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众创空间运行模式研究
——基于国家备案的上海众创空间

2020-03-24王海花熊丽君谢萍萍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众创范畴阶段

王海花,熊丽君,谢萍萍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自2014年我国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浪潮正不断兴起,我国成为了全球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1]。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正逐渐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支撑。从2015年国家明确要为创新创业搭建新平台,支持发展众创空间,至今我国的众创空间不断涌现,数量激增,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但存在发展质量良莠不齐、同质性太高等问题,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因此,

科技部[2]在2017年将运行模式新颖、运营状况良好、成绩突出的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下统称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众创空间的大力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开放式、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重要平台,提高了创业孵化的成功率,构建了多元化的创业生态环境[3-4]。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创业环境的营造,可以使创业活动达到生态平衡,为创业企业在各个创业阶段提供全过程的扶持和帮助,从而提升创业的成功率[5]。然而,由于每家众创空间的创业服务内容、运营模式和关注领域等可能存在不同,会形成不同类型众创空间[6],各种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所构建的创业生态系统对于创业的不同阶段在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但是,目前鲜有研究从创业生态系统视角探索不同类型众创空间的运行模式,也少有研究探索不同类型众创空间在创业的不同阶段营造的创业环境带来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上海82家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为研究样本,基于“创业主体创业过程创业环境”的思路,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识别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6类众创空间的运行模式。

1 文献回顾

1.1 众创空间的分类

作为一个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环境、创业服务和资源共享的空间,每一个众创空间都会有别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扶持服务。目前,已有很多学者根据众创空间的发展、要素、功能和运营等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实践发展,付群英等[7]将众创空间分为实体空间式、平台众包式和网络社区式,贾天明等[8]分别根据功能与特征、参与主体和创业阶段划分了众创空间的类型;根据创新创业要素,科技部[9]将新型孵化器即众创空间分为专业服务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投资促进型和创客孵化型;根据功能特征,乔辉等[10]指出众创空间分为活动聚合型、产业链服务型、培训辅导型、媒体驱动型、融资驱动型、地产思维性和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根据组建运营和创业服务功能,郝君超等[6]将众创空间分为专业服务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投资促进型、联合办公型和综合生态型。可见,现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众创空间的分类,基于各分类的共性,本文采用根据众创空间的组建运营和创业服务功能,将其分为6类众创空间的分类方法。

1.2 众创空间的创业生态系统构成

Valdez[11]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想要成为创业者的人(创业主体)和创业环境构成。陈夙等[12]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认为,众创空间是一个由资源生态圈、创客生态圈、众创精神以及基础平台和创业政策构成的创业生态系统。而有关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构成,有学者提出是由创客生态圈、服务支持生态圈、上下游企业、孵化器、消费者群和创业环境构成[13]。创业企业与其外部环境密切相关[14],创业主体与众创空间环境之间只有建立密切平衡作用才能保证创业企业顺利发展,因此,创业环境是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创业环境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创业环境包括创业培训环境、信息化环境、人才支持环境、金融支持环境等,由创业服务环境、融资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构成[15-16];也有学者认为创业环境还包括技术供给环境、人才供给环境、资金供给环境、市场环境等[14]。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及相关文献也对创业环境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包括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与转移、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社会氛围等。可见,创业环境的界定在揭示创业环境对创业和创业行为的影响中起重要作用[17]。创业环境决定了创业企业的生存条件,不同的创业环境会造就不同的创业主体[18],但在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很少从创业过程的角度探讨创业的每个阶段需要怎样的创业环境促使成功创业[15]。

1.3 创业过程视角下的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

对于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如何进行有效地联结运行,汪群[13]认为是通过资源获取、优胜劣汰和价值交换三大机制;同时,有效发挥资源平台优势可以维持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19]。然而,有学者认为众创空间为创业团队提供的服务会在不同的创业阶段集聚,从而推动创业生态链的良性循环,这些阶段包括创意阶段、种子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20];对于创业过程中的阶段组成,也有学者提出包括创业构想阶段、商业化阶段和成长成熟阶段[21]。创业生态系统资源要素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主导性作用存在差异[22],对创业活动起的作用也会存在差异[23]。创业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创业者与内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24],但目前有关针对创业过程中创业阶段的不同,探讨创业生态系统中创业环境和创业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22]。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创业主体和创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研究,该方法最早是由Glaser等[25]提出的一种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建立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样本众创空间的二手资料进行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过程,即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逐级提炼出二手资料的各个概念、范畴和主范畴,构建围绕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众创空间运行模式的理论模型。

