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星——隐形冠军成长之道
2020-03-25彭新敏杨林波张帆
彭新敏 杨林波 张帆
“慈星以技术和产品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世界一流纺织机械生产企业。”
——慈星董事长孙平范
慈星跨越式发展有效揭示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关键过程。首先,后发企业需准确判断技术变革性质,并据此调整组织结构和组建研发团队;其次,后发企业有节奏地开展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通过次序双元实现持续技术升级。慈星冠军之路对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根据技术与市场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启示。
慈星公司董事长孙平范,1969年出生于商业氛围浓厚的慈溪白沙镇。孙平范家庭是一个针织技术世家,“外公生产手摇机,父亲做针织品生意”,长期的家庭熏陶让孙平范在少年时期对纺织机械技术产生了热爱,17岁时就可以独立完成手摇横机的生产。
1988年,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都待兴起,市场需求正不断扩大,横机肯定会大有市场,于是乎孙平范独自一人前往浙江台州的椒江自主创业,注册了金星针织机械厂,组装与加工手摇横机。
当时国内横机技术没有发生大的变革,金星针织机械厂主要产品是手摇横机,企业技术团队只有孙平范与几位副手,组织结构较为简单,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企业资源也较多地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倾斜,技术投入很有限。孙平范本人就是一位卓越的手摇横机技师,手摇横机的改进主要基于他从祖辈汲取的经验,以及通过他自己在生产制造中的摸索。凭借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捕捉,在电动横机(手摇横机的改进版本)刚刚出现时,孙平范就投入到电动横机的开发与生产中,通过“干中学”不断提升手摇横机的自动化程度。
经过几年的发展,孙平范打造出了稳定的产品质量。孙平范回忆道:“当时,我们的手摇机一生产出来就被拉走了,订单多的都接不完。”凭借诚信的经营、优良的产品以及周到的售后,孙平范很快在台州打开了市场,站稳了脚跟。到1995年,他的“金星牌”手摇横机占领了当地80%的市场份额,在台州已然是响当当的品牌。
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随着经济的发展,款式多样、花色各异的毛衫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手摇横机生产的产品款式单一、颜色单调,很难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国外如德国斯托尔、日本岛精等已开发出了性能稳定的全电脑横机,不仅能满足复杂多样的编织需求,而且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始进入到了国内市场。再次,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与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手摇横机的利润空间迅速萎缩,国内针织横机技术正悄然从手摇横机转向电脑横机。
过快的行业变化,让孙平范感到不安。“一台国外电脑横机的价格,相当于买500台的手摇横机,高昂的价格使很多毛衫针织企业望而却步,国内急需价格适中的全电脑横机。”但对国内大部分手摇横机厂商而言,全电脑横机是全新的技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与资源进行研发。
图1 手摇横机
孫平范面前也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从事手摇横机的生产加工,对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电脑横机技术充耳不闻;二是迎难而上,赌上全部身家,放弃原有手摇横机业务,顺应市场需求,转而进军电脑横机。
面对这种电脑横机逐渐替代手摇横机的趋势,孙平范毅然决定当商海的弄潮儿,放弃原有的手摇横机业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电脑横机上来,致力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从手摇横机转型到电脑横机面临很大挑战,首当其冲是产品技术。孙平范虽然跟随祖辈习得了很多横机相关的机械知识,但是电脑横机涉及到控制系统、软件编程等多学科知识,孙平范深深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大断层,仅凭原有的运营模式几乎难以实现电脑横机的开发。
那么全电脑横机如何开发?从哪开始?是找合作伙伴进行联合研发呢?还是通过购买相关专利和技术进行自主研发?抑或是直接购买成品电脑横机,再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绘、开展逆向工程呢?
