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于“助”,化解争抢玩具小纠纷

2020-03-23贾国明毛国芬郭振东

教育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龙龙水滴宝石

贾国明 毛国芬 郭振东

小男孩龙龙带了一块水滴形的玩具宝石到幼儿园,小女孩婷婷见到非常喜欢,就从龙龙手里抢了过来。婷婷抢宝石的时候还弄疼了龙龙的手,两名幼儿发生了争执。老师将他们带到一个安静的房间,把引发争执的宝石玩具拿在手里,语气温和地询问:“我看到你们两个在抢东西,我想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龙龙:“婷婷抢我的宝石。”

老师:“龙龙说婷婷抢他的宝石,婷婷,是这样吗?”

婷婷:“我喜欢他的宝石,是水滴宝石,我也想要。”

老师:“嗯,我听到了,婷婷喜欢龙龙的宝石。那我们想一想,除了抢还有什么办法可能让龙龙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宝石吗?”

婷婷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做,表情有些迟疑。老师:“宝石是龙龙的,要龙龙同意我们才可以玩。你可以告诉龙龙你很喜欢他的宝石,再问问他可不可以允许你玩一下,这样也许更容易让龙龙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玩具。”

婷婷在老师的启发下尝试和龙龙沟通:“龙龙,我很喜欢你的水滴宝石,可以让我玩吗?”

龙龙:“不行,刚才你把我的手都弄疼了。”龙龙很气愤地拒绝了。

老师:“龙龙的手被弄疼了,老师看到龙龙很生气。”

龙龙:“嗯。”

老师:“婷婷,你听到了吗?”

婷婷:“嗯。”

老师:“婷婷,宝石是龙龙的,刚才你抢龙龙的宝石,还弄疼了龙龙的手,所以龙龙有些生气,你愿意为刚才的行为向龙龙道歉吗?”

婷婷:“龙龙,对不起。我不该抢你的宝石。”

龙龙:“嗯,我原谅你了。”小朋友真是爽快啊!

幼儿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问题不断呈现的过程,因为幼儿总会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实例中的老师有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就是对幼儿保持接纳和涵容。老师将幼儿的行为看作不能满足需求时的正常反应,并且对幼儿的需求保持着积极的回应。

婷婷:“我可以玩你的宝石吗?我很喜欢水滴宝石,我想把它带回家,晚上让它陪着我。”

龙龙:“不行,不行,你不能把我的宝石带回家。”

老师:“婷婷,宝石是龙龙的,看来龙龙不想让你把宝石带走。也许如果只在幼儿园里玩一玩,龙龙更可能同意,比如在午睡的时候让宝石陪陪你,你觉得呢?”

龙龙:“不行,不行,我现在不想让婷婷玩了,我不想让婷婷把宝石带回家。”看来龙龙有点警觉了。

老师:“龙龙,你现在还生婷婷的气吗?”

龙龙:“不生气了。我原谅她了!”

老师:“原谅婷婷了,但是现在不愿意让婷婷玩你的宝石,对吗?”

龙龙:“我不想让婷婷把宝石带走。”

老师:“老师听明白了。宝石是你的,你可以拒绝婷婷。龙龙,现在你可以带着你的宝石回去了。”老师将宝石玩具交给龙龙,龙龙拿着自己的宝石回教室去了。这时婷婷在老师身边伤心地哭了起来。

不知道大家看到老师让龙龙带着宝石回班,而婷婷哭了起来这一幕会作何感想?老师是否应该劝说龙龙把宝石分享给婷婷呢?

其实,龙龙作为宝石的主人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和决定说得很清楚了。龙龙有权处置自己的物品,有权决定是分享还是自己玩,更何况龙龙其实已经明白,婷婷并不想只玩一会儿而是想拥有这块宝石,所以很担心。拒绝是龙龙合情合理的选择。如果老师强行劝说龙龙把宝石给婷婷,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意志压制了龙龙的想法。也许龙龙会在老师的劝说下同意将宝石给婷婷,但这相当于让龙龙承担了满足婷婷的责任。这不仅对龙龙不公平,也会让婷婷产生自己必须得到照顾的错误认知。实例中,老师很好地把握了自己行为的边界,也很好地把握了幼儿责权利的边界。老师对龙龙权利的确认,可以增强龙龙对自己主人身份的确定感。

老师:“龙龙拒绝了你,老师看到你很伤心。”

婷婷:“我特别喜欢那种蓝色的。”

老师:“嗯,那块宝石确实很漂亮,老师也很喜欢。我们想一想,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有一块自己的吗?”

