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扫寨社会功能研究
2020-03-23卢凤滨
卢凤滨
【摘 要】扫寨是西江苗寨消防集体教育日,通过定期举行的常规扫寨和不定期的处罚扫寨,大大减少了村寨失火频率。在西江苗寨景村一体的特殊场域,扫寨具有增强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惩罚失火人员,整合社会关系,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作为文化景观进行旅游展演等多重社会功能。在大力推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今天,扫寨作为苗族传统文化参与地方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在实施平安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江千户苗寨;扫寨;社会功能;西江模式;消防安全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201-02
黔东南是苗族的聚居地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人独特的全木质建筑民居,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火灾隐患,人们常说,全国的农村消防看贵州,贵州的农村消防看黔东南。可见,黔东南州的火灾是全国农村消防的一个突出点。在倡导乡村振兴的今天,平安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治理有效的保障,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其中更是将加强农村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作为平安乡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写进十九大报告中。在调查中,西江苗寨的农村消防预警机制中大量运用了传统的民间智慧,将扫寨作为时代传承的消防集体教育进行常规化和定期举行的仪式,以此加强人们的防火安全仪式,成为苗族民间智慧中有效的消防预警机制。本文通过探讨西江苗寨的扫寨仪式过程,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功能,以及民间智慧在当前乡村振兴下平安乡村建设的意义。
一、西江苗寨概况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境内,由羊排、东引、也东、也通、平寨、欧嘎、南贵、养蒿八个自然寨组成,共有将近1400户6000人,其中99.5%为苗族[1]。2008年旅游开发后,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外驰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其千户吊脚木楼更是成了吸引游客前来游玩的闪亮名片,但同时,吊脚木楼极易引起火灾,火灾一旦成规模,将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历史上,西江多次发生火灾,但都得到及时控制,才没有酿成严重的后果。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当地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火灾预警机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每年定期举行的扫寨日。在旅游进入后,西江苗寨的扫寨发生了很多形式的变化,但传统的火灾教育观念依旧存在,作为民间智慧的消防预警机制,扫寨活动依然是西江苗寨消防预警的重要集体活动。
二、西江扫寨习俗
扫寨也称为洗寨,意指“扫火灾星”。在苗族人传统的观念里,寨子发生火灾的原因是由于“火灾星”作祟,因此,需要通过扫寨仪式,将“火灾星”扫出去,以保寨子不受火灾肆虐。通过用牛猪等牺牲扫除“火灾星”,制止“火灾星”作祟烧寨,以求全寨免遭火灾的祭祀活动,有防火保寨的意义,通过这种传统的祭祀活动,提高寨民防火安全的意识。由于扫寨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有消防预警和灾后惩罚的社会功能,因此,扫寨仪式也分为两种方式进行,即常规扫寨和处罚扫寨[2]。因为整个西江扫寨情况特殊,本文以西江苗寨羊排自然寨扫寨为例。
(一)扫寨起因
2019年1月25日,羊排寨防火带以下的鼓藏头家到活路头家一带电表箱因电线接触不良发生冒烟,并有起火现象,引起的原因是西江供电局管理不到位,因此要对其进行处罚扫寨,而此次事件又正值西江苗寨扫寨期间,因此,本次的扫寨是常规扫寨和处罚扫寨同时进行。
(二)组织情况
羊排寨的两个扫寨小组是按照羊排寨传统上的防火区进行分片扫寨,羊排寨被一条防火隔离带分为两个部分,以上的部分大多數是蒋姓人家,而以下的部分则多是唐姓人家、侯姓人家和杨姓人家,三家总共选出12人作为扫寨队长,每年一轮换,今年是由唐家进行组织,由羊排唐某海作为组长。
西江苗寨四村八寨并不是一起扫寨,而是分为九个扫寨小组,自选日子,其中,羊排片区有两个扫寨小组,羊排自然寨以防火区为界限,分为两个扫寨小组;南贵片区分为两个扫寨小组,南贵自然寨为一个,养蒿为一个;平寨片区分为三个扫寨小组,按照现村民小组进行划分,一、二村民小组为一个扫寨小组,三、四组为一个,五、六、七、八为一个,一组至八组是平寨自然寨,九和十组的欧嘎自然寨不进行扫寨;东引片区分为两个扫寨小组,东引自然寨一个,也通自然寨一个。
(三)扫寨过程
此次参加扫寨的共有132户,扫寨前,在寨内和寨外分别选择两块扫寨地点,寨内的扫寨地点选在鼓藏头家前面空地上,参与人员有祭师一人、助手12人。祭品有黑毛猪一头,12个碗,一桶水,一碗米,120元钱。前期准备,祭师制作稻草人一个,羊排的祭师制作的稻草人使用红布捆扎;用12个红辣椒分别插在12根竹签上,表示火把,12根红布条,用杉树皮修12把“刀”,再用竹枝制作;两把笤帚,一把草制成笤帚用来洒水。制作完成以后,摆放祭品。稻草人被放在最前面,旁边放上竹枝制作的笤帚。依次摆放12根“火把”,12根红布条,12把“刀”,12个碗分别装上酒。准备就绪,祭师开始念词。大约3分钟后,祭师念完祭词,司职人员将酒喝掉,然后人员分成两批分头进行扫寨,祭师和两个助手,另一批带着祭祀用品和祭祀用的猪往寨外山坳祭祀地点去,祭师带着两个助手到每家每户将米、水、石沙洒在每户的门口,如果有人在家则进到家里火塘间撒,把所有的参加扫寨的房屋都走一遍以后,赶到山坳祭祀地点处。
祭师到了以后,开始准备第二次祭祀。祭品摆放和之前一样,祭师将猪头单独割下,内脏平均分为12份,分别放在12个酒碗旁边,再放上12份同样的糯米饭。准备就绪后祭师就开始念祭词。完成以后,祭品平均分给司职的12个人。然后将肉平均分配好以后,祭祀结束。
