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制办学的“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3-24肖泽忱郭锐肖贵徐娟
肖泽忱 郭锐 肖贵 徐娟
[摘 要]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是监测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立足于混合制办学探索,从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四个主体出发,构建一个聚焦全能力链条、兼顾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和指标的“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以期能进一步加深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关键要素的把握,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关 键 词] 混合制办学;“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043-03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自2016年起开展引企入校、资产融合性质的混合制办学探索以来,逐渐构建起高职学生“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学生参与企业具体岗位的运行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能力对接,彻底改变过去实践单项能力培养模式,实现“单项能力培养”到“全能力链培养”的转变,打通职业“全能力链”。构建“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是监测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基于混合制办学探索中逐渐构建的“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
一、构建思路
“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打通连接一个职业(岗位)不同能力版块的链条,实现职业(岗位)全能力的有效融合。因此,评价体系要突出“全能力链”,重点监测和考查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的掌握情况以及职业(岗位)完整能力版块之间的衔接融合程度。通过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四位一体”评价体系,通过全过程、多层次评价实现全能力评价。构建评价体系,对“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检查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和完善,有助于加强对混合制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有助于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在人才培养上的紧密联系和无缝对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二、构建原则
(一)科学系统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定必须符合科学规律,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内涵清晰、联系紧密、衔接有效,科学系统地反映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育人质量、校企合作程度、企业发展、学校发展、社会效应等,从整体上把握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走向,并进行科学整合分类。
(二)核心导向原则
评价体系旨在科学准确地评价考察培养模式在学校、企业、社会、学生等方面的具体实效,其中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而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升和校企双方共同育人。已有不少学者构建了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并从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实例分析、教学模式、合作项目、保障体系、具体专业等方面更多元地开展了相应研究,但高职学生“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是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混合制办学探索中逐渐摸索和构建的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差别,需要根据差别来权重评价指标。针对“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全能力链”的主要特点,评价体系的核心导向在于考核、监控、完善和评价全能力链条。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综合育人质量为基础、重点突出“全能力链”、兼顾校企发展、展望职业前景的评价体系。
(三)有机融合原则
高职学生“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教学上的尝试,还处于试点摸索阶段,要更深刻地认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进展和优缺点,需要将该模式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因此在评价体系构建中,要考虑到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也要具有相互融合性,在评价指标的设定和选取中实现兼容。
(四)动态评价原则
高职学生“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是作为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一种补充或是完善,随着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本身,还是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程度、企业发展、学校发展、社会效应等评价内容也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也应该是一种动态过程,要加强实践论证,及时根据专业发展、环境变化等动态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要逐渐构建职业贡献率、职业幸福度等长期监测因子与评价要素。
(五)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要综合考虑具体评价指标的可评判性、可操作性,确保评价体系落地落实、评价结果真实有效。指标选取要突出重点、少而精,既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进行量化描述,也要力求简化、易于获得,指标设置应该尽可能利用以往的研究成果和传统统计数据,对评价信息的统计方法简易,兼顾可比性和可测性[1-2]。
三、体系框架
“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在总体设计上具有4个主体: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即4个一级指标,再分解为11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详见下表[1]。指标的选取和设计既考虑到“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双主体”,也考虑到校企教师、学生、企业员工3个受体,并将“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相同的一些指标纳入其中,以作監测比较。
(一)学校
在“引进资金”中选取“合作企业直接投资”“办学主体专项投资”“合作经济效益分成”“拉动行业其他投资”4个三级指标。“合作企业直接投资”主要是指混合制办学合作企业对校企共建产业园(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在共同开发课程等方面的直接投资额,主要指的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资,不包括合作的科研项目投资(该部分经费纳入合作育人项目中);“办学主体专项投资”主要是指混合制办学探索项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启动以后,学校主管单位对项目建设和模式创新给予的经费支持;“合作经济效益分成”主要是指根据混合制办学协议,学校按比例获得的经济利益;“拉动行业其他投资”主要是指项目实施后,其他企业给予混合制办学和“全能力链”人才培养对学校的投资,以及“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其他专业推广所吸引的行业企业投资。
在“品牌建设”中选取“重点项目立项数量”“培养模式试点影响”2个三级指标。“重点项目立项数量”主要是指依托混合制辦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所获得的省部级以上专业群、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基地等获取的数量;“培养模式试点影响”主要是指“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在社会和行业之间的影响力,主要通过新闻报道、行业认可度、模式推广度(所覆盖的学校、专业、企业、人数)等方式予以体现。
