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薅大学图书馆羊毛惹怒网友
2020-03-25
“当年做大学生的时候,我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现在更是),但凡在图书馆里发现我久久爱慕的古书——大多是竖排版、繁体、刚解放时出版的,我就通通借来不还,直接按图书馆规定的价格进行赔偿……”2019年11月23日,微博加V用户“眸冷骨累的王马丁”发布微博炫耀当年薅大学图书馆羊毛的行为,惹怒了众网友。借书不还还有理?在网友们的留言中,除了对他这种恬不知耻的态度的批评外,还有大量针对能否追究其责任这一问题的讨论。
11月26日,“眸冷骨累的王马丁发表声明,称其在18年前花10元的价格把这些古书据为己有”,已经是合理的价格,他列出多种证据以证自身行为的合法性,甚至还给大众科普起了所谓的契约精神。同日,被薅羊毛方上海戏剧学院的相关人员也回应称,事件当事人曾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生,于2000年入学,但未如期毕业,学校方面已关注到此事,后续会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
图书馆的制度漏洞该如何完善
在这起事件中,比“精致的利己主义”更可怕的,是当事人把“精致的利己主义”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刻在脸上到处炫耀。这种以耻为荣的心态,自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批驳,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处罚。同时,关于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问题,也绝不是校方一句“加强管理”就能轻易解决的。图书馆的制度漏洞该如何去完善,也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高校图书馆的规定,是在所借出的图书损坏或丢失的情况下,要求借书者(基本是学生)给予一定的赔偿。一方面,是为了告诫学生们要爱惜书籍、谨慎保管;另一方面,赔偿标准也多多少少照顾到了学生的给付能力,以警示作用为主。该大V在据为己有的前提下赔偿,正是钻了图书馆出于警示目的和对学生给付能力照顾的漏洞。但是,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社会图书馆,都始终坚持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罚款标准不可能贸然提高。同时,也必须考虑到那些真正不小心把书弄丢了的读者。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图书管理员也很难去定性读者弄丢书籍,是真正的遗失还是出于占有目的的谎称。
当下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在综合考虑了多方因素下的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贸然打破它,则可能引发其他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任由此类无耻之风滋长。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和社会图书馆都严格限制了珍贵古书、绝版书的外借行为,关于遗失的责任细则也在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确实需要种种制度来制约,但总有一些空间和漏洞,是留给人性和人心的。须知,人性有幽暗自私的一面,但人心也有辨美丑、知荣辱的一面。
薅图书馆羊毛是管理漏洞,更是道德漏洞
原本以为鲁迅《孔乙己》中的“窃书不为偷”是一种荒诞幽默,没想到现实中的奇葩更让人猝不及防。有律师分析,该大V的行为确实很难去追究他的法律责任,但这种钻制度空子还洋洋得意的行为,不仅危害了制度本身,也增加了社会的信任成本。管理不能面面俱到,人的行为更多还是得靠道德和良知来约束,没有违法并不代表没有违背道德。如果所有人都去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那么社会秩序该何去何从?
该大V在媒介平台上大肆炫耀自己占便宜伎俩的同时,也为自己道德的败坏和人格的低劣打上了“高光”。“精致”这个褒义词成了他虚伪的保护色,只要脱掉外衣,他便只是个自私的利己主义者。这是管理的漏洞,更是一个大学生以“利己主义”为由的道德漏洞。一个社会的秩序可能是由规则与法律建立起来的,但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以诚实守信、公序良俗为基石的。
管理制度有漏洞,要修改完善,但完善管理制度總得有一个过程,在没有完善之前,我们不妨先弥补道德漏洞。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应仅止于遵守规则的底线,而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道德水准。况且,管理永远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道德出现漏洞,单纯依靠规则来维护规则,文明的水位只会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