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俗”千年传承中华美德
2020-03-24
曾几何时,澳门还是一个渔港,明朝时称“阿妈港”。故老相传,早在千年前,妈祖信俗已经扎根澳门社区。
澳门的先民多以渔业为主,故敬奉妈祖为神。妈祖信俗起源于宋朝。相传,妈祖原名林默娘,为福建蒲田人氏,平日里喜欢扶危济困,乐于助人,因救助海难而受到人们的敬仰。人们立庙奉祀,奉妈祖为渔民之守护神。后经民间神化及历代皇帝褒封赐号,妈祖信俗影响力逐渐覆盖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国家。
坐落在澳门路环岛叠石塘山上的澳门天后宫,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澳门迄今规模最大的庙宇。整个建筑按照闽南古建筑风格设计建造,并参照福建、台湾等地妈祖庙的传统规制布局,宫前有长达60余米的阶梯,厚实华丽的牌坊式山门、汉白玉围起的祭坛和由回廊连为一体的大殿、梳妆楼、钟楼和鼓楼等。主殿坐西朝东,气势恢弘,楼台宇顶雕龙飞檐,金色琉璃熠熠生辉。宫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高达3米的妈祖塑像凤冠霞帔,慈眉善目,仪态端庄。
妈祖文化不但蕴涵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日益休戚相关的新世纪,弘扬妈祖的博爱和平、救危济困、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无疑是人类消弥争斗、扬善除恶、共谋发展和福祉的最好教诲。
传说,妈祖出生时已有特殊征兆:红光满室,香气四溢,出生至满月均没有啼哭过,故取名默娘。妈祖自童年起即有预测天气的异能,常于海难发生时前往救人,至29岁时于乡间湄洲峰上羽化升天。其后每多显灵,于海滨救人无数,于是沿海乡民纷纷立庙祀奉,历代君主都赐以头衔,尊为天妃。直至康熙2 2年(1683年),福建水师施琅攻打台湾郑克塽,因战船搁浅,清朝军人乃向天妃祷告因而脱险。康熙帝知道后将天妃改加为天后,此后“天后”成为中国及东南亚华人社会里渔民和所有航海者普遍的守护神,有些渔民更会把孩子和天后“上契”。现今祖籍福建的林姓人士,多普遍认同妈祖是他们的祖先。
澳门是世界上惟一以妈祖命名的城市,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可想而知。澳门之所以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包容、融合的最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妈祖文化的教化力量不可小视。
澳门的妈祖信俗有着自己独特的“妈祖传说”,在本地居民的心目中,妈祖是他们最重要的“家长”,被尊称“阿妈”。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天后诞),水上渔民和陆上居民自发组织祭祀,酬神募捐,在妈阁庙前张灯结彩、祭祀请神,竞投胜物,搭棚上演神功戏,故称水陆演戏会。
如今,妈祖信俗已经从一种信仰、一种民俗,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向往和平、开拓进取的一份载体。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标志着以“立德、行善、大爱”为核心的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