谋定而后动——电脑横机横空出世
2003年,回到自己老家慈溪的孙平范决定二次创业,新成立宁波市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开始进军全电脑横机领域。然而,孙平范手中的资源有限,进入新领域更是惊险一跳,“我把十几年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全部投到了全电脑横机的研发,甚至把房子都抵押了进去。不论花多少代价,我都要把机器造出来。”
起初,刚刚准备进入电脑横机,孙平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实现从电动横机向全电脑横机的跃迁,孙平范先是买了岛精、斯托尔的横机,准备绕开他们的专利再进行创新,但电脑横机是自己从来就没有涉足过的领域,有许多的专业技术知识都是自己所不具备或不擅长的。面对这样的困局,孙平范改变了思考方向,他开始寻求合作伙伴,试图通过找擅长技术的合作者来突破技术壁垒。
首先浮现在孙平范脑海中的合作伙伴就是高校。孙平范直接找到了浙江大学机械学院的张教授,但是进展并不顺利,彼此之间信任都不是很足,都在进行相互摸底,孙平范担心仅有理论知识而实践经验欠缺的大学教授是否有能力肩负重任。因此慈星与高校的合作一直以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图2 电脑横机
与此同时,孙平范在市场上看到了国产电脑横机的身影,最为突出的有两家,一家是由常熟针织机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电脑横机——长征牌电脑横机;另一家是台湾厂商生产的龙翔牌电脑横机。
机缘巧合,常熟针织机械研究院的合伙人转向化纤材料生产,不再从事电脑横机的生产,在此情形下,常熟针织机械研究院的徐工程师面临跳槽,徐工程师和孙平范一拍即合,共同合作开发电脑横机。
电脑横机的关键部件分为电控系统和机械部件,加快开发进度,需要将这两部分分别进行,其中电控系统委托外部开发。经过第一次与高校合作的经验,孙平范改变了合作对象的选择策略,电控系统开发从高校转向了企业。孙平范找到杭州绣花机厂,委托其进行电控系统的开发。
横机机械部分主要包括机头、针板和针床基座等部件,在徐工程师的建议下,机械部件则由公司自己的技术人员开发。当时慈星内部研发团队只有孙总、徐工程师、詹工程师三个人,他们三人没日没夜的琢磨机械结构和布局。
在杭州绣花厂开发出电控系统之前,孙平范向台湾的供应商购买机头购买电控设备等部件,不断练习组装、装配、生产、售后、应用。孙平范回忆当年电脑横机的开发过程,不禁感叹到,“我有一辆凌志车,在2003一年内就跑了8万多公里,里程数都快赶上出租车了”。
通过两年的摸爬滚打,2005年孙平范带领团队终于完成了全电脑开发任务,将外购控制系统与自主开发的机械部件进行集成,生产出了慈星第一台电脑针织横机——GE2-45S。合作伙伴杭州绣花厂也很给力,2005年末完成了电控系统的开发,搭载新系统,2005年末慈星又推出了升级版本GE2-52S。
除了完成横机的技术开发,孙平范创造性地建立了“慈星培训学校”。他深入市场发现,电脑针织横机对操作工人要求较高,而国外的操作工人培训要价非常高,培养一个合格的操作工人需要将近8万元人民币,这无疑阻碍了电脑横机的推广。
为解决这一问题,慈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成立了“慈星培训学校”,其教师由技术工程师和开发人员兼任,为批量订购电脑针织横机的客户免费提供横机操作技术培训。一方面,慈星培训学校为购买慈星产品的客户提供免费的操作工培训与制版打样服务;另一方面,可以让新入职的员工在内部培训学校充分学习相应技术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慈星依然提供薪酬、免费的餐饮与住宿,通过优良的待遇、良好的人文环境来留住人才,为企业储备业务骨干。
2005年,慈星拥有了自己的电控系统和机械配件,相关装配和售后服务模块也有了扎实的积淀,这一年,迎来了慈星爆发式增长。当时市场上电脑横机定价大约在40万元,例如日本岛精的横机定价为40万元,德国斯托尔为50万元。与横机巨头们形成巨大反差,慈星横机售价仅为25万元,不仅如此,慈星还具备国外厂商所不具有的优质且平价的售后服务。慈星电脑横机的推出,使得岛精、斯托尔纷纷降价,有些竞争对手面对慈星的突然出现,显得措手不及。慈星的崛起使得电脑横机行业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
德国慕尼黑国际纺织展,一场漂亮的“技术突围战”
就在孙平范带领他的团队势如破竹般地占领市场时,已经有地雷在不远处等着了。日本岛精是电脑横机行业的领先企业,正是因为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所以近些年依靠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占据了全球较大的市场份额。原本慈星在他看来根本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对手,但随着慈星产品线的完善、海外市场的扩展、中高端机型的综合成本优势,慈星的确在一些“交叉”订单的争取方面直接影响了日本岛精的利益。于是日本岛精巧妙借助其对相关国际市场法规的了解和熟悉,上演了一场“展会闹剧”。
