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寅《续琵琶》为何表彰曹操

2020-03-23蒋昕玥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曹寅曹植曹操

摘  要:曹寅创作戏曲作品《续琵琶》表彰曹操嘉言善行,其动机不是道学家刘廷璣《在园杂志》所说“劝惩”善恶,而是为延续家族命脉、文脉。特别是在曹寅文学活动中,众人吹捧他有如曹植般诗才,更加强化他家族认同感,为族中孙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奠定坚实文学基础。

关键词:曹寅;《续琵琶》;曹植;曹操;

作者简介:蒋昕玥(2003-),女,汉族,重庆渝中人,就读于重庆市第一中学,喜好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2

曹寅是曹雪芹祖父,有极高文学修养。他曾自诩“吾曲第一,词次之,诗又次之”[1],有《北红拂记》、《虎口余生》、《续琵琶》等几部戏曲作品。从现存几部戏曲看来都还不错。其中版权尚无争议的《续琵琶》,最有特色。此剧讲述东汉蔡邕父女著述《汉史》故事。文豪蔡邕辛勤著述,因言获罪而死,他女儿蔡琰又被匈奴掳为“阏氏”,全靠曹操慷慨相助,蔡琰才回故土写完《汉史》。细读此剧,蔡琰悲惨经历及坚韧意志,让人肃然起敬。但这都不是重点。蔡琰得以返回故土,续修《汉史》,全得力于被世人诟病已久的曹操。此剧中,曹操谦恭谨慎、慷慨好义。可以说,此剧实际是表彰曹操功德。请读戏文如下:

(曹引众上与表等见介)(众)我等承曹使君檄示,各起本部兵马在此,愿奉曹使君为盟主,倡举大义。(曹)列位使君,曹操才疏学浅,人微言轻,焉敢僭称盟主。今有袁本初使君……第六出《歃血》)

(曹)下官始与诸公共伸大义,为国除奸,歃血同盟,誓不背负。今董贼烧京而去,天子播迁,我等不能倂力追讨,坐失事机,乃听细人之言,自生嫌隙,将国家大事置之不讲。窃为诸君羞之。(第十出《夺宝》)[2]

剧中曹操还在“台宴”上高唱《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名曲,慨叹生命易逝,壮心不已。他重情重义,照顾蔡邕、蔡琰父女,有“礼贤下士、吐哺握发之风”。一句话,戏中就是曹操是好人。

在明清社会,话本、戏曲、小说等一直传唱“三国”故事,其中曹操早被评为一代奸雄。他忘恩负义、狡黠多疑、残忍自私等,大众皆熟知。此剧“装潢魏武之休美”,一反“三国”戏曲小说常规。如此孤心苦诣,却是为何?

实际上,曾与曹寅有过短暂交往且曾亲眼目睹此剧演出的刘廷璣早已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在《在园杂志》中述曰:

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不知古今来之大奸大惡,岂无一二嘉言善行,足以动人兴感者!由其罪恶重大,故小善不堪挂齿。然士君子衡量其生平,大恶故不胜诛,小善亦不忍灭,而于中有轻重区别之权焉。夫此一节,亦孟德笃念故友,怜才尚义豪举,银台表而出之,实寓劝惩微旨。虽恶如阿瞒,而一善尤足改头换面,人胡不勉而为善哉。[3]

他这种说法准确么?细观此段议论,刘廷璣极力抨击“说者”关于“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的观点。“银台”即曹寅,他认为曹操是“大奸大恶”之人,如果是同姓缘故就为他遮饰的话,这种行为实在不是“士君子”所为。刘珽璣为曹寅此剧“唐突”话语开脱,却不想成了曲意附会、故为遮饰,难以服众。曹寅《续琵琶》写曹操的嘉言善行应别有深意。

实际上曹寅装潢魏武之休美,还可能真与“同姓”有关。在曹寅唱酬场合上,曹植时常被提及。古代世族大家,特别是在明清以来,注重追溯家族源流。他们不管是否确有血缘传承,往往以某位著名历史人物为其先祖,以示门第显赫。在唱酬应和中,与古代名人“联宗”不过是趋承酬应的文人俗套,本来不必过分在意;但细读文献,可知曹寅与曹植在体貌性情、人生态度等确实有不少共通之处,同气连枝,这些地方如果被友人反复提及,又是至情至理,此又非“联宗”俗套所可比拟。

