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探析
2020-03-24曹凤雷
曹凤雷
[摘 要] 改革創新是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改革创新的生力军,高校必须多措并举加强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更好地贡献力量。
[关 键 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218-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更加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社会发展、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脚踏实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衡量: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品格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1]。大学生素质是指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需要具备的品质,也是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提出的具体要求。国家也根据时代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方针,要求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2],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政治信仰等,是人才综合素质中的根本性素质,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将成为内心的一种信念。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古人说“少年强则国强”,过硬的专业素质可以保障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自身价值,回馈社会。人文素养是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素质,是提高自身内涵,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大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在遇到挫折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面对失败并以之为动力不断完善自己。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勇敢迎接挑战的前提。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道德素质问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走向独立生活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应该主动关注社会发展的现状,充分了解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在校大学生在网络视频、游戏等方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愿意关注社会现状,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逐渐淡化,没有奉献精神,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思想观念,只一味关注自己所得。在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也会看到大学生不主动排队、哄抢等不良现象;不注重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宿舍脏、乱、差;养成吸烟、酗酒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在高校出现这些行为,正是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
(二)文化素质问题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没有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失去了学习动力,出现懒惰松散思想,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热衷于游戏,学习成绩下降。平时学习不努力,常常考试前临时突击,甚至有的学生考试中出现作弊现象。调查资料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不喜欢阅读,人文社科知识匮乏,读写能力较差,基本文化素质不高,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
(三)专业素质问题
有的大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识,不了解专业所学课程和内容,不认真思考所学专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不探究所学专业的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没有明晰的专业思想,没有明确学业和职业规划,学习没有动力和方向,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深入,专业技能训练不刻苦。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不踏实,专业技能不熟练,无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岗位要求。
(四)身心健康问题
现阶段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受家长溺爱,劳动自觉性差,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受社交、升学、就业等压力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容易烦躁、遇事不冷静、思考问题过于偏激、做事容易极端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会影响部分大学生正常的思维和行为,出现社会交往障碍,难以适应社会,从而给大学生本人、家庭、社会埋下隐患。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一)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强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历史重任、乐于牺牲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
(二)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要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对学生知识建构起着辅助、帮助作用,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外因。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内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三)夯实基础知识,建立多维知识体系
无论是优秀的科研人员,还是具有独门绝活的大国工匠,都必须掌握系统深入的科学知识。大学在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应该增加基础学科的课时量,加大对大学生专业基础的培养,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对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明确认识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晰所学专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增加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动力。同时增加跨专业或学科知识的学习,拓展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多维度知识体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主阵地,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在优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可以塑造大学生的高尚品质、优良道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创新的时代精神。因此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场所都赋予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彰显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图书馆建设,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各类讲座,增加人文学术交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培训多种技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高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制订技能培训计划,举办各种技能培训。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培训,熟练掌握多种技能,考取相应技能证书。根据兴趣爱好和专长,组建不同的技能团队,积极开展各种技能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培养科研探索能力和科技创新精神,提升综合实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将来创新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六)学会理解尊重,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相互学习提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面向大学生开设社会学、人际沟通、礼仪等课程,让学生学习如何开展社会活动,学会相互理解、尊重、宽容,掌握在社会活动中人际交往、交流、沟通的知识和技巧,树立正确处世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大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校际联谊活动、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增长了才干。
(七)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改革创新的生力军。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国家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为将来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八)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有关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此高校通过开设心理学等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大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毕业、升学、就业、人际交往等各种压力,增强大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培养大学生遇事冷静思考、沉稳应对,自我调节释压能力。通过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干预,纠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体育课教学,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秉持的教育理念。高校要多措并举,加强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牛进社.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措施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9):62-64.
[2]诸红威,丁泽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职业,2011(2):92-93.
[3]辛小娟,黄文祥.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及评估[J].西北医学教育,2010(6):1139-1142.
[4]赵岩,周欣欣,徐纯森.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24(12):100.
[5]胡雅静,张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7(3):33-35.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