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急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0-03-24戚宏亮刘颖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戚宏亮 刘颖

摘 要:在应急管理新体制下,“应急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手段,完成专业建设重点任务,对应急管理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应急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中国正处在一个公共危机应对的艰难而又关键时期,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对于政府执政能力和公民自身来说都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多学科知识,社会各单位迫切需要受到系统化和正规化训练的高等教育人才。我国的应急管理教育起步较晚。应急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或学科最近也被提上日程,部分高校也开始设置相关的专业[1]。2004年,教育部批准河南理工大学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本科专业,之后,暨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四川大学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应急管理专业。由于教育部并没有将应急管理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各高校只能将相关学科挂靠在其他专业下开展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应急管理教育没有名分。也正是由于教育部目录中没有应急管理专业,面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诸多方面的种种挑战和难题,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和亟须改善之处[2]。

一、人才需求对接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发展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期,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产生了大量亟待公共管理学科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须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及应用,而植根于其土壤的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无法真正解释和解决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新时代为中国应急管理专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发展应急管理专业能够顺应新时代国家重大需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持。2018年4月16日,国家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已初步形成,这既是中国应急管理事业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中国应急管理事业急需大量应急管理专业人才,以期实现防灾、抗灾、救灾一体化管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的目标,不负党中央的嘱托和全国人民的希望。国家学科分类标准(GBT 13745-2009)中公共管理学科(63044)中高校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既需明确应急管理活动规律、突发事件机理基础理论,更要兼顾灾害风险识别、监测、应对、处置与评估等全过程的综合风险评价、防灾规划、损失评估、辅助决策与指挥调度的实践能力[3]。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依法设置新专业的机制,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需求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应急产业市场年容量约5 0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应急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一)专业培养目标

突出大数据分析能力人才培养,打造智慧应急特色,培养具备“懂管理、会数据、能应急”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体讲就是了解各种突发事件的产生机理及应急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具有分析和解决应急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关键素质,具备突发事件应对辅助决策与应急组织协调能力,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等机构从事应急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急管理专业建设要坚持“四个回归”,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智慧应急”的专业方向,按照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提高教师团队、质量工程等各项建设的水平,使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满足社会需求。

(二)人才培養规格

本科学习阶段结束后,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素养、能力结构等领域符合以下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通识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政治学、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学、行政管理学、应急管理学、公共危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

(3)掌握应急管理、通用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必备的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

(4)掌握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知识。

(5)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言及相关知识。

(6)掌握信息素养、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的相关知识。

2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2)专业素质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应急管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掌握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方案制定、沟通协调、控制决策及现场处置等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应急意识、创新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3)文化素质

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与素养,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4)身心素质

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3能力要求

(1)具有批判性思维与宏观思考能力。

(2)具有进行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处理、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及应用文写作与处理能力。

(4)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

(5)具有应用行政事务管理常用办公软件及应急管理相关工具的能力。

(6)具有进行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应急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以“智慧应急”为特点,根据应急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计“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以应急管理实验中心为平台,拓展公共事业管理、公共危机识别与评估、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三个模块课程体系。以打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导,实现从应用型学习到研究型学习,再到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方案制定、沟通协调、控制决策及现场处置等能力。培养“懂管理、会数据、能应急”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四全”路径实现。一是全员教师,全员教师是指授课中渗透智慧应急新理念,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起重要作用。二是全体学生,通过“项目制”和“应急特色实训”,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三是全面课程,全面重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四是全程实践,指实践教学具有全过程性,四年实践环节不断线,由浅入深,体现在现实与虚拟的协同、课上课下的协同、校内校外的协同。还需要以“五大系统”作为保障,即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和国际合作。如下图所示。

(二)基本培养途径

一是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理论教学,分别完成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与综合素质、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拓展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各個层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

二是通过入学教育、军训、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设计、实验教学、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就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完成对学生的课内实践教学培养任务,培养最基本的实践思维,锻炼提高基本的实践能力,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三是通过品格塑造与人文陶冶、创业演练、科研实训、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开展具有专业导向、综合素质拓展导向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劳动人事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文化、道德、身心等素质。

(三)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综合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实践教学:综合采用“课程实验”“课程模拟实践”“实习指导”“课外社会实践指导”“专业指导”等方法。在以上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要求,积极采用“课堂翻转”“实例参与”等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移动设备、“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手段,引入慕课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同时,注重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综合利用幻灯、多媒体投影、计算机和网络互动等手段,积极试点引进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探索其他有效方式,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四、专业建设中的重点任务

(一)整合优化师资队伍

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主导,发展“智慧应急”方向,人才培养实行学科资源整合,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学科,突出应急管理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人才培养,为提高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深入开展课程建设

以MOOC+SPOOC建设为契机,打造1—2支有特点、有影响、受好评的应急管理方向的课程建设团队,按照课程建设的相关标准,打破由1位教师单独授课、单独建设的局面,明确团队责任和分工,保证团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逐步积累团队成果,为取得高水平的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打下良好基础。

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应急管理教学效果突出,使学生通过案例模拟训练更切实地掌握理论和技能,一方面,任课教师努力收集应急管理案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内外教授资源和相关数据库资源建设案例库。

(三)规划教材建设

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为解决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教材和专业研究文献极度短缺的问题,一方面通过翻译国外文献、整合国内文献等方式编制讲义。另一方面,积极选用若干国内相关的教材进行“集成”使用。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操作性特征,实践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围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管理科学等相关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组织协调教师团队,开发和引进系列实验项目,包括电子政务教学软件,公务员模拟软件等。完备的实践教学硬件基础和实验项目设置,将有效支撑应急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五)形成“校政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与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合作,实现“校政协同育人”,促进开办应急管理专业获取相应的政府支持。

五、结束语

“智慧应急”时代,对应急管理本科专业来说,这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应结合产业、行业及区域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专业建设中的难题,按照国家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提高教师团队、质量工程等各项建设的水平,使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孙颖妮.从人才需求出发统筹规划 系统性进行学科建设[J].中国应急管理报,2019(7):28.

[2]卢文刚.中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公共安全,2014(2):125—129.

[3]李海君,等.基于CDIO理念的应急管理类专业三级实践项目设计[J].安全,2018(9):74.

猜你喜欢

应急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