2.2 资料收集

根据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东、山东等地众创空间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浓厚活跃的创新创业环境[26]。上海一直以来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创业服务载体,争创国家创新创业排头兵[26],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因此,本文采用国家备案的上海众创空间作为研究样本。首先在科技部官网(http://www.most.gov.cn/)、上海市科委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搜索,确定国家备案的82家上海众创空间名单;进而从各门户官网、上海市科委网站、各众创空间的官网及其微信公众号、报纸等渠道搜集这82家众创空间有关的基本介绍、新闻报道、活动宣传等资料。数据收集时间为期两个月,从2018年5月至6月,并由本文的项目研究团队(以下简称研究团队)同步搜集核实,确保资料的真实有效性。

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对样本众创空间的二手资料进行处理。首先,通过阅读理解有关众创空间的资料,借鉴众创空间分类的相关依据,经研究团队分组讨论,并请教相关领域专家,确定将82家众创空间分成6类(见表1)。然后,对搜集的文本资料进行三级译码。为了避免1人译码可能存在的主观性和知识局限,研究团队组建了3人译码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在3人采用背对背的方式进行独立译码后,再通过研究团队讨论确定译码结果。

表1 上海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类型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资料的初步分析,将原始资料中的片段或句子进行抽象化,进行概念化标签,进而把相关度高的概念聚拢,实现范畴化。本文秉承开放式的态度,分别对样本6类众创空间的二手资料贴标签,从而获得原始语句及其对应的初始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范畴。经研究团队对标签严谨地整合归纳分析后,分别产生专业服务型146个正式概念、58个范畴,培训辅导型141个正式概念、68个范畴,投资促进型138个正式概念、57个范畴,媒体延伸型69个正式概念、55个范畴,联合办公型176个正式概念、66个范畴,综合生态型128个正式概念、63个范畴。开放式编码示例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开放式编码示例

表2(续)

表2(续)

3.2 主轴编码

经过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逐句开放式编码后,样本6类众创空间共得367个副范畴。在此基础上,对每类众创空间的副范畴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相关、因果、同义关系等再进行进一步地凝练和归纳分析,并利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将开放性译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共有36个主范畴。

(1)专业服务型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专业服务型众创空间运行模式包含专业技术(技术转化等10个副范畴)、产业链支持(产业化等8个副范畴)、协同创新(创新平台等10个副范畴)、社交网络(创客交流等9个副范畴)、项目推广(品牌影响等8个副范畴)和创业指导(财税服务等10个副范畴),总共6个主范畴,典范模型如表3所示。

表3 样本专业服务型众创空间主范畴典范模型

(2)培训辅导型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培训辅导型众创空间运行模式包含研发支持(整合研发团队等10个副范畴)、多方位平台(资源对接平台等11个副范畴)、知识转化(文化创业产品等8个副范畴)、融资扶持(金融街资金等11个副范畴)、特色孵化(“赢”养指导站等12个副范畴)、教育式创业(学生创业实践等13个副范畴),总共6个主范畴,典范模型如表4所示。

表4 样本培训辅导型众创空间主范畴典范模型

表4(续)

(3)媒体延伸型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媒体延伸型众创空间运行模式包含创投服务(创投新媒体等8个副范畴)、创业指导(导师团队等9个副范畴)、品牌推广(广告服务等9个副范畴)、互联网服务(开放透明等10个副范畴)、资源共享(共享媒体资源等7个副范畴)、媒体化平台(媒体优化等11个副范畴),总共6个主范畴,典范模型如表5所示。

表5 样本媒体延伸型众创空间主范畴典范模型

(4)投资促进型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投资促进型众创空间运行模式包含融资支持(创投基金等9个副范畴)、资金信息网络(社会资金募集等10个副范畴)、资金导向(创新产业金融链

等8个副范畴)、资源调配(资源网络等7个副范畴)、全栈式指导(创业活动等9个副范畴)、平台化支持(技术平台等9个副范畴),总共6个主范畴,典范模型如表6所示。

表6 样本投资促进型众创空间主范畴典范模型

表6(续)

(5)联合办公型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联合办公型众创空间运行模式包含办公灵活(移动办公等13个副范畴)、融资支持(产业基金等9个副范畴)、合作机制(政府合作等14个副范畴)、产城融合(依托地产集团等8个副范畴)、资源联动(联动全球资源等10个副范畴)、培训指导(导师交流等9个副范畴),总共6个主范畴,典范模型如表7所示。

表7 样本联合办公型众创空间主范畴典范模型

(6)综合生态型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综合生态型众创空间运行模式包含人才支持(人才激励等10个副范畴)、市场运营(品牌运营等11个副范畴)、创业指导(导师资源等10个副范畴)、基础服务(基础设施等10个副范畴)、融资服务(投融资对接等8个副范畴)和生态化融合(创业孵化链条等11个副范畴),总共6个主范畴,典范模型如表8所示。