特别是曹寅与明遗民杜岕围绕生活状态的探讨,真的让曹寅与曹植之间,在精神层面上古今相接。事情源于曹寅请杜岕为其诗集《舟中吟》作序,杜岕写道:“与荔轩别五年,同学者以南北为修涂,以出处为户限,每搔首曰:‘荔轩何为哉?既而读陈思《仙人篇》,咏‘阊阖羡‘潜光,乃知陈思之心即荔轩之心,未尝不爽然自失焉。”[4]曹寅郁勃于心的不痛快,令杜岕疑惑不已,当他读到曹植《仙人篇》后,恍然大悟:“陈思之心即荔轩之心”。杜芥深知曹寅心性,又不失时机地把他与曹植联系在一起。为明示“陈思之心”,兹引曹植《仙人篇》如下:

仙人揽六著,对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知?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飞腾踰景云,高风吹我躯。回驾观紫薇,与帝合灵符。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闲,人生如寄居。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徘徊九天上,与尔长相须。[5]

据《曹植集校注》,此诗当是作于黄初年间的一首“游仙诗”。郭茂倩《乐府诗集》称曹植游仙诸篇“皆伤人世之不永,俗情险艰,当求神仙,游翔六合之外”[6]。此篇概不例外。“四海一何局”、“九洲安所知”句,可知曹植无所适从、茫然无措;“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等句,追求远离尘世喧嚣纷扰,在太虚逍遥漫游;“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句中“潜光”一词谓“隐居”,《晋书·隐逸传·郭瑀》曰:“先生潜光九皋,怀真独远。”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因有此赠》诗曰:“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 则可见曹植实亦有隐居之心,实不愿为功名利禄而奔走于雪雨风尘之中。

曹植失意,屡受冷落,“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赠白马王彪》道:“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类似情绪,都流露于黄初、太和年间诗词中,如《怨歌行》、《美女篇》、《南国有佳人》等。他41岁就“汲汲无欢”而终。曹寅虽然“位望通显、家世华胄”,且受天子优宠,仕途顺利,但忧谗畏讥之感亦时时萦绕其心中,《恒河》自序:“因悲世路之险,嗟行役之苦,遂赋此篇。”《东皋草堂记》感叹:

仕宦,古今之畏途也,驰千里而不一踬者,命也。一职之系,兢兢惟恐或坠,进不得前,退不得后,孰若偃仰箕踞于籧篨袯襫之上为安逸也。纡青拖紫,新满眼,遥念亲故,动隔千里,孰若墦间之祭,挦鸡渍酒,倾倒于荒烟丛筱之中,谑浪笑傲,言无忌讳之为放适也?[7]

恰如曹植面对人生困境采取的外儒内道、儒道兼修的生活态度,曹寅亦对“放适”的生活充满期待。“陈思之心即荔轩之心”,杜岕可谓知人。试看曹寅诗集中此类诗句:“莫叹无荣名,要当出篱樊”(《黄河看月示子猷》);“醉醒非酢酬,沧浪待鼓枻”(《秋饮》);“频来何所事,濯足卧云根”(《渔村》);“执戟起家同避世,荷锄归隐即真儒”(《郑谷口将归索赠》);“卧护江湖晚,余生托举罛”(《途次示姪骥》);“我心乐烟水,口已忘甘肥”(《渔湾》);“惟托山水音,一写中心烦”(《登燕子矶》);“愿我甘澹泊,终老竟忘疲”(《饮酒四首》)。如此类者,《楝亭集》中不可枚举,可推测曹寅渴求自由的心迹,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久盘绕心中的强烈愿望。

