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担舞的当代传承与转型
2020-03-24王月
王 月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通过非遗,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人们的生活文化,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魅力;我们可以窥探到历史的发展轨迹,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我们可以探索到社会交往的方式渠道,感受到人类亘古不变的社会性本质。稳定是文化传承的特征,但变迁也确实在发生着,当代非遗的传承必须转型,从原生文化环境中剥离出来,进行文化再生产[1]。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市嘉定区茶担舞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探讨新时期非遗传承与转型问题。
一、茶担舞的由来
茶担舞是上海嘉定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是从茶担职业发展出来的衍生品。茶担又称“茶担司”或者“茶炉子”,是明末清初民间喜庆场面上经营茶水、递送点心、装点喜堂等服务事项的民间职业,协助主家举办酒席招待宾客。茶担舞的起源,与当时的经济发展、人民文化需求和行业竞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据《中华舞蹈志》(上海卷)记载,茶担舞主要分布在嘉定的朱家桥、娄塘、徐行、曹王、望新、外岗及宝山等区域。在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徐茶酒乘闹劫新人,郑瑞珠鸣冤完旧案》中,就出现了“茶酒”一词,徐茶酒是嘉定县人[2]。“茶酒”一词,后称“茶担”“茶担司”。从《二刻拍案惊奇》中可见,茶担主要是在嘉定地区发展起来的,现今主要集中在嘉定工业区及嘉定区北部。据相关文献记载,茶担舞还在昆山、苏州全境流行过。从地理角度来看,上海嘉定工业区地处上海市西北部,雄踞长江三角洲15 个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园区北与江苏太仓接壤,南与上海嘉定新城相连,西邻江苏昆山,东界上海宝山区,是辐射长三角的聚集点。
旧时嘉定属江南水乡地区,陆上交通不便,主要以水路为主。娶亲时,常用彩船迎接新娘子,彩船抵达男方家水桥边后,船上便搭起跳板,由茶担司在跳板上送礼接应,随之在船陆间的跳板上进行表演,所表演的即为茶担舞。因此,茶担舞亦被称为“跳板 茶”。
1.茶担:经济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平衡
我国自古以小农经济为主,人民生活质朴,家中用度有限,举办酒席宴请宾客的喜庆场面用物须得外借,而茶担司就是专门从事经营外借这些物件的人。此外,我国自古就有贵人伦、重情谊的传统美德,喜庆节日的庆祝活动既表达了欢快喜悦的心情,又是社会交往的需要。茶担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节日庆贺构成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民间一些富裕人家婚嫁时宴请宾客的场面日趋扩大,且相互攀比。毕竟婚嫁是人生大事,是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是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具有不可重复性。由此,茶担这一职业发展迅速。
2.茶担舞:社交心理和行业竞争的衍生
茶担经济的发展,攀比庆喜思想的认同,随之带来的就是茶担从业者生意上的繁忙与竞争。主家在置办酒席时,会请茶担司前来,并向其租用喜庆场面上的一些用物,如茶炉、茶具、烛台、碗筷等。为了招揽生意,提高竞争力,茶担从业者除了在茶担用具上不断推陈出新,讲究美观气派以外,在服务手段上更是竞相创新。茶担舞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诞生的:在服务宾客的同时,加入舞蹈表演元素,增强节日的仪式感和喜庆气氛。
茶担从业者在跳茶担舞时,东家会考虑到茶担司的辛苦,给跳舞的人额外分发报酬,以示同喜、与天同庆的美好愿望。东家给小费,茶担司们被激励,跳得更久更欢快,渲染了一种喜庆时刻欢快热闹的氛围。
