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爱情这个千古之谜
2020-03-23Fiona
Fiona
浪漫之爱,总能让人类为之痴迷。如今的青年男女普遍将爱情视作步入长期承诺关系的前提;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由性欲驱使的爱情,短暂易逝,不足为信。恋爱中的浓情蜜意,难免沦为婚姻关系中的口角与争执,最终走向冷淡疏离,甚至是痛楚与怨恨。
爱情的“保质期”如同紧箍咒一般,困扰着痴男怨女,让人们对爱情无限向往的同时,又对它的未来充满疑虑。
依恋理论
20世紀80年代,心理治疗师苏·约翰逊(Sue Johnson)建立了“聚焦情绪的情侣关系治疗”方法(EFT)。该方法通过让当事人平静下来,并逐渐引入健康情绪,让情侣展开新的对话。也就是说,通过改变情绪来调整情侣间的沟通方式,拉近彼此的距离。
实践证明,8~20次的治疗,可以让亲密关系在随后的三年间得到持续改善。最为重要的是,治疗过程改变的不仅仅是亲密关系本身,更是当事人各自的“依恋类型”—他们对亲密关系的理解,以及在其中的安全感与参与感。
虽然,如今已有数百项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成果,但依恋理论确实是在21世纪才真正成为心理学家的研究课题。它是有史以来基于生物学的、最全面的人格发展理论,也是唯一将个体内在工作模式与人际关系模式结合起来的理论。
与此同时,它也足够具体,可以为人们的实践提供指导,是一份关于如何理解爱、如何发现亲密关系中的问题,以及如何修复问题的行动指南。
依恋理论认为,爱情是人类古老的生存密码,旨在为人们留住那些可以亲近与依靠的重要他人。人类数百万年来的进化,让其形成了对人际联系的依赖,它们如同呼吸一样重要。被忽视、被拒绝带来的孤立感,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威胁,因为遭受社会排斥与感知身体疼痛,在大脑中处于同一位置。
脚踩到钉子和突然被人拒绝,大脑都认为是一种危险。
关于母婴关系的大量研究,已经彻底改变了西方国家的养育方式,为社会建立了新的育儿准则。20世纪的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如约翰·华生(John Watson),往往将母爱视作“毒药”,主张让孩子尽量避免接触母爱以建立个体独立性。
然而,依恋理论认为,事实正好相反。与亲密对象的身体或情感联系,可以让神经系统平静下来。在这里,孩童可以感受到安心与慰藉,从而放心勇敢地出发,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人际依赖是心理复原能力与适应性的来源,而无视内心依恋需要,或是假装自立,都是对自我的一种透支。
《婚姻故事》剧照
遭受社会排斥与感知身体疼痛,在大脑中处于同一位置。
孩子知道母亲正看着他,才会冒险去玩滑梯;成年人从伴侣那里获得鼓励,才会更好地应对外界压力。当人们感受到的安全人际联系越多,就越有自信心与自主性。安全的依恋关系让人成长,也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你在我身边吗?”
判断人际关系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是你感知到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响应性(responsiveness)以及对方的情感投入(engagement)。三者首字母缩写“ARE”,正好涉及亲密关系冲突中的关键问题:“你在我身边吗?(Are you there for me?)”
