乘客遮雨;即使车厢里人再多,她都坚持在车厢里穿行售票,就为让乘客少走几步……

18年的坚守与奉献,李素丽将平凡变得不凡。做老年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根据工作需要,1998年10月,李素丽调到北京公共交通总公司服务处工作;1999年12月10日,开通“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2008年,任北京交通服务热线主任;2015年1月,北京市政企分开,李素丽任北京公交集团客户服务中心经理……从一名普通员工到管理人员再到领导干部,身份变了、服务环境变了,但李素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如一。

“您下车之后,往左走,大约七八十步,就到地铁站。”用“前后左右”代替“东南西北”,用“步数”代替“距离”,北京公交集团客户服务中心的指路方式有些与众不同。“因为问路者多为外地人,不习惯用东南西北来辨别方向。”北京公交客户服务中心的接线员告诉记者,这个“步数”,是他们每个人下班后,一步步量出来的,“这是成立热线时,李素丽定下的规矩。”

2017年4月1日,李素丽正式退休,但她又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为人民服务,仍在继续……

秦振华院“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曾任江苏省张家港市委书记的秦振华是“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如今,年逾八旬的他是改革先锋,是“最美奋斗者”。他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

1936年出生,1951年参加工作的秦振华是张家港人。他概括自己的一生中,幸运地经历了“兩次机遇两次拼搏”:第一次是1978年出任杨舍镇党委书记,时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他一干就是14年,把一个落后的乡镇拼搏成了苏州市乡镇“八颗星”典型中的第一块牌子;第二次是1992年出任张家港市委书记,恰逢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在他的带领下,张家港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享誉全国的“明星城市”。

“干工作就要争第一,没有争第一的勇气,第二、第三也争不到。”这是秦振华的口头禅。他在担任张家港市委书记之后就鲜明地提出了“张家港精神”和“三超一争”,即“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当时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曾刊发《苏州跃起六只虎》一文,报道了张家港。“争第一”的张家港市争创了28个“全国第一”:取得了全国第一个长江内河港口开发权,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内河型国家级保税区,在全国第一个实施了城乡社会保障统筹……

“口袋”富了不算富,“脑袋”富了才真富。秦振华倡导“一把手抓两手”,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部署和落实,实现思想、道德风尚、文化、民主法制和社会公共事业五大建设并重。199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张家港召开,“张家港速度”“张家港经验”“张家港精神”享誉全国。如今,“张家港精神”已成为张家港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城市之魂、力量之源。晚年的秦振华把宣传“张家港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协作作为“新战场”,已赴全国各地作了400多场义务报告。

裘志新院一粒种子的初心和使命

不久前,宁夏永宁县实成小区一栋居民楼内走进一位手捧鲜花和奖章的女子。女子进门后径直走到卧室,对着躺在床上的老人轻声说:“爸爸,我替你领奖回来了!瞧,这是国家给的荣誉!”老人缓缓睁开眼,凝望女儿手中的奖章良久,嘴角微微上扬。“老头子,这就是在新闻联播里放的‘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奖章!快摸摸,这是你的,沉甸甸的。”老人的妻子李凤香说。这位老人便是全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获得者、永宁县农作物种子育繁所原所长裘志新。

1965年,裘志新高中毕业,远离杭州,踏上支援西部的路程。裘志新出身农民家庭,从小就从事艰苦的田间劳作,深知农民的疾苦。初到宁夏的8年时间,裘志新在永宁县胜利公社务农,决定带头学习推广水稻薄膜育秧、小苗带土移栽、化学药剂除草等技术。1973年,裘志新对农业科技的执着与追求,被永宁县良种繁殖场场长伍光义欣赏,并将其“挖”到永宁县良繁场,裘志新从此开启了农业科研之路。

“我相信,一粒种子能造福万千苍生!”这是裘志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良繁场,裘志新主要承担“三圃”提纯复壮及农作物栽培试验。为了搞好本职工作,他自学了良种繁育、作物栽培、植物生理、生物统计等专业理论。

其中遗传学较抽象,很不容易搞通。裘志新经常骑车到宁夏农学院、农科院,向教授、专家们请教。久而久之,裘志新的专业知识积少成多,经他选择繁育的麦稻原种种性优良、生长整齐,增产显著。当年春天,裘志新向爱人李凤香提出一个要求———在自家地里开辟一块田,用于小麦杂交育种。

“家里五口人靠这点地生活,你忍心从我们嘴里夺口粮?”李凤香第一次朝裘志新发火。“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如果试验成功,产量只增不减!”从未开展过育种试验的裘志新心里没底,但不得不对妻子撒谎。几经说服,李凤香终于同意分给裘志新半亩地。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科研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裘志新用废水泥袋改扎种子袋,以报纸代替高级硫酸纸作杂交袋,甚至一个小小的白纸标签、一个回形针,也是用了再用。4年后,裘志新的诺言兑现,他与同事一起育成早熟高产的春小麦新品种———“永良一号”“永良二号”,亩产大大增加,并荣获宁夏科学大会“育成春小麦新品种奖”。

当年,每当从专业书籍杂志上发现某地有珍贵品种资源或新育成特色品种时,裘志新就去信索取,孜孜以求的精神打动了许多专家学者。裘志新先后收集过国内外各种小麦品种资源8000多份,并用它们完成杂交组合2万多个,为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异于常人的艰辛换来累累硕果:1981年,裘志新育成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泛的半矮秆良种“宁春4号”,被国际小麦玉米中心的小麦育种专家马丁·金格尔博士誉为“穿梭育种的典范”。次年,该品种在宁夏推广种植,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连湖农场5队110亩平均单产达550公斤!1983年,“宁春4号”以雷霆之势实现了全区小麦的第四次更新,在山区水浇地上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广西等地先后引种,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7.4%至36.79%。

随后的几年里,裘志新先后又培育出“宁春5号”“宁春13号”“永良15号”“宁春26号”等新品种,在抗旱性、抗锈条病、高产等方面各领风骚。他还利用小麦雌雄蕊成熟的“时间差”,首创“小麦剪颖直接授粉法”,省去“去雄”这一工序,将杂交工效提高了5至10倍。多年来,裘志新培育的优质品种经国家、自治区审定通过的达13个,其中“宁春4号”等4个品种在宁夏、内蒙古、甘肃等6个省区推广面积累计近1.4亿亩,生产粮食达70多億公斤,增加经济效益过100亿元!

由于身体原因,今年72岁的裘志新不能再奔波在田间地头,可他培育出的新品种数十年如一日,替他守望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守护着宁夏人民的“粮袋子”。

一度,因为裘志新忙于工作,甚少照顾家庭,裘敏对父亲有一丝怨言。直到裘敏女承父业、同样从事农业研究工作后才改变想法。“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何矢志不渝地把大半生献给农业事业。我会以父亲为榜样,继承和延续好他的为民初心。”裘敏感慨地说。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院红手印开启农村改革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1978年12月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开启。

“为什么搞‘大包干,就是为了能吃饱饭!”“大包干”带头人之一、时任小岗村生产队长的严俊昌回忆。

宛如平地一声惊雷,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拉开,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次年,小岗村便迎来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18枚红手印催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改革开放40余年后的今天,“大包干”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彰显了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现在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开办农家乐和发展农村电商等,小岗村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在前列。“作为小岗人,尤其是‘大包干带头人,更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村民严金昌说。

猜你喜欢

大包干小岗村张家港
张家港高校侨务工作联盟:发挥地方发展智库作用
张家港经开区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张家港开展千名侨界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动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
人民的好村官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