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脱贫攻坚作示范
2020-03-25郑波赖永峰刘志奇刘兴
郑波 赖永峰 刘志奇 刘兴
在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作战图”上,江西赣州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说赣州“特别”,首先在于赣州的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全市20个县(市、区),有11个贫困县(市、区),932个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之初,赣州接近千万的人口构成中,有115.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说赣州“特别”,还在于近年来赣州脱贫的速度和质量。2018年底,赣州贫困人口已减至18.8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45%;在之前瑞金、会昌、寻乌、安远、上犹、石城、南康等7个贫困县(市、区)摘帽的基础上,剩下的兴国、于都、宁都、赣县4个贫困县,也将于近期实现“出列”。赣州脱贫攻坚不仅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更是构筑起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实现了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随着产业支撑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赣州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全国革命老区的高质量脱贫作出示范。
把精准扶贫做深做实
说起赣州市近年来的脱贫工作,赣州市扶贫办副主任钟小春口里不时会蹦出“长效机制”四个字。在他看来,这是赣州高质量脱贫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亮点之一。
于都上欧纺织产业园内,机杼声此起彼伏。安踏专属工厂兴雪莱(赣州)服装有限公司车衣工刘小英来自偏远的仙下乡山段村,经过近一年的培训和实操,她现在每个月工资已接近4000元。虽然和同一生产线上月薪上万元的熟练工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但有了一技之长的刘小英现己开始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不用再待在深山沟了,工厂食宿全管,等孩子再大些,我合计著把家搬到县城,方便上学”。
相比于进城成为“产业工人”的刘小英,依旧在地里“淘金”的梓山镇潭头村贫困户李金禄,现在则贴上了“现代农民”的标签。随着于都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开建,一直没有稳定收入的李金禄两年前在产业园承包了20亩地种富硒西瓜,成功脱贫后他扩大种植规模,今年又尝试着种植丝瓜。“丝瓜一季亩产超过5000公斤,每公斤能卖到差不多10元。产业园带着合作社、贫困户一起干,我们不用愁资金、技术和市场。”李金禄说。
“高质量的脱贫一定是可持续的,所以我们特别注重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找准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持就业,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对于愿意进城务工的,则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于都县委书记蓝捷介绍,拥有120万人口的于都,劳动力资源富集。近年来,于都一方面重点发展富硒蔬菜产业,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领下,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就地转化;另一方面围绕纺织服装产业发力,充分发挥当地外出务工人员之前“抱团”沿海纺织服装行业的专业技能优势,引进资金与人才,从无到有发展起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仅把产业做成了涵盖全供应链柔性定制的朝阳产业,还吸纳了大量贫困人口就业,“现在于都纺织服装产业有品牌、有市场,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产业园工人月平均务工收入近5000元,已经和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务工收入基本持平”。
“最重要还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钟小春介绍,近年来赣州先后探索出包括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扶贫、消费扶贫、健康扶贫在内的多种可复制可推广扶贫模式,推动精准扶贫走深走实。通过直接发展产业和建立新型农业主体联结方式,已累计覆盖带动26.95万户贫困户增收,占全市贫困人口的91.48%。赣州不仅建立起稳定可持续的产业脱贫机制,在防止返贫方面也已“先行一步”,早在2012年,赣州就开始建立覆盖所有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的信息网络,跟踪监测,动态预警,“大量贫困户和边缘户最主要的致贫、返贫原因还是疾病和意外事故,为此我们构建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防线,城乡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同时我们还积极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阻断代际传导。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事情办起来就有信心了”。