3.由盛转衰:时代更迭和文化环境的重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市嘉定地区的茶担行业发展繁荣,但能够熟练掌握茶担舞技巧的从业者却为数不多。因此,是否会跳茶担舞,成了茶担从业者经济收入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能跳茶担舞的茶担从业者可以出入大户人家,活动范围广,且收到的报酬较高;不会跳茶担舞的普通茶担从业者活动范围狭窄,服务对象多是普通百姓人家,报酬低廉。这也就使得茶担舞成为茶担从业者的职业追求,在行业竞争中不断求新求异。
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工具的发展,民间的婚嫁风俗也发生了变化,用船迎亲的形式逐渐减少,茶担舞逐渐向室内转移。现今,传统的茶担舞表演已不多见。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风俗习惯是相异的,但即便时代变迁,我们仍能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找到曾经的历史痕迹。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定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从上一代人的回忆中窥探到生活的变迁。上海市嘉定区档案局副局长顾建清指出,经过改编的《喜客茶担舞》歌词(见附录)中的“赞”应写作“”。《现代汉语词典》中,“赞”表示帮助、认同,是动词;《喜客茶担舞》中的“”则表示美好,是形容词。《说文解字》如此解释:,白好也。从女,赞声,则旰切。“”是一个极具嘉定特色的地方词汇,“来兮”一词,让嘉定人一听就倍感亲切,更凸显出嘉定茶担舞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较于古时的宫廷舞蹈而言,茶担舞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舞蹈,是基于人民群众需求,由人民群众创造发展而来的。作为一种民间婚嫁节日喜庆场合的象征,茶担舞既是当地生活方式的折射,也是当地风俗习惯的投影。
通过研究茶担舞的历史,可以窥探到当时的民间生活情景和文化精神:茶担舞在功能性的基础上逐渐强调艺术性,充分体现出了人们认真生活、追求幸福、渴望快乐的心理,这也是其拥有强大生命力、传承延续的根本原因。
二、茶担舞的传承发展
茶担舞的盛行时期是1940—1953 年,当时嘉定的毗邻地区,如宝山、太仓等地区的富裕人家,凡是庆祝婚嫁喜事时,都会邀请倪守成、任永芳等人去表演茶担舞。1955 年,由任永芳表演的“跳板茶”参加了江苏省民间艺术汇演并获得演出奖。2007 年,茶担舞被列入上海市嘉定区的第一批区级非遗名录。
1.茶担舞准备
茶担舞后期大都在室内表演,观众围坐四周,一般以单人表演为主:表演者通常以双手托茶盘状作为上场亮相,通过身体舞动,将围观群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后,再正式开始茶担舞表演。
表演的服饰多以对襟中式上衣、中式便裤(冬季为蓝色,夏季为白色)、黑布鞋为主。茶担舞对表演者手脚的动作幅度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表演者穿衣讲究实用,以便于行动为宜,这也符合茶担舞作为劳动人民舞蹈的特点。
茶担舞的表演道具以茶具为主,分别有木制、圆形或六角形、朱红色漆、盘底光滑平坦的茶盘;瓷制且具有特色的茶碗;黄铜或瓷器制的茶托。茶担舞表演时,茶担司先将茶碗放在茶托上,将热茶斟于茶碗中,随后双手各托一个茶盘,每个茶盘上放置三碗热茶。
上述服饰和道具反映出茶担舞由劳动人民创造并且服务于劳动人民的根本特征,茶担舞的“”就在于它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
2.跳法特点
传统的茶担舞表演时没有音乐伴奏,场面气氛全靠茶担司的杂技性舞蹈技巧来调动,茶担司会根据空间大小和宾客所处的位置进行判断,不断变换动作。
具体的基础舞蹈动作有踏步蹲、麻雀跳、别步里绕盘、金鸡独立、交叉步托盘、敬茶、反手敬茶、正盘掌托盘、双盘掌托盘、谢盘、双谢盘等;技巧动作则有单盘转和双盘转;动作组合有梅花拳。每个舞蹈动作的表演节奏都是四拍。
茶担舞多以腰为轴,依靠腕力在手上做反转、旋转等精妙动作。在表演期间,茶盘须始终保持平稳状态,以保证热茶不会从茶碗中洒落出来。这些技巧性的表演对茶担司的腰力、腕力和平衡力要求极高,茶担舞的表演水平就体现在各种动作的完成度上。因此,茶担舞表演者多是学艺良久、技巧高超的匠人。
茶担舞的各种表演动作都是一代代茶担司不断求新求异创造出来的,由最初的单手托盘表演,慢慢发展到双手托盘表演,后来嘉定朱家桥的倪守成又将传统民间武术梅花拳的动作融入茶担舞中,使得茶担舞的形式风格有了刚柔并济的变化。在这种追求新意的创作态势下,茶担舞的内容更加丰富,风格更加多变,自身的观赏性与传承性得到了增强。