该关键问题往往为情侣之间的表面分歧所掩盖,比如育儿、家务等等,但该问题确实是所有不和谐关系的核心。当问题的答案是“也许”或“不”时,就会让当事人产生人际分离的痛苦。人们为了挽回失去的人际联系,常常表现出痛苦的愤怒与迫切的索求,而这些行为在成年人的互动中经常被误解。最终结果就变成,人们执着地寻求联系,却不断地陷入抑郁和无助。
依恋关系模式一旦形成,将持续指导人的未来的心理感知与行为方式,它可以在一定的情形下被修正,但也可以成为被不断自我确证的待人处事态度,一直延续下去。
当一个人感到脆弱或需要安慰时,如果及时地得到了他人的情感回应,其就会发展出安全的依恋类型,它将帮助他/她成长、学习新经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除此之外,还有三种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第一种不安全依恋是“回避型”。当在关系中经常感觉到对方是遥远的、漠然的,甚至是危险的,某些人就会关闭和隐藏自己的情绪,试图从关系中抽离,把爱人拒之门外。
第二种不安全依恋是“焦虑型”。当无法从对方那里获得预期中的反应时,某些人就会执着于捕捉一切能让自己安心的迹象,并需要不断地确认自己不会被拒绝、被抛弃。与此同时,这类人更容易表达大量的负面情绪,不断地向对方索求爱,这往往在不经意间让爱人厌倦。
《致命女人》剧照
最后,如果曾受到虐待或心理创伤,某些人就会陷入“矛盾型”依恋,对爱人同时充满强烈的渴望和恐惧,会在焦虑和回避之间不停地切换,既害怕失去,但又主动选择回避。对方是恐惧的根源,也是恐惧的解决方案,从而陷入了一个无法解开的悖论。
上述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在某些时候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当不安全依恋成为人们面对问题时僵化的解决策略,就会限制他们的认知能力,成为处理自身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阻碍,从而让问题不断地延续下去。
构建“爱情故事”
当然,成人与儿童的依恋是不尽相同的。成人的人际纽带通常是互惠的;成年人可以通过将一个人放在心上的方式,与对方建立一种象征性的亲近;成年人的依恋也是涉及“性”的,性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人际结合的途径。
最近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性冲动就是一种对于被需要、被亲近的渴望。满足“ARE”条件—可达性、响应性和投入性,可以让人们获得满意的性生活,但是,当涉及不安全依恋时,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心理治疗师苏·约翰逊最近接待的客户安迪与萨拉,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安迪越是指责和步步紧逼,莎拉就越觉得自己被拒绝,从而选择退缩。而当萨拉退缩时,安迪最害怕发生的事情得到了证实—萨拉不再回应他,他变得更加绝望和苛责。这时,双方都很孤独,不知所措。安迪说:“我甚至都不知道我们怎么就变成了这样。我爱她。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糟糕的境地。”
因此,在EFT的第一阶段—避免冲突升级,安迪和莎拉需要停止争吵,避免指责和退缩,尝试去理解自己给对方带去的影响,理解自己是如何错误地处理被抛弃、被拒绝的负面情绪。此时莎拉可以告诉安迪:“我确实逃避了。我觉得自己永远都不能取悦你。我似乎不是你想要的妻子,这让我很害怕。所以我放弃了,躲起来。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情侣间一旦停止了之前的错误沟通方式,开始走到一起,心理治疗就进入了EFT的第二阶段—重建依恋类型:让他们进入具有可达性、响应性的良性互动。治疗师逐渐帮助安迪和莎拉展开一个叫作“抱紧我”的亲密对话,它可以让情侣在治疗完成后修复亲密关系,提升关系满意度,并且让双方都获得更安全的依恋类型。对有些人来说,这将是他们有生以来首次获得安全依恋。
最后,安迪可以展开他这部分的“抱紧我”亲密对话。他告诉萨拉:“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就嫁给我了。你那么漂亮。我爸爸总是告诉我,我是家里最矮小的。我很害怕你会发现自己的这个决定错了。这种恐惧一直以来都笼罩着我,我想把你紧紧抓住,结果却把你推开了。我属于你,所以我一直在向你询问。你能听到我吗?”
EFT治疗的第三阶段是巩固,用時较短。此时,治疗师会为情侣建立一个全新的、积极的爱情故事—关于他们该如何重建情感纽带、如何找到一直渴望的亲密关系。
依恋类型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愿意去感受、有勇气向爱人呈现自己最脆弱的地方,包括我们最深层的恐惧与最强烈的渴望,将自己的感受与对方展开充分的沟通,就这样,坚持下去。
过去的30年间,关于情侣与家庭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已经确证了爱情的意义。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理解爱情,并且如人们所愿地塑造它的模样。我们甚至可以在一生中与同一位伴侣一次次地不断陷入爱河。
爱情是千古之谜,我们对它的认知正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