表8 样本综合生态型众创空间主范畴典范模型

3.3 选择性编码

本文在选择性编码中,进一步梳理各范畴间的关联,发掘能统领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形成以此为中心的故事线,并通过梳理故事线发展实质理论构架。在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的基础上,沿着“创业主体创业过程创业环境”的思路,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故事线: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号召提出,掀起了大众创业的热潮,引发了不同领域、层次的人才纷纷入驻众创空间创业,成为创业主体的一部分;创业主体在创业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创业阶段,每个阶段需要创业生态系统所营造的不同的创业环境予以对应支持,从而帮助创业主体成功创业。比如,在创业构想阶段,以创业培训环境、社会创业氛围为主,创业环境中基础的创业培训、指导服务对创业的起步起着重要的作用[20],同时创业生态系统所营造的创业氛围对创业主体萌发创业构想,促使创业倾向也有重要的影响[27];在商业化阶段,以融资环境和技术、资源供给为主,该阶段中新创企业正经历创业过程重要时期[21],投融资支持、产业研发支持是重要的资源保证;在成长成熟阶段,以平台交流环境、市场环境为主,该阶段中创业团队或企业需要有利于创业企业成长发展的创业环境,比如提供平台合作的支持和行业的合作交流等。因此,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样本6类众创空间选择性编码结果表明,众创空间构筑了全过程孵化融合的创业生态系统[28],在每一类型的众创空间里,多样化的创业环境在不同的阶段集聚,从而推动该类型众创空间创业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具体如图1至图6所示。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每一类型的众创空间中,创业主体在每个创业过程获得对应不同的创业环境的支持,其动态平衡构成了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6类众创空间的运行模式。

图1 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专业服务型样本众创空间运行模式

图2 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培训辅导型样本众创空间运行模式

图3 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媒体延伸型样本众创空间运行模式

图4 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投资促进型样本众创空间运行模式

图5 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联合办公型样本众创空间运行模式

图6 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综合生态型样本众创空间运行模式

3.4 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众创空间创业环境

本文基于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6类众创空间运行模式的编码结果发现,在创业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对应不同的创业阶段所营造的创业环境有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点和特色(如表9)。共性在于每一类众创空间在创业构想阶段都为创业主体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培训环境;在创业的起步阶段给予充分的创业指导;在商业化阶段主要以营造技术供给环境和金融支持环境为主,为创业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研发支持、资金资源保障;在成长成熟阶段以营造平台合作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主,搭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保障创业企业的成长性发展。然而,特色和不同点在于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每一类众创空间都有为创业主体营造独具特色的创业环,比如,以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培训辅导型众创空间运行模式为例,与其他类型的众创空间不同点是,其在创业构想阶段还营造了文化环境,在成长成熟阶段营造了研发转移环境,充分体现了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培训辅导型众创空间融合高校、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了充分的文化资源、帮助促进知识成果转化。

表9 样本众创空间创业环境的共性与不同

4 结论

随着众创空间的不断发展,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运行模式更加多元化。虽然在现有众创空间研究中有学者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提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服务微生态系统包括创业主体、创新创业资源和创新创业环境[28],朱仁宏[29]学者强调以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为导向,着重创业主体、创业过程和创业环境的创业研究概念模型,本研究基于“创业主体创业过程创业环境”的思路,进一步从创业生态系统视角探讨众创空间运行模式。本文从创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探讨6类众创空间运行模式中创业主体、创业过程和创业环境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揭示了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为创业主体营造的创业环境和动态匹配有所不同。本文有以下3点启示:

(1)众创空间的建设运营。众创空间的运营方应该根据创业企业所处的创业过程阶段营造相应的创业环境,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创业服务效率。对于入驻的创业企业的创业构想阶段,应营造良好的创业培训环境和社会创业的氛围,加强众创空间对创业主体的创新驱动、增加其获取社交资源,帮助企业萌发创意构想,加强创业的培训指导;对于入驻的创业企业的商业化阶段,应注重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和资源的匹配、共享等,加强技术的供给支持和产业链的保障;对于入驻的创业企业的成长成熟阶段,应关注市场环境和提供平台合作环境,持续为企业产品进行市场化服务,打造行业交流共享的平台,保障企业的成长性发展。

(2)创业企业选择入驻众创空间的类型。在创业企业或团队选择入驻众创空间类型方面,创业主体应识别创业过程中的自身需求,匹配相应类型的众创空间,更好地实现创业成功。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每一种类型的众创空间为创业主体营造的创业环境有所不同,比如,当一个创业企业或团队有优质的项目和想法却缺乏研发能力时,更适合入驻培训辅导型众创空间,因为培训辅导型众创空间能够提供更优势的科研教育资源,有良好的研发环境助力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

(3)政府对众创空间的创新发展规划。政府应该根据地方特色,合理地规划发展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以帮助社会、人才、高校等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比如,在高校聚集地区,应鼓励发展以文化环境和支持研发转移环境为特色的培训辅导型众创空间,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而在地产发达的区域,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鼓励发展以产城融合为主,注重发展办公场地的联合办公型众创空间。

猜你喜欢

众创范畴阶段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众创时代到来,杭州准备好了吗?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