众所周知,曹寅一生最终也没能归隐。其《秋夜对月忆岕公》一诗,应是为杜岕所作《舟中吟》序而发,大概能见其当时想法,诗中曰“其中念幽人,林壑潜青苍;鬚眉存古道,飘笠隐行藏;至言犹在耳,别来见新霜;因风寄遐抱,安得凌空翔?”[8]“至言”即杜岕劝其归隐的至言,“凌空翔”即像曹植一样在太虚中自由翱翔。曹寅喜欢文学,向往自由,最终未能成全此意,这是封建社会专制统治下士大夫“亦朝亦野”的普遍心态。对后代族人也有深刻影响。

因为曹植文学成就,在曹寅与曹植之间,不管是名义上联宗,还是心灵上契合,至少能让曹寅觉得给家族增添光彩。曹寅必须面对曹操风评的棘手难题。首先,曹寅在思想上具备表彰曹操的倾向,这主要是因为他并没有汉族士大夫那种固执而僵硬的历史观。这由其家族背景决定。曹寅祖上已经投奔后金政权,他也不是在儒家正统观念浓烈的汉文化氛围中学习、读书,虽然他祖上曾经是汉族人,但早已加入满籍。满清政权历来非常重视对汉文化学习,少年曹寅在宫廷内接受汉文化教育,且是以统治者身份来学习汉文化,必然带有对汉文化更多反思。所以,曹寅不一定会认可明清时期对曹操带有偏见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曹寅不得不面对他们家族的声誉的问题,他与曹植联宗不是两人之间简单关联,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攀附。明清时期曹操声名狼藉,他能不对曹操的功绩作出重新的评断?

家族的基本链接是父子关系,几千年来中国家庭关系是以“父子轴”的模式存在,中国人的所有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基本上都是由这个“轴”派生出来的。[9]在曹家这个“簪缨望族”里,在曹玺过世后,曹寅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振兴家族的重任。他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找画工为其父手植的楝树绘得《楝亭图》,并遍征题咏,以示追慕之情、仁孝之心。此举为曹寅博得好名声,诸公也借机称颂曹寅一番,这就是曹寅在“父子轴”关系框架内的行为方式。同样是在“父子轴”行为模式下,由于曹寅自知友人皆以曹植喻己,而对于曹植之父——曹操,他又岂能不颂扬一番?进一步言之,曹寅为曹操歌功颂德,就涉及到家族荣誉感和光宗耀祖情结。许烺光先生的研究表明:

一般的中国人,把与宗族有关的荣誉、名声和财富只是当作自己的骄傲。在中国人看来,宗族的繁盛和延续既是祖先功德的表现,也是宗族成员对祖先的感谢,同时也是宗族中从地位最高到地位最低者、所有生者和死者之间团结的象征。[10]

从维护宗族荣誉、团结宗族关系来说,曹寅为曹操遮饰自然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曹寅年少时,诸公会“看继美,司空芳誉;”[11]就是说少年曹寅就被寄予承续父亲“芳誉”的希望。曹寅年老时,他自己也得嘱咐后辈“承家望犹子,努力作奇男。”[12]作为延续家族命脉的一份子,能不为家族的命脉竭思尽虑?曹寅为曹操“遮饰”也是“家族命脉的总和”[13]之一,同时也延续家族文脉。刘珽璣《在园杂志》称其“劝惩微旨”,实是求之过深,反之,他反对“为同姓遮饰”说法,却更接近事实。看曹寅一生,一面确如曹植般渴望“凌空翔”,另一面又不得不为家族荣誉“故为遮饰”,渴慕自由心性与家族使命感在内心中交织,最终编织了“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也为曹雪芹《红楼梦》创作奠定坚实文学基础。

注释:

[1]曹寅.楝亭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590页.

[2]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五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刘廷璣.在园杂志.[Z].北京:中華书局,2005.第263页.

[4]曹寅.楝亭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5页.

[5]曹植.曹植集校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4.第263页.

[6]郭茂倩.乐府诗集.[Z].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第1564页.

[7]曹寅.楝亭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653页.

[8]曹寅.楝亭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404页.

[9]翟学伟.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M].台湾:桂圆图书公司出版,1985.第441页.

[10]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第95页.

[11]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第311页.

[12]曹寅.楝亭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564页.

[13]翟学伟.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M].台湾:桂圆图书公司出版,1985.第276页.

猜你喜欢

曹寅曹植曹操
写给曹植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曹寅爱读书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