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梦伦院士:弹道有痕 进取无疆

2020-03-24沈黎明

新青年 2020年11期
关键词:弹道班组火箭

沈黎明

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荣获2020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这一奖项是“国际宇航联合会”专门为表彰世界各国对推动空间科学技术进步和航天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设立的大奖。我国航天领域很多人获此喜讯,纷纷称:“余梦伦院士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余梦伦院士是我国著名弹道设计专家、我国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之一,几十年来,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的设计、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尤其从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到嫦娥奔月、“天宫”太空牵手……余梦伦带领他的团队为中国进入太空的每一步都设计出了最美的飞行轨迹。他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大奖。

學习勤奋刻苦,立志献身祖国科研事业

余梦伦1936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药剂师之家。余梦伦上学后学习很用功,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父亲是从一个农民自学成为药剂师后,学习更加刻苦,成绩一直不错,尤其数学成绩很好,从小学到高中在班级里始终名列前茅。1955年余梦伦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来到北京,余梦伦顾不上欣赏这座历史古城的优美风光和人文胜景,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的投入到学习中,每天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成了他的生活常态,尤其在图书馆里,常常是闭馆时才恋恋不舍离开的学生,节假日,同学们都出去玩了,他仍在埋头学习。3年后余梦伦开始专攻计算数学,曾受教于周培源、丁石孙两位科学大家,在校期间他还多次聆听了钱学森的学术报告。科学大家们渊博的知识,深深影响着余梦伦,敬佩之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勤奋的学习,争取将来也成为一名有造诣的科学家,献身祖国科研事业。

1960年,余梦伦大学毕业,当时国家国防建设急需人才,成绩优异的他,被分配到组建不久、钱学森任首任院长的国防部第5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前身),开始投身到我国国防和航天领域的弹道设计中。

投身弹道设计,屡担重任攻坚克难成果丰硕

参加工作后,余梦伦虚心学习,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很快能承担起领导分配的任务。1960年11月5日,我国东风一号导发射成功,这让参加工作不久的余梦伦备受鼓舞,也大大激发了他的科研热情。没多久,通过对东风一号导发射数据的分析,他提出了“三维弹道运动方程”。这一方程的提出,改进了弹道设计方法,保证了落点精度,为我国火箭弹道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位24岁的年轻人能取得这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令研究院领导和前辈们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不久,为了更好的集中人才搞弹道设计工作,单位专门成立了“弹道组”,余梦伦成为组员之一。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组织安排余梦伦参与我国卫星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由于精度要求高、计算量大,被称为火箭发射设计中的灵魂,因此如何设计出既省时又能提升火箭运载能力的优化弹道至关重要。接受任务后,余梦伦废寝忘食的查资料、做计算,经过反复研究,很快制定出“小推力弹道方案”,通过推力程序优化法,使火箭运载能力提高了25%。这项突破性技术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6年我国准备用长征3号火箭发射香港亚太通信公司向美国休斯公司购买的一颗“亚太一号A卫星”。当一切准备就绪,谁知临近发射时,美方突然在安全飞行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叫停了发射。当时我国进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不久,此次发射如不能如期实施,势必对我国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余梦伦想:设计方案是经过双方认可的,既然美方临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通过自己的实力解决这些问题,用我们的智慧征服美国人。于是他立即着手对飞行弹道安全方案进行全面分析、深入计算,很快提出了一套新的安全飞行方案。设计完成,余梦伦立即带着方案赶赴美国,在新方案讨论中,以充分的理论根据、精确的数据和大量图表,解答了美方之前提出的问题,最终得到美国专家一致认可,同意亚太一号A卫星发射任务继续执行。

长征3号运载火箭准确无误的将美国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不仅使国家免受巨大经济损失,更为祖国航天事业争了光。

1999年余梦伦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长为我国航天飞行力学和火箭弹道设计专家。

