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龙探极”助推中国迈向极地强国

2020-03-24王自磐

科学24小时 2020年2期
关键词:雪龙破冰船极地

王自磐

中国自1984年开启极地考察以来,已经走过了35年的光辉历程。我们从当初仅有单一的南极长城站,迄今已建有长城、中山、泰山、昆仑4个南极站和北极黄河站。近期,位于南极大陆罗斯海海岸的新考察站也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我国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在南北两极同时建有多个考察站的少数极地大国之一。然而,两极基地建设,只是我们实现极地科学考察计划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我们的极地科考团队远涉重洋,能否确保人员如期登陆,科研设施安全送达,生活条件有充分保障等等则更为重要。凡此足见,拥有一支动力强大、设备先进、全天候冰雪无阻的现代化极地运输船队,才是一个极地强国能否独立自主实施全方位极地科考任务之综合能力的体现。

我国先期极地船回顾

“向阳红10号”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在我国于1984/1985年进行的首次南极考察中,它担当起了共和国第一代极地考察船的重任。期间,科考船几度遭遇南大洋风暴袭击,巨浪翻腾,船只跌宕,甲板设备损毁,险情频出。自1986/1987年第3次南极考察起,我国开始使用从芬兰购入的具A级抗冰能力的运输船,经上海沪东厂改装并重新命名为“极地号”,即为我国第二代极地支援船,也是实施极地海洋调查的主力。该船一直沿用到1992/1993年中国第9次南极考察之后退役。自1994/1995年我国第11次南极考察起,便开始使用从乌克兰购入后经全面改装和装备极地探测与采样设备的船只,更名为“雪龙号”,此为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雪龙号”的入列,不仅有效改善了我国极地考察的后勤保障能力,同时也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南、北两极考察失衡的被动局面。依托“雪龙号”,不仅显著提升了我国极地考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南、北两极兼顾,还吸引了更多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积极参与,扩大了影响。此后,我国的科考成果、研究水平和国际极地管理的参与度等基本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我国极地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进步。

追梦国产极地破冰新船

随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科学家探索两极,深入新的未知领域,确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极地环境与资源研究的新目标,并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和前沿性的多学科重大专项考察计划。与此相应的是,我国极地考察船亦将随之向南、北两极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征战极区陌生海域,例如南极阿蒙森海、宇航员海和北冰洋核心区等。而且,因科考任务的需要,在初夏冰雪尚未大面积消融之时,船只也将可能会进入极区现场。故而未来的极地船,或将面对极区新海域,或将因出航季节提前而遭遇极地恶劣气候与冰雪环境,这些严重挑战今后可能成为常态,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关注。

笔者曾于2008年8-10月南极晚冬初春时节,随德国“极星号”考察船实施过威德尔海西部南极半岛拉森冰架C段冰区的现场作业,亲身体验过考察船因严重冰情而被困,“极星号”使出浑身解数,整整一晚仅移动了几百米的距离。翌日,依据卫星海冰分布图的指引,最终走出困境。而以往“雪龙号”单枪匹马深入冰区,因势单力薄陷于重冰围困的消息,媒体也时有报道。由此可见,有效战胜高密度海冰困境与冰山围堵的关键,还在于极地船只的破冰能力。“雪龙号”曾是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破冰船,而且它原本就是由集装箱运输船经改装而成的科考船,以“雪龙号”的破冰能力,只有在夏季两极海冰大面积融化时,才能较为顺利地到达考察预期位置。“雪龙号”已服役20多年,如今已是老骥伏枥,即使在盛夏,也难以深入北冰洋中心冰区作业。更因船型和破冰能力所限,“雪龙号”已经难以满足我国极地科考的实际需求。因此,拥有更强大、高效破冰能力的新型极地破冰船,实为众人所期待。

盼新“雪龍”梦想成真

2010年1月,正值南极之夏,“雪龙号”行至南极大陆威尔克斯地沿海。时值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和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为首的我国政府代表团一行,正在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访问。期间,接到我国南极中山站来电:欢迎部、局领导率团前往中山站为建站21周年庆典揭牌。然而,“雪龙号”却因海上严重冰情所困,寸步难行。徐、孙两位领导为之深有感触,对新型破冰船的建造十分关切,认为该项目绝不能再拖延了!

