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港的山水、老街老屋和方言

2020-03-23赵怀德

金山 2020年2期
关键词:锅贴东乡大港

赵怀德

编者按:

编辑部有一美女,东乡人,听她与家乡人通话,云山雾罩的。说与她,她笑,说自己老公旁听也是一头雾水。不过,东乡人自己倒是明明白白的。东乡人喜欢用方言拉家常;东乡人也喜欢操着普通话向远道而来的客人介绍家乡的山山水水;东乡人最自豪的是1954年,一个农民的一把锄头,让隐于地下数千年的“宜侯矢簋”横空出世,镇江的文明史由此向前推进了500年。

大港,镇江东乡的一个古镇,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是我的家乡,我在那儿生活了二十年,其后外出求学工作。半个世纪后再回大港,记忆里那一座座山、一道道河、一条条老街、一座座老屋便又浮现眼前。

大港人称长江为扬子江,记忆中扬子江水浩浩荡荡,白浪潘滚,惊涛拍岸,江边除了姚镇班码头,就是茂密的芦柴滩,芦柴滩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春天挖野菜、打粽叶,夏天捉鱼虾、掏螃蟹,秋天挖芦根,冬天采下芦花扎成把子,用来代替鸡毛掸子。

那时姚镇班是大港到镇江唯一的交通工具。1956年大港才通汽车,而且一天只有两班,人们上镇江大多乘姚镇班。

轮船在江中心呜呜叫了,乘客便从长长的跳板登上划子船,划子船搏风击浪,靠上轮船后乘客再从划子船登上轮船。到对岸的洲上(高桥),也是乘划子船。遇上大风,划子船会停开,任你有再着急的事情也过不了江。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有机帆船,80年代才造了汽渡码头,2014年才通了公共汽车。

大港镇中心还有一条直通长江的大河,河上有四座桥:青石桥、太平桥、洗钵桥、人顶桥。潮涨潮落,河水永远那么清澈干净,不仅灌溉田地,还是饮水之源。河的两岸有许多码头,一级级的石阶供人们从河里取水及在河边洗菜、淘米、洗衣服。把河水挑回家,放一点儿明矾沉淀一会儿,就能烧饭、烧开水。

还有大大小小的池塘。我家老屋,前有清洗杂物、挑水浇灌菜地的尿布塘,后有淘米、洗菜的洗菜塘。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水汩汩,清如明镜。小时候我们常在溪边捉小鱼小虾,夏天大暴雨,山水哗哗地流下来,我和小伙伴们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把渔网张在小溪里捉鱼虾。

大港周围的山,连绵不断但大都不高,最高的是圌山和五峰山,最出名的山是烟墩山。

烟墩山因1954年出上了国宝级文物宜侯矢簋而闻名,它是吴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坐标,证明了镇江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乔木山在古镇南面,满山草木茂密,山脚下有大港赵氏始祖赵子褫的墓。小时候,常去山上割草,晒干了做柴火烧饭。山势陡峭,挑两大捆草下山很难走,为省力气,就把大捆的草从山上滚下来。我跟大人去割草,常到赵子褫的墓玩耍,那里松柏参天,草木葱茏,有两根挺拔的石柱与一座牌坊,牌坊前不远有一汪水塘。站在牌坊前,可以看到车碾过陡峭的山涧。

锣鼓山在古鎮东面,与东岳庙遥遥相对。出了东岳庙山门,向南走,过了人顶桥,不多远就可登上锣鼓山。外婆家在江南第一村华山村,每次去她家都在锣鼓山下经过,只是从未登过。

锣鼓山再向东就是横山。横山松树多,我常和同学去打松果。松果可以当柴火烧。我们每人带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个用粗铁丝弯成的钩,竹竿一敲,一个个松果便落在地上,掉不下来的,再用钩子死命地钩一下。松树上常有松鼠窜来窜去,偶尔也有野鸡飞、野兔跑,我们便丢下竹竿一个劲儿追赶。

圌山和五峰山耸立在长江边上。圌山顶峰有座圌山塔,原名报恩塔。小时候,黄明节我都跟随大人爬圌山。那时候古楞俨禅寺已被日寇烧毁,仅仅剩下断垣残壁。圌山塔也惨遭破坏,底座有一大窟窿,塔身砖块剥落,只“报恩塔”三字清晰可见。

