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

2020-03-24陆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道德

陆菁

[摘           要]  多元文化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现代高校学生的信仰、理念、人生价值观乃至行为活动等都显现出不同层面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以本质的意识形态为主导,加大建设和教育工作的力度。 与此同时,提升思政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建立“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教学观念,对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以多元化角度下高校思政教育为背景,阐述如何提高思政教育改革,并与现代社会共存的主要理念。

[关    键   词]  多元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132-02

通过高等教育教学培育出可以满足当代社会化建设的高端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近些年,随着高校思政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政教学方面。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

近些年,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得以加快。城区和乡村、不同区域和阶级的改变,致使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差异,随着科技的进步加快了信息的流通,各个地区的文化在流通中崛起,在传播过程中互相融合,并带动新文化的兴起。具有这样特性的文化是多元化时期的必要产物,与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变化息息相关,是在社会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行为方法、文化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汇合,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要准则。高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知识的接收者,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的核心力量,高校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高校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身份,他们是接受知识的学生,也是文化创新和传承的核心部分。高校学生普遍具有极高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并且对新文化的接纳能力较强。但是,高校学生的社会经历有限,而由多元文化相互冲撞带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冲突与更偏向于自主学习方式和新形势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变换,常常会导致学生思想产生紊乱,不能够按照原有的学习经验来合理、准确、高效地抉择,从而认可某些社会文化。由此可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增强学生对文化理念的理解,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文化潮流中坚持主流社会文化,把社会文化需求和个人需求相统一,并承担起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挑战及机遇

(一)思政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高校思政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内容连续扩充。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对文化的判别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通过中外文化的融合,让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扩大,致使他们的认知空间和认知社会思想道德现象的能力超越曾经的任何时期,故此,多元文化环境对学生自我精神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伊赛尔·伯林说过,人类需要把自己的潜在力量发挥出来,世界上的价值和原则没有一个是依靠单一方面而存在的,人类在社会上的经历都体现着不一样的价值,并且每种价值都有不同的要求以及社会性质。而选择也是价值的一种,它是生活中自由的一种体现,人类可以由自我意识来选择自身的目标和价值。而多元文化的产生为个体经济提供众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也同样为个人提供了选择和价值,达成人类自由生存,无所约束的精神目标,使其生命成为更有价值的存在。高校思政教育在多元化背景下,更加注重精神教育,从而展现出思政教育促进人、社会发展的主要功能。与此同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高校思政教育尽情展现开放这一特性,把自身的开放性扩大到极致,以此加强了汲取其他文化中积极的功能。

(二)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首先,在多元文化环境的冲击,大学生信仰模糊,易产生信念和精神的分歧,容易对目标缺失信心和思考的能力,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相互冲突,产生对立,从而迷失精神方向。其次,多元文化价值观冲突导致学生道德素养降低,学生在社会上经常要面临一些价值冲突,要合理考虑自身情况与外部压力,在不同的价值冲突中进行恰当选择。最后,高校思政教育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存在众多文化和思想价值观,而它们都有正确的存在。學校单一对主流文化进行传承,就违背了思政教育的根本理念。因为学校没有按照多元文化的社会需求,也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各种文化的保存和文化教育自身的变革与更新,阻挡了多元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是依旧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体系,还是用多元性文化来引导教育的发展,是当前高校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崩塌,而新的理念尚未完善,从而产生价值观多元共存的形势。使人们脱离安逸之所,导致现代人处于无所归一、无所适从的处境,致使青少年学生丢失了对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迷失了道德理念和道德价值的方向。

三、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树立开放与民主的高校思政教育观念

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承担社会文化的转变的职责,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价值冲突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自己的方向,不能以学生自由的选择为主导,使学生在多元化价值观中迷失自己,而是要加以引导和干扰。然而,这种“干扰”不再是过去的“训教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丢弃训教观,提倡指导观念,高校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在不同道德取向和道德规则的价值进行分析,跟自身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准确地、有效地选择与当今社会要求相符的道德理念。由此,教师与学校要适应多元文化思政教育发展的理念。多元文化价值可以共存,但也产生冲突,学校的教育变革也无法回避社会上原有的道德规范和取向,要学生利用开放式的文化价值正确认识了解社会道德。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树立开放民主的教育观念,把既定的道德作为一种开放体系,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社会道德体验来认知,从原有的道德取向和规范加以完善和改造。

(二)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多元文化环境要求学校加强思政教育的创新,从社会历史文化角度考察、分析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以此来超越原有的固定思想文化,并增强其容纳性。即我们不能以原有的文化传统和体制为目标,将其思想成果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人类思想在政治教育中的不同文化体系作为实例,汲取其优良部分,供应给学生。具体来说,一是要以传统民族文化为基础,接纳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思政教育承接并认可了传统文化思想,并不是单一从字面模仿,亦不是沿用其固有仪式和圣贤名言,而是对传统民族精神的深刻了解。以这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神来进行工作,才可以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快速发展。二是要接纳外来文化价值和优秀德育经验的推崇。根据外来文化的教授,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价值的文化,和各种不同文化多次接触了解,习惯于不同文化和不同文化的价值,对大学生创作、发掘新文化有着重大影响。故此,高校思政教育文化是整合、创造与再生产的过程。

(三)高校思政加强对话消除对抗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是指教师一手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交代什么,学生做什么,甚至教师的提问也仅仅是为了证实结论或改善课堂氛围。在多元文化条件下,解决此问题的办法要是消除对抗,加强二者之间的对话。“对话”在思政教育中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说到,对话在哲学理论中具有深刻寓意,且使用极其广泛。从哲学角度来看,谈话是两个人或者多个人相互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这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基础对话,是教育者与受教者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增强二者视域融合的思政教育方法。而德育活动则是教师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体验、认知与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判断社会道德问题的存在,从而为学生提供具体帮助,而不单单是理论上的授教,所以教师与课程是加强对话和消除对抗的促进者。

总而言之,在世界经济与各国经济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多元文化共存一体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要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变的重要阶段,多元文化对国内社会和经济产生极大影响,亦打击了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故此,在当代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上,要把科学发展作为根本,改良思政教育模式,推动思政教育观念的進步,才可以提升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质量,促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来发展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洁.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4):74-75.

[2]韩芳勤.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1):38-39,103.

[3]邓丽.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5):64-65.

[4]廖永贤.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研究[J].智库时代,2019(51):263-264.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道德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跟踪导练(五)(2)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