随后的几年,新船建造项目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相关工作有条不紊地积极开展。建造方案几经国内相关部门的反复研讨、论证,最终审核批准,新船建造合同文本终于摆在我国现今船舶制造业的头牌——上海江南船舶制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的案桌上。

2018年9月10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新型极地科考破冰船终于下水。新船正式命名为“雪龙2号”,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吃水7.85米,吃水排水量约1.399万吨,航速12~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载员90人,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0.2米覆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雪龙2号”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将满足无限航区的要求,能够在地球南、北极区大洋安全航行。同时,该船融合了国际最新科学考察船的技术与功能需求以及绿色环保理念。在破冰机动性能方面,“雪龙2号”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并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使船舶机动能力大幅提升。它不仅能实现船只在冰区原地360°自由转向,并可突破极区数米厚的当年冰脊的阻挡。“雪龙2号”还装备了国际水准的先进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实现了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成为了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调查研究提供现场采信与初步分析的重要基础平台。“雪龙2号”基本具备“摸边探底、潜力评估”的调查能力,能满足科研人员进行极地物理海洋学、大气、海冰、气候、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态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综合观测和取样的基本需求。

“双龙探极”助推中国走向极地强国

“雪龙2号”新船的入列,是2019年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最鲜明成果,也是吸引全世界关注的主要亮点,更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双龙探极”的中国力量。

“雪龙2号”在南极破冰开道,大显身手。据《中国海洋报》传回前方消息:2019年11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船队相距拉斯曼丘陵尚有200千米,已进入普里兹湾外围密集浮冰区,厚度超1米的巨大冰块成为船队前往中山站的第一个“拦路虎”。“雪龙号”面对前方几乎望不到边际的高密度浮冰阻挡,行进十分吃力。它的航速已降至3节,并不时调整航向,试图寻找薄弱处破冰前行。这是“雪龙号”多年来极地冰区行进中常见的一幕。但今非昔比,“雪龙号”不再孤军奋战。君不见,在相距“雪龙号”1海里处,另一个红色身影始终相伴,那正是新入伍的破冰生力军“雪龙2号”,此时此刻正在发力,意在尽快赶上“雪龙号”为其破冰开道。面对篮球场大小的密集浮冰块,“雪龙2号”毫不避让,冲击碾压,所向披靡;当遇到多层叠加的大面积冰墙阻挡,“雪龙2号”则使出船艏、船艉双向破冰绝技,灵活调正方向,毫不减速,继续前进。“雪龙2号”在完成冰中转向、移位和调头等作业时,显得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谈笑间,“雪龙2号”已经赶在前面,而“雪龙号”跟随其后,航道畅通无阻。这就是前方“双龙探极”首度合作的真实写照。

为了替“雪龙号”拓宽航道,“雪龙2号”多次发挥双向破冰和原地360°自由旋转破冰的功能优势。而在积极为伙伴打通航道的同时,“雪龙2号”完成了自身实验性破冰任务,一举两得,实在是干得漂亮。以往“雪龍号”拼老命得走7~8天甚至10多天的这段航程,如今3~4天就已到达预定位置。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2日,船队已经抵达中山站陆缘外围的固定冰区(冰层稳定坚实,直至陆岸),“雪龙号”上各部门启动吊车,打开舱门,摆开架势,发挥其装卸功能优势,积极准备展开冰上物资卸运。上午,“雪鹰12”直升机从“雪龙号”直接起吊,飞向中山站,正式拉开了卸货序幕。而与此同时,“雪龙2号”正朝神州湾方向默默开始了新的破冰之行。11月23日,4台雪地车拉着8架雪橇,排成一列,从“雪龙号”出发,浩浩荡荡,朝向10千米外的中山站进发……

我国第36次南极科考期间,“雪龙号”与“雪龙2号”紧密配合,安全高效地完成冰区航程,从而使船队得以从容展开经陆缘冰向中山站卸运物资器材的任务,并有望圆满成功。

此次“雪龙2号”初试牛刀,经受了实践检验,成绩斐然,预示着“双龙探极”在后续我国极地考察中,必将发挥其现代化先进装备的强大功能,确保我国极地科学家们取得更为辉煌的科学研究成果,并有力助推我国极地事业蒸蒸日上,走在世界前列。

猜你喜欢

雪龙破冰船极地
可怕的极地雪融
“雪龙2”号出征南极
“雪龙2”出征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纪行(三)
雪龙2号首航南极
在极地盖房子
俄罗斯最新建造的首艘军用破冰船“伊利亚?穆罗梅茨”号将于2017年秋季交付海军
极地之星
破冰船性能及设计经验述评
俄罗斯要造超级核动力破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