ITMA是世界上最大的纺机机械展览会,其组织者是欧洲纺机机械制造商协会(CEMATEX),该展会的影响力极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对纺织机械行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每四年一届的周期都为下一个阶段国际纺织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优质、成套的系统解决方案、丰富的展品、市场领先企业的参与以及无与伦比的国际性都是该展会明显的优势。
2007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国际纺机展会上,孙平范带着他的团队将慈星电脑横机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这也是国内全电脑横机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引来了许多同行和买家的驻足。在展会上,慈星的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前来咨询的顾客做解答与宣传,慈星横机以“式样美观、品质过硬、价格适中”形象,在展会上大放异彩。孙平范及其团队都在为慈星在展会上的良好表现而感到欣喜和自豪。
然而,危机也伴随着喜悦悄悄逼近了。慈星在引起了国外同行关注的同时, 他们也对慈星产生了怀疑:四年前所有电脑横机产品几乎由欧洲和日本的企业垄断,中国企业从来没有涉足这个高端技术产品领域,怎么能在短短的四年间突破全电脑横机的核心技术、制造出与国际同行相媲美的高端产品?其实他们的疑惑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全电脑横机属于高端技术产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向来都由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品牌企业制造,我国虽然是针织品生产大国,但在全电脑横机制造领域几乎属于空白。
因此,日本岛精借此机会,在展会上先是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为由,声称慈星有可能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要求慈星拆解机器展示核心部件以示清白。慈星公司为保证技术的私密性,当然是严词拒绝。
但是该企业还是不肯善罢甘休,又通过展会组织方提请当地法院强制拆解机器。岛精有意在重要的国际展会期间,以此方式增加国际客户的疑虑,影响他们与慈星的商务接触以此来破坏慈星的声誉,甚至阻断产品销路。
为了消除国际同行的疑虑和猜疑,也为表明慈星在全电脑横机领域的制造能力,孙平范决定让岛精看个明白,也让国际同行知道中国人的创造力绝对不比他们弱。于是,慈星工作人員当场请提出疑问的同行对慈星的全电脑横机进行检查,并邀请针织机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现场见证。通过多次检查和鉴定,在场的同行发现,慈星制造的全电脑横机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核心部件上完全属于自主研发,不仅没有侵犯国际同行的知识产权,而且在部分核心部件上针对市场实际需求有所创新,突破了全电脑横机传统技术,达到了世界全电脑横机同等水平。
怀着深深的敬意,日本针织机同行当场向慈星公司道歉。这是一次慈星产品自主创新的亮相,用实际行动打了一场漂亮的“技术突围战”,打出了慈星在国际针织机行业中的声誉。
慈星的技术总监徐卫东先生提到,经过这次会展事件,慈星在做任何技术开发的过程中都会十分谨慎,检索分析现有专利技术,发挥慈星研发团队的智慧,另辟蹊径,走自主创新之路。
收购全球第三大电脑横机生产商瑞士斯坦格
经过这次“展会闹剧”,孙平范清楚地知道了慈星与国际同行在技术上的差距,“横机产品技术的开发速度一定要快。”经过研发团队的努力,2007年慈星全电脑横机采用了自主开发的新型起底板技术,提高了机器的纺织效率,并大大减少了废纱的产生。
“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往往要经过三至五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短时间内要赶上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乎,孙平范又转变思路,找到了加快慈星电脑横机更新换代的最快方式——国际并购。2010年,慈星参股业内知名电脑针织机械软件企业意大利洛杰卡公司30%的股权,提升了公司制版软件和控制系统的研发能力,为公司开发嵌花电脑针织横机、全成型电脑针织横机以及其他性能高端的电脑针织机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0年,慈星收购了当时全球第三大电脑横机生产商瑞士斯坦格。此次国际并购不仅提高了慈星的品牌影响力,也使慈星获得了行业顶尖的嵌花技术,能够实现复杂花型编织和多色彩编织。