3.传承谱系
作为嘉定区第一批非遗项目,茶担舞诞生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第一代传人为孙仲谋(已故)。孙仲谋的工作是给结婚人家烧炉子、抬轿子,主要在东家的宴席上表演茶担舞,娱悦宾客。
第二代传人为孙彦章、倪守成(已故)。他们将茶担舞的表演动作从单手托盘发展为双手托盘,同时加入传统武术元素,形成了梅花拳组合动作,使茶担舞的内容和形式日臻完美。孙彦章15 岁时就继承父亲孙仲谋的茶担舞表演,1985 年后不再从事。
第三代传人孙梅兴,是第二代传人孙彦章之子,小学三年级时便跟随爷爷孙仲谋在各种庙会上表演茶担舞。
第四代传人彭智,从孙梅兴手中接力茶担舞的传承。
从孙仲谋、孙彦章和倪守成到孙梅兴,再到彭智,茶担舞已经经历了四代人的赓续传承接力。世易时移,当地风俗习惯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婚娶事宜不必再用船轿,也无须再租借酒席用物,传统的茶担舞在渐渐走向衰落,成为需要保护的非遗项目。但是非遗是以人为载体的,传承人对非遗传承责任的积极承担与否才是非遗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值得庆贺的是,当下茶担舞的第四代传人彭智积极履行传承重任,他对茶担舞进行了创造和再创造,使茶担舞在当代文化中再次焕发活力。
三、茶担舞的转型
茶担在时代变迁中走向衰落,年轻一代对于茶担的历史知之甚少。不过,对茶担有所印象、和茶担从业者有过接触、做过茶担生意的那一代人还在。尤其是做过茶担生意的人,家中很有可能会有一些相关用具的留存,如带有特色标记的茶碗(本身就具备饮食器皿的实用性,流传可能性更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茶担虽然衰落了,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
茶担的发展是由窄变宽的,其经营范围从一开始的婚嫁喜事扩展到了生活中各种值得庆贺的喜事,这极大地增强了它的生命力,茶担舞就是茶担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彭智的接力传承下,如今的茶担舞已经在艺术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当代性创新,催生了名为《喜客茶担》的新式舞蹈。
1.表演人数
作为民间舞蹈,传统茶担舞在婚嫁喜庆节日时由茶担司表演,多为单人表演,观众是在场的宾客。如今的茶担舞,将根据舞台规模,表演人数可在5—16 人的范围内灵活安排(原则上是16 人的男子团体舞蹈),每个表演成员都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茶担舞表演的受众更偏向于乡镇群众,表演地点主要在社区和街道。这样的舞台条件虽然比较受限,但灵活的人数安排可以使茶担舞更具活力。
2.形式内容
茶担舞的舞蹈形式经历过数次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道具和配乐的变化,更加强调茶担舞的独特性,与其他民间舞蹈相比,其地方特色显著突出。
现在的道具在还原传统茶担舞表演道具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定的艺术夸张与创造。在茶炉、茶壶、茶碗、茶盘上都添加了牡丹花的元素,茶炉上还印刻了“福禄寿喜”等中国传统吉祥字样。表演服装也不例外,长袍小褂、瓜皮帽都以玫红为主色调,同样也加入了牡丹花元素。这种道具服装的创新,意在体现热闹喜庆的气氛,还原茶担舞的表演环境,强调茶担舞的传统艺术审美。
表1 喜客茶担舞2019 年活动日程
传统茶担舞没有配乐歌词,改编后的茶担舞采用了当地的江南丝竹音乐和嘉定方言的歌词。乐器主要以二胡、笛子、三弦、马林巴、木琴为主,展现了轻快明朗的江南韵味,强调了舞蹈表演的独特性,有助于加深观众对茶担舞的印象和了解。
舞蹈编排上还增加了情景设置,具体细分为五段:喊茶、走茶、舞茶、炫茶和斗茶、敬茶。开头模仿旧时的宴客场景,让观众有情景体验感,可以更好地理解茶担舞所体现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认真生活、追求幸福、渴望快乐。下述为具体的分段时长和音乐要 求:
①引子:喊茶(35 秒)
“哦哟来哉,客人来了,茶担挑起来,喜堂摆开来,茶水端上来咯。”(茶担司挑着茶担喊 茶)
② 第一段:走茶(1 分20 秒)
一群茶担司出场,手托单盘单碗,一路走来,各种位置变化,表现热闹场面。(快板、主题、流 畅)
③第二段:舞茶(2 分07 秒)
领舞茶担司开始表演绝活,手托双盘8 碗在空中舞动,保持茶杯平稳水不溅出。接着6个茶担司手托双盘8 碗舞茶展现小高潮。(慢板、不规则节奏、抒情、优 美)
④ 第三段:炫茶和斗茶(2 分)
