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柳青精神指引文艺创作的灵魂
2020-03-25马震宇
马震宇
柳青是现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中篇小说《狠透铁》、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第二部)等,而最著名于世的就是当年轰动文坛的《创业史》了。那个时代,文坛涌现出的很多作家以其恢宏壮美的叙事风格、饱满昂扬的创作热情,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创业史》更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
柳青的《创业史》,作家成功塑造出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赵素芳等许多人物形象,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注入了有分量的印象,正如作家李希凡所说:“梁生宝是‘历史、时代、现实和理想的结晶,这些英雄形象的真实的性格内容,既高唱着豪迈的语言,雄壮的调子,又显示了鲜明的色彩,成为鼓舞和教育人民的榜样。 ”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郭文麟主编的《柳青在皇甫》一书。这本书,收集整理了大量当年与柳青先生接触或生活过的人对柳青先生的怀念和回忆,使我们在事隔四十多年以后,通过本书有了又一次更深入了解柳青先生伟大人格和襟怀的机会。柳青先生曾赋诗:志越万仞山。目“襟怀纳百川,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柳青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即使在他遭受摧残迫害和妻子因受株连迫害致死的双重精神打击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喪失对共产主义的忠诚和信仰。在创作间隙,他对女儿刘可风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看到更远的将来,算啥呢?我不能随着形势,改变自己的意志、思想和党性原则……一切都是暂时的,只有人民是永恒的。 ”
柳青先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1976年,他病情恶化,靠着氧气瓶呼吸的日子里,仍然坚持创作,写出《创业史》第二部,第 14章,接着修改第 15、16和 17章。因为他把个人的信念和时代的精神融为一体。作为一名作家,他始终认为必须通过自己的笔记录和引领一个时代的伟大,把文学事业当作人民的事业、党的事业!柳青认为:“在创作的苦闷中,应该这样想,我不管在艺术创造上怎样困难,在政治上,我要始终和人民在一起,永远做一个积极的革命者。 ”
在新时期,重读《创业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多次号召党政干部、文艺工作者要学习柳青精神。柳青先生心里装着人民,时刻关心着农民的疾苦。1972年 5月 7日,柳青先生写下《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的时候,没人能够想象到柳青正处于受审查期间,写作的权利被剥夺了,政治上的打击、爱妻的伤逝、家庭的困境、内心的悲痛无不时刻如利刃般削割着他的心,即使在多次病危抢救后,心里念念不忘记的还是对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陕北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疾苦。柳青在这份建议的最后写道:因病重不能劳“这次我在受审查期间,动,在呻吟床笫之余,又想起这件事。陕北老家来此探望的亲属和亲友,谈起那些连年干旱所造成的集体经济困难和人民生活艰苦状况,我听了于心不安,促使我重新认真考虑这个建议。我自信为了人民,绝无私念,更无其他意图,因为我没有完成写作计划以外的任何目的。 ”
柳青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发现。柳青先生之所以能够写出《创业史》等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因为他是有“底气”的人,他创作的底气源自对人民的热爱、源自内心的使命感。脱离了生活和人民,所有的作品是应该没有人间的烟火味的。反观今天,对于我们文学创作,学习柳青的精神尤为重要,倘若让一部好的作品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必须要贴着人民的心去写、接地气、有人气、附和伟大时代的灵魂。众所周知,柳青这位当年九级的干部、县委副书记,他放下位子,脱下“官袍”,穿上农民的衣服,落户皇甫村 14年,踏踏实实安下心,做一个真正的农民,真正用农民的视角去审视这个时代、记录这个时代伟大的变革。同时展示“作家在展示各种人物的灵魂时,了自己的灵魂。这是不可避免的,不可掩饰的,也是不容吹嘘的。 ”柳青先生就是这样去表达作家与作品的关系。
然而遗憾的是,柳青先生的生命定格在 1978年 6月 13日下午,他带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带着对《创业史》全部创作计划的深深遗憾走了,《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对于我国当代文学史来说不能不是一大憾事。但是,柳青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和文学力量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