2011年,慈星研发团队审视现有横机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对横机进行进一步更新换代,推出了HP系列高速高效电脑针织横机。该系列横机缩短了机头,使其运行空间更大,同时用无针舌的织针替换原来有针舌的织针,无针舌使织针更短,从而在运行过程中,织针的动程更短,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加快了速度。
在此基础上,慈星针对“希望价格更低”的市场反馈,通过与横机控制系统生产商的强强联合,来升级横机本身的控制系统,研发出了电脑横机专用的伺服电机,借此压缩控制系统造价。因此,HP系列横机一经推向市场,就获得了良好反应。
危机再起
2005-2011年,慈星集中力量对现有电脑横机更新升级,通过对现有技术进一步深化,推出一系列新产品,获得了一系列成就与国际影响力。2012年3月29日,慈星股份在深圳证券所挂牌上市。但就在慈星高歌猛进的同时,新一轮危机又悄悄逼近。
受2008年金融风暴影响,国外消费者对织物的消费观念有很大转变,不再一次买一打,转而选择更为少量经济的购买模式,而国内毛衫厂商先前购买的横机还没有达到需要更新的年限,这一转变让毛衫生产商对电脑横机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同时随着电脑横机在国内的生产逐渐普及化,国内兴起了一批批横机生产厂商,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电脑横机从原来一台20多万元下降到不足10万元,在这双重影响下,慈星作为一个针织机械的生产商,其销售收入急剧下滑,从 2011年的顶峰也渐渐滑入低谷。
与此同时,电脑横机的一些不足之处也渐渐显露,特别是电脑横机生产的织物需要后期人工缝合,然而该工序极为机械单调,新一代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该项工序。为解决后道工序的问题,日本、德国也都先后研发出全成型电脑横机,直接加工出成品织物,进一步缩短了工序,节省了劳动力和生产时间。 然而,慈星的全成型研发却还没有成果。另外,人工智能与私人订制趋势的日益明显,迫使毛衫纺织及其依赖的纺机机械进行升级和创新。
柳暗花明——鞋面机
2012年,慈星营业总收入及净利润呈现较大幅度下降,其中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58.70%。
面对严峻的形势,孙平范依然坚持自身的发展策略,凭借着公司创新优势、人才优势、规模优势及市场优势力挽狂澜,重新扭转困局。
慈星进一步增加了研发投入,2012年硬是投入了9200万元做研发,占到销售收入的4.5%,研发投入主要用于全成型电脑横机、鞋面一体机的开发,并在晋江建立了鞋面研究院。
2010年左右,电脑横机有了新的应用领域——制作针织鞋面。该灵感来源于阿迪的设计师,Adidas公司用斯托尔的横机制作鞋面,并与斯托尔签订了专供协议,斯托尔将鞋面机技术封锁。孙平范通过市场调研发现这种鞋面机的需求很大,鉴于斯托尔仅向Adidas提供鞋面机,市场上几乎没有厂家生产鞋面机,孙平范看到商机,决定开发鞋面一体机。
鞋面机就是一种改良的电脑横机,通过对横机的改进,使其适用于鞋面的生产。鞋面机对织物的要求与羊毛衫不一样,织物密度要求更厚,以达到保暖的效果。传统鞋面的制作是采用经编机完成,通过编织多块织片最后进行裁剪缝合,黏附在鞋底上就完成了制鞋工艺,经编机的优点在于效率高,但缺点是只能用化纤材料,花型花色没法变化。采用改进后的电脑横机,即鞋面机制作鞋面,编织可以更加灵活,同时鞋面可以3D成型,不需要再进行后期的裁剪缝合。
为加速鞋面机的开发,孙平范在晋江成立了鞋面研究院,相关研发人员有80人左右,虽然研发团队规模很大,但在研发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
由于技术的封锁,传统制鞋工人也不知道鞋面机的工作原理,甚至不知道针织鞋面是如何制作,这无疑是增加了开发难度。孙平范带领鞋面研究院的研发团队摸索着前进,从打样、材料、编织摸索,开发的同时也建立售后机修团队、售后培训团队,积极向市场宣传这种新颖的鞋面制作工艺,培养市场需求。
僅仅用了1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对电脑横机的改造,第一台鞋面机在2015年末就出炉了,在推向市场后第一年的销售收入就占到慈星销售收入的10%,鞋面机的推出可以说非常成功,2018年度,电脑横机销量达到3万台,仅仅鞋面机就贡献了总销售收入的50%。
慈星鞋面机的推出完全颠覆了制鞋行业,原本传统制鞋工艺所用到的经编机逐渐退出,经编机的生产厂商的销售量大幅度缩水,他们不知道甚至没有想到,自己生产的经编机会被新兴的电脑横机所替代。孙平范敏锐的嗅觉和独特的眼光让慈星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勇立潮头——全成型电脑机