所有茶担司起舞炫茶,加入双人斗茶情节,增加情趣;一群茶担司抬着超大茶盘出场,所有茶担司表演炫茶技巧,表现大高潮。(快板、主题再现并加强至高潮、热 闹)
⑤ 尾声:敬茶(1 分07 秒)
茶担司手托茶盘进行庄重的敬茶仪式,点明主题,体现中国传统礼仪和茶文化。(中速、隆重、大气、仪式 感)
3.功能范围
传统茶担舞主要在民间婚嫁过程中进行,随着各种习俗变革,传统的婚嫁形式发生了变化,茶担舞的功能范围也有所改变:当下改编后的茶担舞适用于生活中各种喜庆场景,艺术性得到了增强,用以表达节日中人们喜悦欢快的心情。此外,作为一种拥有文化底蕴的民间舞蹈,茶担舞有其独特的审美功能及历史价值。
《喜客茶担舞》在保留传统茶担舞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了当代性发展,是一次成功的新时期非遗传承的转型实践。近年来,茶担舞获得以下殊荣:“我的舞台我的梦”2014 年嘉定区创作节目展演优秀创作、表演奖;2015 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优秀新作奖;2016全国第十七届“群星奖”上海地区选拔活动优秀作品奖;入围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决赛,参演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获得2019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
四、茶担舞转型思考
《喜客茶担舞》是茶担舞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它添加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元素,象征着人们生活欲望的表达与追求,这也是人们进行文化创造的源泉[3]。而新增的方言演唱,有着质朴的韵味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今的茶担舞不再单纯是节日庆典上的传统表演节目,其艺术审美功能和历史价值成为主流。综合来看,茶担舞的转型是民俗舞蹈在以一个“主动回望为主,掺有一定疏离形态”的现代化舞台创作态势下发展的缩影。
关于茶担舞的传承工作,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陶继明表示:如果要保持它的生命力,必须要观往知来,让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重新焕发活力,目前经过创新融合的《喜客茶担舞》是一种很好的非遗保护实践;在保留本真性、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核前提下,进行更适合当代发展的改变与创新,主动融入当代社会。
民俗舞蹈进入21 世纪后,在非遗、传承、原生态等文化环境中,对传统的主动回望成为民俗舞蹈在新世纪的创作态势。“对外来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借鉴,又使得在创作观念和技法运用方面显示出民俗文化的一定疏离”[4]。茶担舞在对传统的回望与文化再生产的转型模式下,有着朴实的价值观与幸福观,是民族、民众文化变迁的缩影。
在现代化冲击与文化危机的时代趋势下,转型是非遗活态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在保证自身传统本质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发展。知识是集体的,非遗也是。优秀文化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任何时代的艺术都隐含着普遍的、永恒的美,但它需要通过短暂、偶然、变化频繁的现代性风尚来体现,因此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仪态、目光和举止[5]。时代是会取舍的,以创新促发展,是我们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实践性思考。当今此类非遗社会实践波澜壮阔、深入人心,这既是历史积淀的传承要求,更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的积极展望。
附:《喜客茶担舞》歌词
哦约来哉,客人来啦,茶担挑起来,喜堂摆开来,茶水抬上来咯 。
青青的茶叶香来兮,浓浓的茶汤甜来兮,烫乎乎来热腾腾,嘉定茶担来兮 。
青青的茶叶香来兮,浓浓的茶汤甜来兮,烫乎乎来热腾腾,呷上一口暖来兮 。
亲朋好友大家来,嘉定人家好来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