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差异研究
2020-03-23蒋瑜峰
蒋瑜峰
【摘要】 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应当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差异化的需求。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十二所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展开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综合类高校在培养会计本科专业学生过程中注重“着重基础、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财经类高校在培养会计本科专业学生过程中最为重视会计的专业教育,而地方类其他高校则更加关注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關键词】 会计学专业;培养差异;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20)03-0120-03
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有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13年我国有607所普通高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1,2015年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超过了10万人2。国内众多学者以“会计教育”为主题对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进行了探讨3,孙铮、李增泉认为,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雷同,令人瞠目结舌 [2];杨政等认为,高校会计学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视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3];何玉润、李晓慧认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但会计人才素质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4]。以上研究表明,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尚不能令人满意,但国内还较少有文献对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差异提供相关数据支撑。本文收集了我国四所综合类重点高校(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四所财经类知名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以及四所地方类其他高校(河北工程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常州大学和湖北大学),共十二所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4,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以上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差异、学科基础课程设置差异和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展开统计分析,以分析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的培养差异,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持。
一、我国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差异分析
课程结构属于一种人为结构,是人们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在课程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5]。课程结构的合理设置是实现会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前提,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结构设置的差异体现了高校培养会计本科专业人才的理念差异。本文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四大模块对我国十二所高校设置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进行了分类(详见表1),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语文、数学、体育、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会计学、中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方面的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实习、认知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
我国十二所高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40.74%,其中,四所综合类高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43.48%,四所财经类高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41.81%,四所地方类其他高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36.93%。我国十二所高校设置的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16.47%,其中,四所综合类高校设置的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17.90%,四所财经类高校设置的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15.66%,四所地方类其他高校设置的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15.84%,我国十二所高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21.34%,其中,四所综合类高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25.57%,四所财经类高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23.89%,四所地方类其他高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14.58%。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综合类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选修课课程的设置上赋予了更多学分,体现了我国综合类高校在培养会计本科专业学生过程中注重“着重基础、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十二所高校设置的专业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30.93%,四所财经类高校设置的专业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最高,为32.57%,四所综合类高校设置的专业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最低,为28.25%,四所地方类其他高校设置的专业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31.98%。我国十二所高校设置的实践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11.87%,四所地方类其他高校设置的实践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最高,为15.25%,四所财经类高校设置的实践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最低,为9.97%,综合类高校设置的实践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平均值为10.38%。以上数据表明:我国财经类高校在培养会计本科专业学生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财经学院的专业背景,最为重视会计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地方类其他高校则更加关注会计本科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设置差异分析
学科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均要修读的二级学科基础课程,涉及将来在某一学科领域工作所必须掌握的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6]。我国十二所高校设置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达到了22门。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高校在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本文首先将我国十二所高校开设的22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分为:经济学类课程、管理学类课程、统计学类课程、法学类课程和其他类课程五类(详见表2),其中,经济学类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管理学类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 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运筹学、公共关系学等;其他类课程的种类较多,包括土木工程概论、工程造价概论、社会学概论、学科导论、研究选题与论文写作、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综合类高校、财经类高校和地方类其他高校分别探讨每类高校在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与差异。
我国四所综合类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的经济学类课程的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的平均值达到了43%;管理学类课程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的平均值达到了38%;统计学类课程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的平均值达到了10%;法学类课程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的平均值达到了4%;其他类课程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的平均值达到了5%。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学类课程与管理学类课程是我国综合类高校会计本科專业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综合类高校较为注重对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的平衡培养。
我国四所财经类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的经济学类课程的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的平均值达到了48%;管理学类课程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的平均值达到了24%;统计学类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的平均值达到了16%;法学类课程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的平均值达到了8%;其他类课程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的平均值达到了3%。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学类课程与管理学类课程同样是我国财经类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与我国综合类高校不同,财经类高校尤其重视经济学在会计学专业中的作用。
我国四所地方类其他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的经济学类课程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比重的平均值达到了32%;管理学类课程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时比重的平均值达到了37%;统计学类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课时的平均值达到了14%;法学类课程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课时的平均值达到了12%;其他类课程学时占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课时的平均值达到了4%;以上数据表明:与我国综合类大学和财经类高校相比,我国地方类高校尤其重视管理学在会计专业中的作用。
三、我国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分析
会计专业课程应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科学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会计操作技能以及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7],但是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可能会过于狭窄和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忽视了职业能力尤其是通用能力的训练。我国十二所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设置达到了32门,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高校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本文根据会计工作的流程,结合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的特点,将32门专业必修课程分为四类:会计理论课程、会计信息生成课程、会计信息鉴证课程和会计信息运用课程(详见表3),其中,会计理论课程包括:基础会计、现代会计学、西方财务会计、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学专业导论、会计英语、会计制度设计、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会计信息生成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外贸会计、税务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施工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国际会计;会计信息鉴证课程包括:审计学、现代审计学;会计信息运用课程包括: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中国税收、数据统计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资产评估、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等。
从表3可以看到,我国四所综合类高校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总学时达到了1 910学时,四所财经高校设置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为2 481学时,四所地方类其他高校设置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为2 577学时;以上数据表明:我国财经类高校和地方类其他高校更为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专业性应用人才的培养。
从表3也可以看到:三类高校在会计信息生成与会计信息运用的课程上均设置了较多学时,综合类高校设置会计信息生成与会计信息运用课程的学时分别为708、764;财经类高校设置的会计信息生成与会计信息运用的课程的学时分别为1 032、823;地方其他类高校设置的会计信息生成与会计信息运用的课程的学时分别为811、997。以上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培养会计本科学生的会计技能存在差异:财经类高校注重对学生会计信息生成技能的培养,设置了较多的会计信息生成课程,地方类其他高校注重对学生会计信息运用技能的培养,设置了较多的会计信息运用课程,综合类高校对学生的这两种技能的培养较为均衡。
四、结语
我国高校培养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存在的差异,体现了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自身使命、战略、特点和质量保障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是对培养会计学教育目标“高级专门人才”内涵做出的反应。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会计专业教师应当从不同层面上为培养我国差异化的会计本科人才提供支持。
1.政府应构建明确的教育评估标准,持续地监管高校会计学本科培养质量。教育评估是保证会计高等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制度性安排,可以兼顾政府审批与高校自主办学的各自利益诉求。政府在制定会计学本科培养教育评估标准时既要考虑到会计学本科培养的一般目标,更要考虑到“高级专门人才”内涵,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特点,制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评估标准。
2.高校应发挥自身办学特色,设置科学的会计学本科培养方案。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应坚持走有特色的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之路,在满足会计学本科教育一般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所在区域,坚定不移地在会计学本科培养方案中发挥自身特色。
3.教师应结合自身定位,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教师作为会计学本科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紧跟我国高校会计学本科教育的差异,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结构、教学水平。综合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应当拓展会计学和其他学科融合的能力,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应更为关注会计学科的发展,地方类其他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应完善会计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 1 ] 刘玉廷.全面实施我国会计人才战略[J].会计研究,2010,(01):5-11.
[ 2 ] 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J].会计研究,2014,(11):3-15
[ 3 ] 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01):25-35
[ 4 ] 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04):26-31
[ 5 ]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D].厦门:厦门大学,2004.
[ 7 ] 杨贤均,陆步诗,李新社.大学课程结构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05):77-79.
[ 8 ] 欧亿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适用性及其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06):69-71.
[ 9 ] 姚美娟,董必荣.“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7,(6):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