慈星在鞋面一体机的开发的同时,一直也对全成型电脑横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为了开发出全成型横机,孙平范将收购来的瑞士斯坦格事业部的工作重心调整到研发上来,主要从事全成型电脑横机开发,并建立了一套新的研发流程。新流程一方面强调“专人负责”,电脑横机中的各个核心部件由专人负责,方便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强调“兼容性”,要求核心部件能在多种机型上使用,将单一创新应用最大化。为促进研发过程中的沟通,每周慈星公司技术总监会主持与瑞士研发团队的视频会议,讨论研发问题,分配研发任务,交流研发成果。如果瑞士研发团队研发出了样机,慈星总部将进行技术稳定性与批量生产测试。此外,慈星还通过高校获得订单式培养的人才,源源不断为创新的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并开展工作轮换制度,让研发人员知识体系更加立体,从不同工作岗位上获得新的创新灵感。
通过瑞士研发团队和国内技术中心的协同研发,慈星全成型电脑横机于2019年1月全面推向市场,此时全球电脑横机行业的实力排序有了新的格局,岛精——慈星——斯托尔。
技术总监徐总表示,慈星和行业领军者日本岛精还有10年左右的技术差距,慈星要开动脑筋,持续创新,争取在2~3年内赶上这十年的差距......
居安思危——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
研发成就硕果累累,孙平范并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居安思危。孙平范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在2013年,孙平范萌发了“机器换人”的想法,让电脑针织横机搭载工业机器人,借人工智能技术的东风,通过“机器换人”降低生产成本。随后,孙平范立刻将此提案在董事会中讨论,最终决定进入智能装备领域,着手投资工业机器人项目。同年,慈星合资设立芜湖固高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进军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发与销售。2015年,孙平范提出了“横机业务稳定、机器人盈利及外延扩张落地”的未来三年发展战略。围绕该发展战略,慈星加强了机器人业务的投后管理工作,着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和服务,并获得了喜人成绩。同年,为顺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孙平范又创造性的提出了“针织品智能柔性定制平台”的构想,并立刻行动,成功创立了慈星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搭建智能柔性平台定制个性化针织产品。该平台连同工业机器人布局成功将慈星推上了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榜单。
2018年,孙平范提出慈星的发展方向与愿景:星智造、星时代、星精进、 星服务、星梦想。在其愿景中,强调“智造”,注重技术创新,并向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注重产业实现纵向延伸,同时结合当今潮流,将互联网与横机相結合,打造柔性供应链平台,引入工业机器人,提供机器换人集成服务、打造智能生产流水线。慈星强调“精进”,倡议员工全情投入,做到精进每一天,做好每一件手上工作。同时慈星践行制造业服务化理念,不仅为客户提供免费的培训,并根据客户反馈,对机器做适应化改进,通过创新,不断提升慈星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
未来与展望
从1988-2018年,从手摇横机到电脑横机再到全成型电脑横机,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孙平范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缔造了今天璀璨的慈星。从落后追赶到行业前沿,慈星用科技创新成功实现了企业蝶变。长路漫漫,慈星迎难而上,激流勇进,不断朝着世界一流纺织机械生产企业进军,但孙平范依然在思考慈星的未来,并继续前进......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77209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20NDJC071YB)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