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胎家庭中大孩心理及行为调适的看法与家园教育对策

2020-03-24何志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30期

何志红

[摘 要] 二孩政策放开导致二胎家庭骤然增加,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社会公共资源的相关保障无法及时跟上、二胎家庭父母的养育能力不足等等, 尤其是政策开放对二胎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及行为影响应该如何调适与解决等。本文尝试从家园幼儿教育角度出发,提出初步的看法和对策。

[关键词]二胎家庭;大孩;心理调适与行为矫治

5 岁的睿睿站在沙发旁,看妈妈眼睛紧紧盯着抱在手上的妹妹,连自己几次吵着拿玩具的要求都没理会,气得小脸通红,跑到妈妈面前大声哭喊抗议:“妈妈不要我了,我要把妹妹扔掉!”这一刻,妈妈愣住了……

这是笔者亲眼看到的一个真实案例。睿睿的母亲小冰和丈夫都不是独生子女,因为工作关系,两人生育时间也比较迟。在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前,他们没有机会也从未考虑多生一个孩子。政策放开后,想着年纪已经不小,匆忙中决定多生个宝宝。

从2016 年全面放开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像小冰家这样,改变了家庭中独生子女成员格局。二孩的出生,给很多家庭中的大孩帶来了实质性的影响。

二胎家庭中大孩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变化

笔者对所在园所的530 个家庭进行初步调查发现,530 个家庭中有253 个家庭是二孩家庭,其中135 个家庭的大孩在本园就读。他们在家中增添了新的成员后普遍出现了以下变化:

一是与人交往的欲望降低。观察到大多数孩子回到幼儿园后,不太愿意与同伴交流,偶尔被问及到父母、弟弟或妹妹,会沉默不语,在反复询问及刺激下,有的甚至会恶语相向。

二是专注力下降。孩子在活动中经常出现思维散漫、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经常半途而废,无法坚持完成一件事或画完一幅画。

三是情绪波动大。孩子出现情绪焦虑的问题,原本早已适应集体生活,但家里多个宝宝后,不肯回幼儿园或者在幼儿园门口哭哭啼啼,不愿放开父母的手,回到幼儿园后,闷闷不乐。只要父母一出差,晚上就睡不好,即便是回到幼儿园也无精打采。但只要父母一回来,或者带上他(她)去玩,马上叽叽喳喳地特别兴奋。如果父母关注了弟弟妹妹疏忽了他(她),情绪马上又低落下来。有的孩子甚至在弟弟妹妹一哭的时候,马上跑到父母身边要他们抱,唯恐父母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弟弟妹妹身上。

四是出现行为退化。二孩出生后,大孩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退化。这种退化多为心理因素造成。有的孩子已经能自己穿脱衣服了,父母生了弟弟妹妹,他反而不会穿衣服了,什么都要父母包办;有的孩子早已经不尿床了,结果妈妈生了弟弟,她又开始尿床了。

五是有轻微暴力倾向。部分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里都呈现了轻微的暴力倾向。在家里,总是“不小心”碰倒或抓伤了弟弟妹妹,在园里一言不合就推人甚至对同伴拳脚相向。有的甚至在发泄不满时,踢打桌椅,滚地撒泼,对前来阻止的成人乱抓乱打。

以上行为看似事小,但长此以往,必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危害。为此,必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拟定相应措施,予以调适与矫治,使孩子能缓解焦虑,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的家庭格局,身心健康成长。

大孩心理及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格局的变化。

家庭新成员的加入,改变了“4+2+1”的中国家庭原有格局和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客观实际。孩子年龄小,其心理调适能力差,他的心理发展水平导致他难以理解父母生育二孩并将注意力放到二孩身上的做法,尤其是当家长把精力和关注过多投入到第二个孩子身上,而忽视了对大孩的关心时,大孩就会有种被抛弃的失落感和失宠感,他们感觉到父母的爱被分享了,心理得不到满足,就会排斥令父母产生变化的他人,将父母“不再爱自己”的责任推到弟妹身上,这就是所谓的同胞竞争。

(二)资源分配发生变化。

二孩的出生,必定占据了部分的生活资源如玩具、食物等,让原本独占所有资源的大孩产生心理落差及危机感、不适感。特别是父母在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简单地让大孩“谦让”小的孩子,更让大孩子感到难以接受。长期以来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受到挑战,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便会表现得霸道、任性、逆反。父母越是要求大孩谦让弟弟妹妹,他便越逆反。

