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绣”创始人姚懿佳:用小小麦秸杆“画”刺绣
2020-03-24邓晓丹
邓晓丹
姚懿佳来自上海,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放弃高薪,选择做民间匠人,其作品受麦秸画启发,又借助刺绣工艺,将麦秸秆和刺绣两种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名為“秸绣”的崭新艺术,集装饰、观赏和收藏为一体,独具一格,推陈出新,被誉为“秸绣工艺”第一人。
拒绝高薪,从麦秸画起步
姚懿佳是个“80后”,第一次看到麦秸画是在高中时代。有一天,她在同学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画,据称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她第一眼便被深深吸引了。但见画面立体,闪闪发光,且在不同的角度和光线下,还散发出不同光亮和色彩,感觉既有趣又新奇。
姚懿佳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艺术品,是用饮料吸管做出来的吗?”同学说:“这是麦秸画,用麦秸秆做的。”姚懿佳更觉神奇,没想到普通的麦秸秆,却能做出这么美轮美奂又赏心悦目的艺术画,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此后日子,姚懿佳更加关注麦秸画。一次偶然机会,她在电视纪录片中看到,麦秸画起源于民间工艺,纯手工制作,精细又精美,深深印在了内心深处,为其之后专注于民间工艺和艺术,埋下生命的种子。
2003年,姚懿佳毕业于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由于成绩优异,勤于创作,设计作品丰厚,而被学校挽留,知名企业也向她拋出橄榄枝,但她对传统的民间工艺和艺术更为倾心,毅然放弃高校留用和高薪工作,独自前往苏州,专程拜访苏绣名家,拜师学习刺绣。
两年后,姚懿佳的专业素养得到拓展和提升,还学会了传统刺绣。名师传授时告诉她,想要完成一件满意作品,就不能把它当成一项任务,而是酝酿一个“生命”,用心做,不急躁,以全部精力和热情,耐心和精致,才可能创造成功。
谁也没想到的是,姚懿佳通过两年的刺绣学习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对麦秸画念念不忘,情有独钟,走上一条麦秸画和刺绣相结合的独创之路。这令很多认识她的邻居和同学朋友百思不得其解,正路不走,异想天开,却走一条看不到头的死胡同,这丫头是不是疯了?
首创秸绣,化麦草为神奇
2005年的一天,姚懿佳在家为设计刺绣作品发呆,眼前突然呈现刺绣的画面感,非常神似麦秸画的光彩,比如刺绣的远近和虚实的意境,跟麦秸画的厚度与天然纹理有共通之处,同样能表现画面的光泽度和立体感。于是她突发奇想,若将麦秸画和刺绣两者相融合,是不是也能达成恰如其分,作品更丰满的效果?姚懿佳灵光一闪,为了这样一个念头,才决定放弃找工作,全心研发麦秸绣的新绣法。
由于麦秸秆材料的颜色和表现手法都非常单一,需要更多种颜色的麦秸秆,在此后1年多的时间里,姚懿佳不惜奔赴国内数十个城市和地区。甚至最远的距离是从上海跑到新疆,到处寻找高质量、更多颜色,并且符合创作需求的麦秸秆材料。那段时间,别的女孩忙着买漂亮衣服,用昂贵化妆品,享受着家庭、工作和生活,而她却要坐普通的火车硬座,住小旅馆,早晨买几个馒头或包子,算是一天的口粮。她在思考,奔波不是问题,问题是旅途所耗费用,如何用最少的钱走更远的路。
颇有喜感的是,姚懿佳常被不知情的路人询问,满眼疑惑地说:“你拿着的是什么,一包草吗?”她也不多解释,只好回答:“对你们来说是一包草,对我来说,这可是无价宝。”
