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不会做官的诗人不是好“吃货”

2020-03-23章雪峰

意林·作文素材 2020年3期
关键词:密州蝗灾旱灾

章雪峰

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其一

宋·苏轼

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

绿蚁沾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

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

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走章台。

大文豪、大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大部分人所认识的苏轼,其实,苏轼不只在诗词文章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在做官方面,他也相当出色!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出任密州知州。

当时,密州的局面,不是政通人和、百业兴盛、安居乐业,而是“旱灾”“蝗灾”“匪患”三者交织、民不聊生的乱局:“蝗旱相仍,盗贼渐炽”“公私匮乏,民不堪命”。

蝗灾尤其严重,初到密州时,苏轼“见民以篙蔓裹蝗虫而埋之道左,累累相望者,二百余里”;旱灾也不轻,“自今岁秋旱,种麦不得,直至十月十三日方得数寸雨雪,而地冷难种,虽种不生,比常年十分中只种得二三”;蝗灾、旱灾严重影响了农田收成,导致了饥荒,而饥荒逼得部分百姓铤而走险,沦为盗贼,“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于是,苏知州一到任,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紧锣密鼓地抗灾救灾。

对于蝗灾,苏轼破除有些人“蝗不为灾”“为民除草”的糊涂观念,创造性地采取“以蝗换米”的办法,鼓励百姓捕蝗灭蝗,“州县募民捕蝗,每掘得其子,以斗升计,而给民米多寡有数焉”。很快,密州百姓就“得蝗子八千馀斛”,然后将捕得的蝗虫和蝗子焚烧或填埋,根绝蝗患。

对于旱灾,苏轼作为知州,采取的措施是祈雨常山。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降雨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绝非一两个皇帝或官员屈膝下跪就可以改变的。苏轼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也不可能求得降雨。但是,作为一个地方的主官,苏轼亲自祈雨常山,对于治下正在受灾的老百姓,既是一种信念上的支撑,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对于匪患,苏轼深知旱灾、蝗灾与匪患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凡有一口饱饭吃,谁愿意铤而走险去当土匪?所以,从一开始,苏轼就以父母官的心肠,对匪患采取了教化为主、打击为辅的手段。

一方面,他上书朝廷,要求根据灾情,适当减免税收;另一方面,为了老百姓的生计,他要求在密州这样一个盐产地,适当放开百姓贩盐,贩盐300斤以下免税。

灾情并没有因为苏轼的努力而立即得到控制。到任第二年,苏轼作诗道:“绿蚁沾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可见,好酒的苏轼,自到任以来,“绿蚁”酒还没怎么喝,蝗灾已经闹了三次之多了。接連不断的灾情,使得贵为知州的苏轼,偶尔也要与自己的通判刘庭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他本人,更是劳累到了“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的程度。

苏轼的辛苦,最终获得了回报:熙宁八年(1075年)五月“盗亦敛迹”,年底“诸况粗遣”。密州,得以大治。至此,苏轼为密州老百姓立下大功。

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苏轼在赴任登州知州的途中经过密州,这是他调任九年之后首次回到密州。时间已经够长了,可是老百姓们还是记得他。为了欢迎他的到来,密州百姓倾城出迎:“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

(摘编自《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

猜你喜欢

密州蝗灾旱灾
危害中国农业几千年的蝗灾
密州在哪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意大利撒丁岛遇严重蝗灾两千多公顷农田被毁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