努力培养新人,弹道设计人才辈出贡献卓越

在我国航天系统中,弹道组是最小的科研攻关单位,由我国第一代火炮弹道专家方俊奎创立。方俊奎是余梦伦参加工作后的恩师,在专业知识上给了余梦伦最无私的帮助和教诲,尤其作为弹道设计方面的元老,他那种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甘愿在一线兢兢业业奉献的精神,让余梦伦敬佩不已并铭记在心。自当了弹道组当家人后,余梦伦一直以恩师为榜样,为人师表,努力培养新人,每次遇到技术难题,他都带领年轻人一起攻关,并在一次次攻关中毫无保留的传帮带。为了更好的培养走进弹道设计大门的新人,他还创造了一套培养新员工方法,并借用专业术语将其称为《三段助推法》——第一阶段为“准备起飞”阶段。刚进组新员工就像等待发射的火箭,最需要的是燃料,班组老同志会为他们准备一系列与弹道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小贴士,供他们有针对性的学习,为他们加添燃料、助推他们早日起飞;完成“准备起飞”的新员工,随即进入第二阶段“导引领航、带领绕飞”阶段。这时,新员工入组之际便指定好的“老师”开始发挥以老带新的培养作用。与此同时,班组还定期组织新员工学习老专家们的科研精神、实战经验,促进他们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前两个阶段打下顺利完成后,进入“承担重任、鼓励领飞”的第三阶段,让新员工开始由简到繁的承担各种任务,使其像火箭通过加速最终挣脱地球引力一样,逐步成长为本专业的专家、技术带头人。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套紧贴实际的培养方法,几十年来在余梦伦率领下,这个博士、硕士云集的班组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成就卓越——中国探月工程举世瞩目,在这项伟大工程中,世人发现,嫦娥1号“奔月”用了12天,而2010年10月发射的嫦娥2号只用了不到5天,“奔月”时间在短短3年内成倍缩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关键在于嫦娥2号的“奔月”路线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一改嫦娥1号由火箭将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再利用卫星上的推进器经过几次变轨,最终进入奔月轨道的方案,采用了直接由火箭将卫星送入“奔月”轨道的方案。这一方案的设计者,便是2004年硕士毕业进入弹道组才6年的年轻人周天帅,此方案被认为开启了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重要一步;年轻组员宋强,进组刚两年多,便被委以重任,牵头完成了“星箭分离远场要素分析”国际标准立项工作,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支持,成功立项……

鉴于余梦伦率领弹道组在我国卫星发射中一次次圆满完成了火箭推送卫星入轨任务,2009年全国总工会将弹道组命名为“余梦伦班组”,成为我国首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科技创新型班组,这无疑是对余梦伦几十年杰出工作的充分肯定。近年来“余梦伦班组”又先后荣获“航天金牌班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等很多荣誉称号,余梦伦则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如今,余梦伦虽然已经成为我国弹道设计的权威专家,有了条件优越的院工作室,但作为“余梦伦班组”终身名誉班组长,他还会来到“余梦伦班组”,和一群“70后”“80后”年轻人一起埋头搞弹道设计,一起攻坚克难,依然不知疲倦在弹道设计领域辛勤耕耘着,84高龄的他时常笑称自己也是“80后”,还年轻。他常说:“我最幸福的人生状态是永远工作在科研一线,而组织给我的最奢侈奖励是,用我的名字命名了一个班组,我的心永远和这个班组在一起。”“余梦伦班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个条幅,其中有8个大字:弹道有痕、进取无疆。这正是余梦伦“弹道人生”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弹道班组火箭
弹道——打胜仗的奥秘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4+1”班组运行见实效
一维弹道修正弹无线通信系统研制
透视奇妙的火箭
基于PID控制的二维弹道修正弹仿真
超酷的火箭
创建“放心满意班组” 打造精品班组品牌
消除弹道跟踪数据中伺服系统的振颤干扰
卓越绩效班组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