(三)幼儿心理发展不健全。

孩子的心理发展仍不健全,年纪较小的孩子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因而便会展现在行为上。很多时候,负面情绪只能直接地宣泄在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同伴及爱护自己的父母身上。

大孩心理调适与行为矫治的方法及对策

作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草木皆兵但又不能简单看待大孩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巨大压力而无法疏通后,很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甚至引发悲剧。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就忽略他们的心理感受,也不要简单地把他们的威胁话当玩笑。同时,家庭与幼儿园必须保持紧密联系,为孩子提供更安全、宽紧适度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尊重孩子,激发其情感。在家庭角度,父母要将大孩当成家庭重要成员,在准备增加新成员前,应将想法与他共享;尽量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和睦家庭的童话故事,观看充满温馨的影片,描绘快乐家庭的美景;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两个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甚至将一些简单的照顾弟弟妹妹的工作交给大孩,从而进一步催化孩子间感情。切不可以用威胁、恐吓方式迫使大孩履行其“兄姊义务”,否则适得其反。在幼儿园,老师应组织孩子开展认识生命的相关活动,了解生命的由来,如“我从哪里来”“陪伴我长大的人”等,帮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和艰辛,教孩子学会知恩、感恩,懂得要爱身边的人和环境;让幼儿初步理解家中其他成员如弟弟妹妹和自己一样都是父母的宝贝,一样可以享受父母的爱。此外,可以让大孩介入二孩的成长过程,让他们将弟弟妹妹的新变化和与弟弟妹妹游戏的场景用图画方式描绘出来,逐步学会爱弟弟妹妹。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的需求。在家庭中,二孩出生后父母必须尽可能地维持大孩的生活节奏与日常活动。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并尽量给大孩足够的关爱和关注。比如母亲可以将二孩交给父亲照看一下,腾出时间单独陪伴大孩,并与大孩沟通聊天;在两个孩子发生纠纷和矛盾时,不用“你比弟弟大,要让弟弟”为理由让大孩无原则退让,产生失落感,而应该一视同仁。幼儿园当中,老师要赞赏孩子在家的点点进步,如关心弟弟妹妹、体贴父母、帮助父母照看弟弟妹妹等行为,让大孩在大家面前谈谈如何和弟弟妹妹一起玩、有什么感受等等。在大孩情绪波动时,在不影响其他孩子的情况下,允许其有宣泄空间和行为,如用扔沙包方式发泄心中不满,用谈话和哭泣表达愤怒或伤心等。

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孩子共融能力。在家庭中,可以让孩子玩角色互换游戏,哥哥做弟弟,弟弟做哥哥,让孩子体验新角色给自己带来的新鲜感,同时通过角色互换,体谅感受弟弟妹妹的情绪与想法。在幼儿园里,可开展大带小混班活动、区角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等,通过游戏、交往等活动培养孩子对年龄小的孩子的感情。比如,让孩子与小班弟弟妹妹共同完成游戏任务;组织角色游戏,让大孩代入其中充当弟弟妹妹角色,感受弟弟妹妹在游戏中的感受;开展混龄混班活动,让孩子尝试做“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带入角色,学习换位思考,培养责任感。此外,通过情景表演、视频演示、集体讨论等方式,教给孩子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基本方法。

家园共育方式让孩子情绪更稳定。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孩子的教育中,社會、家庭、学校因素缺一不可。在社会越来越关注多子女家庭孩子成长的大背景下,幼儿园必须与家庭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家长要及时发现大孩的情绪与行为变化,录制大孩在家行为表现与教师沟通商讨应对方式、与同班大孩家庭分享孩子引导心得、到社区或幼儿园聆听专家在引导培育大孩健康心理和行为矫治讲座,与专家面对面请教孩子情绪疏导及分享行为培养的技能等等,以达共同教育、促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目的。教师应与家长共同探讨大孩心理调适的方式与方法,密切关注和跟踪及记录大孩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并随时沟通、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

植物需要水,孩子需要爱。我们要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时每一刻。让孩子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种良好的状态,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饶淑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张琼. 二孩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8.

[3] 风笑天, 李芬. 生不生二孩? 城市一孩育龄人群生育抉择及影响因素[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

[4] 张霞. 家园合作共促幼儿分享教育[J].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