五峰山麓的绍隆禅寺也是著名的景点。寺内有一块近五平方米大的地方,每年都在微微隆起。这块“活地”千年来都在长高,近年来长高的速度在加快,2011年就长高了8厘米。但关于“活地”长高的原因,争论多年,至今还没有定论。

大港方言既不是江淮官话,也不是吴语,恰好是两种语系的过渡带。因此大港方言既有江淮官语的大气,也有吴语的呢喃。

譬如,东乡方言有南京话的“乖乖隆滴咚”(吃惊的样子)、“不作兴”(不应该)、“厚笃笃的”(厚厚实实)、“黑漆麻乌”(非常黑),泰兴话的“筲箕”(竹篾编的淘米箩)、“嬉戏”,也有苏州话的“夯拨郎当”、“一塌刮子”(总共的意思)、“搞七捻三”(意思是搞七搞八,胡搅蛮缠)、“轧(ga)朋友”(交朋友或谈恋爱的意思)等等。

大港方言语音的特点是:没有翘舌音,多去声;韵母a常常读成ou,韵母u常常读成u;声母z、c、s有时读成j、q、x。例如:“大”读dou,“马”读mo,“猪”读ju,“家住大山”说guo ju dou shan,“回家”说guo tie,与“锅贴”的读音相近。有一次,一家东乡人外出旅游,在餐馆就餐。正吃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小孩哭闹起来,说wo yao guo tie(我要回家)。服务员微笑着对小孩说:“别哭,阿姨给你锅贴。”不一会,服务员端来一盘锅贴,全家人莫名其妙。经过沟通,服务员才知道小孩儿是要回家,不是要锅贴。可是小孩儿见了锅贴,一声也不哭了,大家都哈哈大笑。还有一次,一位姓朱的局长来到东乡,他客气地说:“大家别叫我局长,就叫我老朱。”接待的人一肚子纳闷:什呢猪长?老猪?连忙说:“不能叫老ju,要叫ju局长。”随行的人一脸无奈:“我们局长姓朱,怎么姓居啦?”

东乡方言词汇很丰富,也不乏幽默。夸小孩儿常说“好得不得了”“呱呱二(读e)老叫”;骂小孩儿常说“狗子嚼(读jia)”“少年亡”“童(读dong)子痨”“翻扬子江(读gang)”;睡觉说“困觉(读gao)”“挺尸”“挺尸仰亡(含贬义)”。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今交(今天)、明交(明天)、后交(后天)、大(读dou)后交(大后天),昨(zuo)娾(e)(昨天)、前娾(读e)(前天),日里(白天)、晚(读man)茶(读zuo)时候(下午三点多钟)、二(读e)顿早饭时候(上午九点多钟)。表示称谓的词语有的十分搞笑:小女孩,叫小丫(读wo)头(读dei);妻子,叫么么(读mo mo);老年妇女,叫老么头(读dei)子。表示疑问的词语,也很特别,例如:什呢(什么)、怎呢办(怎么办)、做什呢(做什么)。

也有些词语,外地人听了莫名其妙。例如:嚼(jia)本身(胡说八道)、拈(nian)起来(捡起来)、冈嗓(吵架)、玩把戏(杂技)、猴(耍赖)。说地道的东乡话,就连镇江人也难全听懂。两个闺蜜打电话,丈夫在身旁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你今交什呢时候(hei)到家(guo)的?”“擦黑才上车子(chuozi)。”“这么迟(zi)啊。”“到家(guo)黑漆麻乌的了。”“夜(读ya)饭吃(读qi)过啦?”“才端碗(读duo wuo)。”“ge跳舞啦?”“还(读a)跳呢,都困死了。”“羊肉(读yan yao)不要忘记(读wang jin)放冰箱(读xian)里头(读dei)”“晓得了。”

用东乡话说年俗,也别有趣味。除夕,说“三十夜(ya)冈呢”,初一,说“初一日子”,“拜年”说“bie年”。元宵节上灯,旧时小孩儿提着兔子灯,到商店讨蜡烛,唱道:“兔子灯,爬(读bo)柜台(dai),不把(给)蜡烛,不发财。”

猜你喜欢

锅贴东乡大港
东乡五月
《大港连云》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快乐东乡娃
锅贴
“10亿吨”超级大港的“重量”——《世界首个“10亿吨”超级大港诞生》采写体会
百姓美味 锅贴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