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有效信息化课堂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2020-03-24杨玲英周宁宁
杨玲英 周宁宁
[摘 要] 教育部提出2020年将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随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提出与推进实施,作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程——思政课,将信息化手段和网络资源有效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已成为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从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高职思政课有效信息化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思政课;有效;信息化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162-02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第一轮的研究与实践热潮退去之后,大家逐步回归理性,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即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在线学习平台虽然可以容纳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但信息化教学资源如何合理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当下的一大难题。教学资源的适用度和实用度则是影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线上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或专家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优势,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深入了解目前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现状则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职思政课课堂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为了寻求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口,切实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度和实用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笔者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对高职思政课课堂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开展调研与分析,总计发放了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30份。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针对性访谈。调研结果如下。
(一)针对学生对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认同性调查
84.3%的学生认为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其学习思政课,但15.7%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甚至有人抱怨增加了其学习负担。从学生选择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是认同信息化教学在课程中的使用的,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便学生获取学习资料、及时了解学习要求、丰富学习交流方式。经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少数学生认为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教学资料与课堂教学重复,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任务式地完成学习记录,对其学习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二)针对学生对信息化作为课堂教学手段融入课堂的态度调查
69%的学生选择喜欢信息化课堂互动教学手段,15.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15.4%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在传统教学和改革后的信息化教学选择中85.8%的学生选择更喜欢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上最喜欢哪种”的问题上,28.5%选择了“课堂互动讨论”;22.7%选择了“问卷”;31%选择了“小组任务”;15.7%选择了“抢答”;2.1%选择了“其他”。从学生选择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更喜欢运用了信息化手段的思政课,这种认可度有力地说明我们的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课堂信息化互动教学手段中“课堂讨论互动”和“小组团队任务”最受学生所青睐,这说明了我们的改革方向是符合学生需求的。
(三)针对现有课程信息化资源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况调查
在“课程中是否能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的问题中,65%选择“可以”,35%选择“不能”。在“现有的网络资源能否对你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助”问题中,68%选择“能”,32%选择“不能”。从学生的选择结果来看,目前我们思政课信息化改革有效性存在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針对信息化手段与思政课课堂教学实用度情况调查
我们向全校专兼职30多名思政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向外校同行分发了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你运用了哪些信息化手段”的问题上,98%的老师选择了“签到”,35%选择“互动讨论”,12%选择“抢答”,20%选择“问卷”。从老师的反馈情况看,大部分老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丰富,主要停留在考勤以及发布作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不高。
(五)针对信息化手段与思政课程教学管理融合情况调查
根据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两轮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课堂预习任务、课后章节测验任务、PBL团队项目任务的完成上,根据超星集团提供的课堂报告显示60%的学生能在第一次收到任务消息后主动及时完成任务,28%左右的学生在接受1次催促通知后能完成任务,10%左右的学生需要进行2次催促才能完成任务,2%左右的学生多次催促也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可见,信息化手段与思政课的教学管理融入是有成效的,这为我们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高职思政课有效信息化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对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对目前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形式和内容是基本认同的,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构建有着一定的期望。目前我们整个课程的改革进入了瓶颈期,在线学习平台虽然可以容纳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但信息化教学资源如何合理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当下的一大难题。我们的思政课程信息化改革在教与学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
1.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缺乏整体设计,第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解决了“用上”,对教学资源没有进行科学的甄选,存在资源堆砌现象,甚至出现看似资源很丰富,实则很多都缺乏质量保证,就教学资源的适用度和实用度而言,这无疑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2.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思政课教师都能灵活有效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在思政课专任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兼职教师甚至都不知道如何操作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在教学中依然只能操作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基本上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这无疑也是影响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在第一阶段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也是如此,并没有进行整体设计,甚至有的互动活动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这样最多也就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从思政课程本身的知识性、思想引领等方面而言,这样的信息化形式远不能满足思政课程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做到有效使用信息化教学。
4.就学生而言,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是我们进行改革的目标。信息化教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如此。就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而言,第一阶段的改革课堂的教与学仅仅局限于课时,如何利用信息化延展学习的持续性,打造一个课前、课上、课下这样的闭合环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避免形式化,实现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是留给我们的新问题。
三、高职思政课有效信息化课堂改革的探索
有效信息化教学注重的是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能够有效率、有效益和有效果地利用信息技术;二是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结果,能够达成“有效教学”,即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结果。
1.高职思政课信息化课堂教学观念要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必须要变,课堂中片面机械讲课的状况必须要改。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做到的是教师要摒弃畏难心态,要紧跟时代,适应、摸索、熟悉信息化各项功能,让学生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学习具有政治性、时代性的思政课程。
2.高职思政课信息化课堂教学组织应更为严谨。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后的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在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分配、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参与任务选择等方面都要“精准计算”,应有严谨有序的教学安排。
3.高职思政课信息化课堂要遵循“内容为王”的教学定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我院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将具体教学内容拆分为基础知识、核心知识与拓展知识三个层次。其中,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可以开展线上教学,教师设计制作微视频,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学习;核心知识由教师课堂面授,课堂中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运用课堂互动讨论、问卷调查、抢答、分组任务等课堂信息技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解答大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使思政课教学更能贴近学生,从而确保课程教学目标不会出现大的偏移。
4.高职思政课信息化课堂对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要适当。适当指的是在思政课授课过程中,不能为了信息化而刻意信息化,甚至滥用信息化手段。如果这样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5.高职思政课信息化课堂要善用信息化教学评价手段。检验教学的有效性,无外乎就是是否达成课程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构建一个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中强大的大数据功能,改革创新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体系将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总之,“互联网+”引发了思政课程的变革,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互联网都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环境,对教学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理念,对信息化与思政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研究,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点,明晰全媒体时代下的时代特征与思想政治教学重难点,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的正效应,真正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学红,梅霞.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
[2]潘欢欢.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探究:以思政课为例[J].教育观察,2018(7).
[3]张前蓉.“雨课堂”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J].科教导刊,2019(3).
[4]王玉琴.高校信息化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研究[J].软件导刊,2014(9).
[5]李倩.分析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J].科教论坛,2018(5).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