羊排扫寨并不是在寨外将肉煮吃,而是在每家每户的门前或自家房子旁边的空地煮吃,但原则是同样的,不能将肉带回家。在鼓藏头家参与时,每次鼓藏头进家拿东西,都会在水管旁洗手洗嘴再进家中。同样,吃剩下的肉不能带回家中,拿出来的工具也要洗干净后才能带回家,吃剩的饭菜不能带回房屋内,否则会认为又把火灾带进房屋,扫寨不干净。参加扫寨的村民分吃了肉后,就意味着要履行消防安全的义务。
此次扫寨是一次特殊的扫寨活动,传统上的常规扫寨是需要每家每户参与的,人员按人均30—40元的标准进行集资,作为整个扫寨的活动资金,由组织者进行运作,但此次扫寨是由于供电局管理不当致使配电箱起火,为了对其进行处罚扫寨,所以每家每户没有进行集资,而是由村两委和老年协会对供电局进行了5000元处罚,作为扫寨资金,因此,这是一次常规扫寨与处罚扫寨同时进行的特殊仪式。
三、扫寨的社会功能
扫寨具有多重社会功能,不同的社会功能将苗族传统扫寨习俗在西江苗寨这个特殊的场域中体现出不同的认识。
(一)消防安全意识集体学习功能
扫寨是苗族祖辈传承下来的消防宣传仪式,通过扫寨仪式增强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扫寨是集体活动,通过祭师在扫寨这天进行一系列祭祀活动,来增强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让孩子们学习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扫寨习俗的学习功能中主要是预防,以预防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使村民在使用火的过程中防患于未然。
(二)失火惩罚功能
苗族村寨失火是很大的事情,引起失火的人员或单位应当受到惩罚,而扫寨则是作为惩罚的主要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让引起失火人员或单位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更加注意火灾预防,也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三)社会关系整合功能
扫寨结束后,每家每户会得到自己家参与扫寨的祭祀肉,这些肉要在外吃完才能回到家中,吃肉的过程就是一次社会关系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来往,增强消防安全意识的同时,加强情感联系。西江苗寨的扫寨并不是只举行一次,按照不同的自然寨,总共分为九次,每次扫寨都是自然寨内部各自进行,其余寨的亲戚朋友都会来参加,此外,在景区内做生意的外来商户也会参与其中,所以西江苗寨的扫寨具有社会关系整合的特殊功能。
(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功能
扫寨习俗本身是苗族传统文化中内生的消防安全集体强化仪式,通过集体参与扫寨仪式来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减少火灾的发生频率,使村寨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苗族扫寨习俗已作为一种节日文化被贵州省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旅游文化展演功能
西江苗寨是一个景村合一的特殊社区,作为景区,村寨内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可作为景区文化展演的一部分,景区内的文化景观不仅只是实体上的物质景观,还包括居民生产生活的非物质文化景观。作为传统民俗活动,扫寨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在2018年1月的扫寨民俗活动中,景区公司邀请媒体进行采访和记录拍摄,将其作为民俗文化进行展演。
四、结语
当前,乡村振兴中治理有效要求乡村要大力保警务、消防安全,“西江模式”中存在着大量的民间智慧。“西江模式”是人们对西江苗寨旅游发展过程的一个高度概括,即民族文化在旅游中的合理运用与成功开发。在“西江模式”中,“经验”和“做法”是重要的核心。在这些经验和做法中,不乏西江当地的民间智慧参与的影子,尤其在社会治理中,当地积极运用民间智慧与现代治理相结合,从消防治理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做法都是运用了西江当地的民间智慧,在消防预警中,扫寨作为传统民间仪式,具有消防安全集体教育意义,西江当地积极运用扫寨的功能,每年都举行扫寨仪式,增强大家的防火意识[3];从“西江模式”中可以看出,民间智慧参与地方治理是有效的途径,民间智慧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一套行之有效且完备的解决生活问题的乡土知识体系,相较于国家体系,民间智慧更加符合一个地区的乡土情况。在大力推行乡村旅游的今天,绝大多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都是以木质建筑为主,火灾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近年来贵州省发生的多起农村火灾便是惨痛的教训;但是,同样作为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西江千户苗寨,在多个主体相互生产生活的情况下,依旧能保持着旅游开发十余年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火灾的记录,这其中有多种成功做法可以参考,将具有民间智慧的扫寨参与当前的消防治理是其成功的前提。运用其社会整合的功能,整合当地人与外来商户之间的住客关系,让外来商户积极投入到当地的消防安全建设中,实现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主体参与平安乡村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天翼,麻勇斌,苍铭.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18)[M].
[2]麻勇恒,范生姣.苗族村落社区消防预警教育机制的文化诠释——以黔东南苗族“洗寨”习俗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學版,2012( 04).
[3]李天翼,麻勇斌,苍铭.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2008-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