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青精神,高高在上

2020-03-25梁晓声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业史艳阳天柳青

梁晓声

我们知道,柳青应该是在我下乡之前,出版了《创业史》的第二部。当时,浩然的《艳阳天》已经拍成电影了,还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也已经拍成电影了,因为这些电影里都有爱情,所以,年轻人是很喜欢看的,其实也是在补上对爱情认知的一堂课。而对于整个“合作化”的大背景,城里的青年接受起来,思考是甚少的。因此,就这两本书来比较的话,我个人当时的感觉是,城里更多的青年反而会更喜欢《艳阳天》。后来我就下乡了,下乡之后参加了兵团的创作学习班,在学习班上,有的知青战友就偷偷带去了《创业史》,传言说《艳阳天》似乎也交到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然后有编辑说,浩然同志小说写得很好,很有生活,但是,你写这个《艳阳天》,先去看看柳青同志的《创业史》。我觉得可能是浩然他的阅历,他的年轻,他和农民接触的深浅程度所决定的,他还只看到了“合作化”轰轰烈烈的这一面。而我们读《创业史》的时候,我们能够读到在轰轰烈烈的下边,有一些农民本身的忧虑,包括他们的不情愿,包括这种运动已经露出了勉强性的端倪。因为刚才我们的女同志在朗读《创业史》的开篇时,我印象中,我读的《创业史》好像不是这样,或者说没有这一部分,开篇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就是,这个老村长(叫什么名字我已经忘了,因为后来再就没读过)倒背着手,走在村路上,到哪儿去办事,类似视察,因为那是他的地盘,在这个过程中还碰到了他的外甥女或者是侄女,虽然有亲戚关系,那种晚辈在一个是村长的长辈面前,表现出的那种毕恭毕敬,因此给人们传达出来就是,官本位,不但在城市,而且在农村,它是怎么样显现出来的。我记得当时我们讨论的时候,讨论到了这一点。后来“文革”中,也就没有了《创业史》的下部。那是我所尊敬的这种精神,应该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当外部的条件特别不利于创作的时候,作家就宁肯选择了暂不进入创作状态,也不能让现实主义成为不符合现实生活的一种创作。

我记得在 80-90年代之间,或者 90年代以后,有一本《柳青传》,我家里有过,我也翻开过,但是基石先生写的一些情节,当年的那个《柳青传》里是没有的。像这里写到我们中青社的老社长,招聘去的时候,王维玲可能已经退休了。80年代开会的时候,一次,我和王维玲在一个房间里,住了一个星期左右,天天晚上在聊。王维玲回忆说,到柳青家里去的时候,他是住在庙里嘛,吃饭的时候只有两双筷子,就是柳青陪着吃,吃完散步的时候,发现另外一间房子里,马葳和孩子们就围在大锅旁,没有干粮,只有菜粥。基石先生还谈到两次他到机场去接外宾,到家里来看他,他都没有去,因为他没有适合的能穿的衣服到城里去。我印象中柳青是干部,可能最高也就是地委专员那一级,但是他是九级,九级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当

时黑龙江省的副省长,和哈尔滨市的市长也基本上就是八九级干部,这个级别,都是独栋小楼,都有专车的,都有秘书。而一个作家为了写作,把这一切都抛开,然后去一个村里,一下子就生活了那么多年。我想,我也可以为了创作下去深入生活,但是一看条件太苦,咱就跑回来,对吧?而且至少我得跟领导说,北京或者城里,我那套房子、我那个待遇你给我保留在那儿。而我们这个九级干部的作家,这些全都没有。

所以说,我们学柳青的话,一是他跟文学的关系,这个文学可能在他这里接近的是一种宗教;第二就是,由于他对文学的态度,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写作,就决定了他和时代、和社会生活,他写农民又怎么样理解真农民,怎么样为真农民代言。当不能代言的时候,他不说假话,不表假的态度,确实值得我们后来的许多作家学习。

我非常崇敬柳青先生!不只是作品。说句实在话,仅仅说一部《创业史》,这部作品它毕竟还不是我们做文学中的《圣经》。我个人认为,这样看《创业史》,我也非常坦率,但是作为写《创业史》的作家柳青,他的知識分子精神、他的作家精神,高高在上,值得我们仰视。

猜你喜欢

创业史艳阳天柳青
点·线·面·体: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潮细胞
好一片艳阳天
潮细胞
相见欢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家族的创业史与兴衰史: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
柳青女儿为父亲写下38万字传记
父亲的《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