亲人朋友看到她为收麦秸秆费力费神,从起初不理解,到亲力亲为地加入到收集麦秸秆的行列,每每外出,都会格外留意麦秸秆。一次,朋友到非洲旅游,偶然发现稀有的黑色麦秸秆,如获至宝,赶紧买下,从非洲带回来。姚懿佳结婚后,收集麦秸秆的队伍更为壮大。
有一年夏季,姚懿佳的公婆去安徽收集麦秸秆,不巧遇上大雨,收集好的麦秸秆全部被淹。他们顾不得全身被淋湿,舍不得花钱坐公共交通,两人硬是骑着租来的自行车,一路继续重新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位老人居然在某处湖边发现了野生的麦秸秆,不仅又长又直,颜色还是金红色,是秸绣绝佳材料。
收集麦秸秆材料,才是刚刚开始。姚懿佳拿到手的麦秸秆,并不能直接用来进行创作,还需要进行多重处理。使用前,需先放在锅里煮一煮,煮的时候,控制水温80℃左右,以便让麦秸秆软化。接着将麦秸秆一一剖开,烫压成平面。最重要的是把麦秸秆的纤维处理干净,刮得一丝一毫都不剩,薄如蝉翼,直到放在书上能透出字来。
姚懿佳介绍说:“真正要做成薄如婵翼的麦秸丝,是非常难的,内心必须完全安静。不仅心静,环境更要静,因为呼吸稍大,都会把麦秸丝吹起来。天热时,空调都不敢吹,更不用说风扇,一天下来,全身被汗水湿透。”比如她创作《松鹤图》,松鹤头上的羽毛,每条麦秸丝都细如发丝,有飘逸之感。
姚懿佳的秸绣画跟麦秸画相比,麦秸画粗犷,远看尚可,近看则细节不足;若跟刺绣相比,材质差异很大,色彩更为逼真,立体如油画一般,高雅而庄重。秸绣之画,胜于细微处,远看美轮美奂,细看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姚懿佳如是说:“真正把一样作品做好,会感觉越做越难,耗时是越做越长,每一幅秸绣都会碰到新难题,一下子解决不了的,第二天想不通第三天想,不能计较时间成本和经济利益,否则,根本做不下去。秸绣就是化麦草为神奇的工艺和艺术。”
秸绣工艺,让生活更多彩
于今,姚懿佳本着坚持就是胜利的初心,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美好时光,佳作频频。截至2020年8月,她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共成功创作《凌霄花》《吉祥鸟》《母爱》《大富大贵寿考图》等70余幅秸绣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堪称精品,在国内国际大展上屡获大奖。目前,她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秸绣工作室,以及融合秸绣、刺绣和麦秸画为基础的创作基地。
姚懿佳的秸绣工作室面积约50平方米,常年展出画作。15年来,她始终坚持个人创意,深知创作一幅秸绣,一般要耗时两个多月,一年最多创作四五幅作品,每有新作,成就感爆棚。单幅作品售价,由起初的三四千元,到目前最高价格达到数万元,不仅不再为生计犯愁,还能参与更多有趣的事和有益的活动,遇见和结交更多同好,日常忙碌而又丰富多彩。
为发扬秸绣,姚懿佳开办公益秸绣班,制作和传授秸绣,并深入社区和学校,展览和普及传扬秸绣和麦秸画。姚懿佳的作品《连年有余》,在一次公益助学活动中,拍出全场最高6万元的成交价,全部用于资助贫困中小学生。
姚懿佳独创的秸绣,是她的绝活,巧借麦秸画和刺绣两种工艺之间不同的材质和光影差异,营造一种和谐宁静之美。她经常以讲座形式开展演示和讲解,向前来参观的人提供麦秸材料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体验并制作一幅属于自己的秸绣小作品。
针对创作源泉,姚懿佳说:“我每年都有两个月的时间,或去全国各地采风,或去国外看艺术展,吸收新元素。每次采风归来,都作为新的起点,激发灵感,日积月累,创作源泉不会枯竭,这才是最大的幸福感和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