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走进会昌县站塘乡罗坊村的蔬菜大棚,藤蔓上的小南瓜长势喜人,这里种植的南瓜即将进入又一个收获季。罗坊村原先也戴着贫困村的帽子,和其他贫困村不一样的是,罗坊村在脱贫攻坚路上除了强调“特”,还特别强调一个“稳”和一个“美”,就连种植的南瓜也是“贝贝南瓜”这么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站塘乡党委书记邱华说:“村里最后商议着发展贝贝南瓜种植。别看这个品种是个‘冷门,但是行情看涨。最重要的是常温下可以储存3个月左右,规避了一般蔬菜不易存储带来的市场风险。”近年来,通过发展“一村一品”,罗坊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赣州是革命老区,抓好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加快老区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生活,同样具有重要政治意义。”赣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陈相飞说。赣州在构建稳步脱贫长效机制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安远是赣州市最后一个通高速的县城,也是供粤港用水的东江水源源头地。严苛的生态环保等各种前置条件,让安远在富民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上必须坚持更高标准。近年来,从禁渔到退出水产、畜禽养殖,再到对矿产资源、河道砂石全面禁采,产业空间的收窄并没有放慢当地脱贫的脚步。
在东江源头三百山下的符山村,村民唐秀成开发的生态观光果园已小有名气,来自粤港等地的游客在饱览三百山风光之余,纷纷前来采摘、垂钓,感受农家风情。山野上,农民种植的脐橙、油桃等经济林木,正成为一个个“绿色银行”。
从南康的家居产业,于都的纺织服装、富硒蔬菜产业,到石城的制鞋产业、全域旅游产业,再到龙南、安远的河长制、林长制以及在最严格环保条件下的生态富民产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正在赣州广大农村徐徐展开。
“帮扶干部带我们去过很多地方学习,从一开始就规划着把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和乡村的生态、宜居、文明新风结合起来。”在兴国县杰村乡和平村,村党支部书记范贞秀为了带领乡亲们脱贫,已经把自家产业的大部分事务都交由家人代为操劳。随着稻虾共作、奶牛场等项目的推进,村里现在贫困户基本全部脱贫。“这几年村里拆除了4万平方米的空心房,道路、学校、村委会办公地全部修葺一新。现在大家口袋鼓了,还要把‘脑袋也富起来。”范贞秀说。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01个贫困村脱贫退出。”陈相飞介绍,按照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要求,赣州市大力推进村庄整治,统筹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加大对危旧房、空心房改造力度,推进农户家庭环境卫生整治,整体改变贫困面貌,“缺什么,补什么,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互融互促”。
让内生动力奔涌起来
自打2016年罗坑特色体育小镇打造以来,章贡区沙河镇罗坑村村民邱有生和他开办的“庚生客栈”一刻也没闲着。村里每个月都举办的山地自行车比赛,给他带来了稳定的客源。“我们村虽然距离中心城区只有十几公里,但过去这里是个交通死角,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邱有生指着门前的山地赛道说:“如今这可是市民运动休闲的天然地、村民脫贫致富的聚宝盆。”
现在,沙河镇党委书记刘晓伟打起了新算盘:“昌赣高铁开通后,赣南老区迎来高铁时代,我们要把业态再丰富起来,让发展动力再强起来。”
随着昌赣高铁、赣深客专,广吉、兴赣高速,城市“四横六纵一环”快速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赣南老区的区位困局正在加速破解,目前,覆盖全省主要市县区的“2小时交通圈”和通往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4小时高速经济圈”正在加速构建,内陆腹地“变身”为开放前沿。
对于赣州铭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向江来说,距离早已不是问题。这位来自山东寿光的“蔬菜大王”,不仅带动7000多户贫困户种植蔬菜,更是早在两年前就借助赣州港,把基地60%的蔬菜卖到了俄罗斯、匈牙利。谁能料想到,一个不靠海、不沿边的赣州港,两年来开行中欧班列360列、铁海联运“三同”班列1000列,19条中欧班列线路通往28个国家,带动木材、家具和蔬菜等老区特色产品低成本“卖全球”。
“摒弃等靠要思想,增强造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一一这已成为赣南老区干部群众的共识。近年来,赣州以突出打好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为主战场,奋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聚焦优势产业,赣州市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赣闽纺织服装产业带等“两城两谷两带”,着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稀土产业集群、国内知名的现代家居研发生产基地、脐橙产业基地、赣南富硒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聚焦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推动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一体化、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区域发展新平台、新格局正在加速构建。
“打开深山门,拥抱全世界”一一这是当下赣南老区的真实状态。“脱贫攻坚几年下来,赣州收获很多。难能可贵的是,一大批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锤炼,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前所未有。”赣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有谷说,为激发干部创业热情,赣州成体系、分批次选派干部到沿海挂职交流,让“思想提速”带动发展提速。
“我们不仅要巩固好脱贫成果,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创造新时代属于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说。
作者简介:郑波、赖永峰、刘志奇、刘兴,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