婷婷哭得更厉害了。“如果我和妈妈要,妈妈会说,你要了太多东西了,我们不能再花钱了,姥姥也会这么说。爸爸会说,我不是怕花钱,可是那些玩具上有油漆,对身体不好。有一次我拿了塑料的玩具,没有油漆,爸爸也说,塑料的也有毒。可是,我很喜欢水滴宝石,水滴宝石没有油漆,也没有毒。”

婷婷把小脸儿转向老师,泪眼汪汪地看着老师,一字一顿地说:“我真的很喜欢水滴宝石!”

老师:“婷婷很喜欢水滴宝石,老师听到了。那老师想知道,刚才你说爸爸妈妈都不会给你买,这是你想的,还是你向爸爸妈妈要过,他们没有给你呢?”

婷婷:“是我想的。”或许这才是婷婷动手去抢的原因,因为在幼儿的心里,自己的要求是不会得到父母允许的。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看到,恰恰是婷婷认为父母不会给自己买水滴宝石,才促使她做出了抢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需求常常是不被回应的,就会缺乏表达需求的资格感。需求在这个人的心里就会同时以两种状态存在:一是更加急切地渴望被满足,二是对被满足感到无望而无法正常表达。并存的两种状态会让一个人在需求被唤起时产生巨大的心理冲突,无法发展有效的表达能力和自我满足能力。压抑感和无助感会变成常有的心理体验,这样的孩子成年后难以有幸福的人生。老师反复多次告诉幼儿“我知道,你非常喜欢水滴宝石”,这实际上是对幼儿的需求给予了确认和理解。这样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表达需求和愿望的资格感,让幼儿迈过“自己不配表达需求和愿望”这道坎。

老师:“婷婷觉得爸爸妈妈不会给自己买,所以很伤心。”老师看着婷婷的眼睛,认真回应。“婷婷,我们能做些什么让自己舒服一些吗?也许可以和我讲讲你想要的宝石。”

婷婷:“我可以把它画出来。”

老師:“嗯,我这里有纸和笔。”

婷婷很熟练地画出了一个水滴形,然后在图形里画花纹,“这是一颗水滴宝石,它还有很多细纹,很漂亮。”婷婷一边画一边喃喃自语,老师在一旁欣赏着。

当龙龙走后,事情的主题就变成了婷婷如何面对被拒绝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问题。这些是要由婷婷掌握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与龙龙无关。老师对婷婷愿望的倾听和确认,让婷婷的情绪得到了疏解,并且让婷婷尝试用更积极的办法处理自己的失落和挫败。画宝石的过程让婷婷在想象层面获得了满足感,更让婷婷的情绪得到了转化。龙龙的离开,实际上在告诉婷婷,你是可以被拒绝的,而你有能力让自己感觉好起来。

只有幼儿获得清晰的边界感,才会树立对自己和生活主动负责的意识,才会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婷婷的水滴宝石画完了,情绪好了很多。

婷婷:“我想把它剪下来。”

老师:“好的,我这儿有剪刀。”

婷婷接过剪刀,郑重地剪着她画的水滴宝石。婷婷拿起剪下的水滴宝石对着老师笑了起来,“我想去班里给水滴宝石上色。”婷婷急着要回班里。

老师:“你心情好了吗?”

婷婷:“嗯。”尽管泪痕还在脸上,笑容却已经从泪痕后面跳了出来。

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找到恰当的实现途径。日常生活中,幼儿因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发生冲突或心理发生问题的时刻,往往就是他们不能达成或者不能恰当达成自己需要的时刻。无论是父母、家人还是老师,此时不要替代幼儿解决冲突、压抑幼儿的情绪,而是共情他们的感受,协助他们认识和表达自己的需求,教给他们用恰当的方式寻求满足,当需求不能满足时引导幼儿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些能力恰恰是幼儿今后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本能力,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婷婷试图用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很显然,这个方式是不恰当的,也不能真正带给她满足。许多成年人会在这类事情里给幼儿更多的批评,搞不好还会给幼儿贴上很多标签。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实例里的老师并没有这么做。自始至终,老师都有非常清晰的自我身份的定位,既没有用成年人的权威压制幼儿,也没有给予幼儿标签化的道德评判,而是一直在协助者的位置上。协助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替代幼儿解决问题,涵容幼儿的不良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指责。幼儿由此有被理解的感觉,并获得真正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二幼儿园)

责任编辑:谷珵

猜你喜欢

龙龙水滴宝石
利用水滴来发电
“种”棵宝石树
水滴轮的日常拆解与保养办法
酷世界
龙龙的理想
小蚯蚓找朋友
宝石迷踪
宝石树
我不当喷火龙
上树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