在“合作育人”中选取“培养学生人数”“育人资源共享”“合作专业(群)建设”“合作课程设置”“合作教材开发”“合作实习实训”“合作科研项目”“合作师资队伍”“扶持学生创新创业”“其他育人活动”10个三级指标。“培养学生人数”主要是指“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覆盖学生人数;“育人资源共享”主要考察参与合作的学校和企业之间软硬件资源共享程度;“合作专业(群)建设”“合作课程设置”“合作教材开发”主要考察合作学校进行专业(群)、课程、教材分层分类改革数量和质量;“合作实习实训”是合作企业和学校在实践教学上的合作程度,以及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室的数量;“合作科研项目”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在生产工艺、管理服务、科研攻关等方面开展的项目合作,以企业资助项目数量为主要依据;“合作师资队伍”主要是指企业安排到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职工和学校安排到企业参加一线锻炼的教师;“扶持学生创新创业”主要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具体问题,扶持学生开展相应创新创业活动数量;“其他育人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培养中的其他活动,包括开展创业培训讲座、企业文化宣讲、企业现场参观等活动。
(二)企业
在“合作效益”中选取“直接经济效益”“科研攻关数量”“合作专利数量”“新产品开发数量”“人才培养成本”5个三级指标。“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是指根据混合制办学协议,企业按比例直接获得的经济利益;“科研攻关数量”“合作专利数量”“新产品开发数量”主要是指企业依托学校力量,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或是支持师生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完成或获得的科研攻关数量、专利数量、新产品开发数量;“人才培养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依托学校人才培养资源、体系和“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将毕业生培养为合格员工的人才培养费用的降低程度,以及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所能够降低的相关费用。
在“人才提升”中选取“员工培训人数”“员工素质提升”2个三级指标。“员工培训人数”主要是指企业依托学校人才培养资源、体系,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数量;“员工素质提升”主要是指企业员工在继续教育、科研合作等方面推动的企业员工素质提升情况,主要通过理论知识、岗位技术、科研水平、职称职务、综合业绩等方面予以考查。
在“形象提升”中选取“社会赞誉度”“宣传报道数量”2个三级指标。“社会赞誉度”主要是指企业在实力、名气等方面的收益情况,主要是指行业、社会对企业相关行为的赞誉程度;“宣传报道数量”主要是指企业在与校方开展混合制办学合作、推行“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中宣传报道的数量与等级。
(三)社会
在“短期效果”中选取“行业评价”1个三级指标,主要是考察行业将校企双方混合制办学以及“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列为典型案例的数量,以及对该模式的正面评价情况。
在“远期效果”中选取“推广程度”“行业影响”2个三级指标。“推广程度”主要考察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其他院校、企业等的推广程度;“行业影响”主要是指行业技术骨干中接受“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的人员比例,以及接受“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人员的成长情况、在行业发展的影响等。
(四)学生
在“专业(职业)信心”中选取“专业(职业)认同”“五年内转岗率”“企业(职业)认知”“职业定位”三级指标,均建立在“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对专业、企业、职业、岗位的学习和了解以后的具体指标。“专业(职业)认同”主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职业)的认同情况与发展信心,对自身以及行业的发展信心指数;“五年内转岗率”主要通过学生毕业对岗就业后的转岗率来体现学生对行业、职业的认同和信心情况;“企业(职业)认知”主要是指学生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准确认知情况,能够找到自身专业、课程与岗位的结合点;“职业定位”主要是指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专长、岗位能力等,能够对自身职业发展定位做出的判断。
在“专业(职业)能力”中选取“专业成绩”“职业(岗位)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规划(调整)能力”“‘全能力链职业(岗位)能力”“就业率”“五年内创业率”“专业(职业)竞赛获奖”7个三级指标。“专业成绩”主要是指专业理论成绩以及实习实训成绩;“职业(岗位)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参与企业岗位全过程学习和实践中,在企业资助的专项创新创业活动中,以及在参与校企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过程中,能够提出或是实施的具体创新项目,包括研发、生产、管理、服务、销售、售后等全方面;“职业规划(调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尤其是引入企业的市场思维、前沿技术,对自身职业进行规划或者调整的能力;“‘全能力链职业(岗位)能力”主要是作为“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考查的最重要内容,主要考查3块内容,即职业(岗位)能力版块掌握情况、理论实践转化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版块掌握和融通情况;“就业率”“五年内创业率”主要是指学生就业创业情况,重点考查高薪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五年内创业率、创业规模等;“专业(职业)竞赛获奖”主要是指学生在与专业、职业相关的各类技能竞赛中的获奖情况。
在“专业(职业)发展”中选取“职业成就(贡献)”“职业幸福度”“五年后创业率”3个三级指标。“职业成就(贡献)”主要是指学生就业后在职称职务、技术攻关、科学研究、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职业幸福度”主要是指学生毕业后立足职业、坚守岗位、收获个人发展、认同行业选择的幸福感知;“五年后创业率”主要是指学生就业五年后的创业率,主要考察创业率、创业规模、企业效益等。
四、运行机制
(一)单项评价、定期反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所构建评价体系中的具体指标,以及学生在具体岗位职业技能的单项能力,以学年度为单位,阶段性推进,分阶段、分模块对同一客体形成评价,进行单项定期评价与反馈。部分当年无法考核单项指标,如五年后创业率等,考核为0。
(二)聚焦能力、双向考核
强化校企配合,校企双方共同对人才培养进行考核,有序衔接教学、实训、顶岗各个模块,实行学业职业双向考核机制。针对专业理论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实行以校方为主的学业考核;针对职业和岗位的认识、分析与定位能力,对职业岗位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对职业和岗位能力链条的掌握和融合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岗位就业能力、岗位创新创业能力和岗位突发情况应对能力等岗位综合能力,实行以企业为主的职业评价。
(三)多元评价、长期监测
多元评价是指可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企业评价、三方评价机构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全面性[3]。坚持评价客体的一致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由于混合制办学探索和“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与影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较为充分地体现出来,需要近期评价和远期评价相结合,开展长期监测。现评价体系兼顾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考核评价指标,近期评价主要是通过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比,远期评价还包括长远的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发展、模式溢出效应、社会效益贡献等。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混合制办学探索中逐渐建立的“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凝练和提升,尚缺乏有效评价体系和案例。本文针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构建了一个聚焦全能力链条、兼顾其他人才培養模式特点和指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目的在于进一步服务于混合制办学和“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和完善,加深对“全能力链”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关键要素的把握,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陈晓平,周军,胡如夫.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联盟合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92-95,114.
[2]牛志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4,27(3):13-16.
[3]许道云.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20(3):169-171.
[4]赵阔,王元元.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人才,2011(14):182-183.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