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轼尺牍《与子由弟十首》

2020-03-23王君妍

参花(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尺牍苏轼

摘要:家书尺牍是古代文人思乡怀人的重要情感载体,苏轼尺牍在古代尺牍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苏轼《与子由弟十首》尺牍进行分析,以使人们更加了解苏轼的审美趣味、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感。

关键词:苏轼 尺牍 《与子由弟十首》

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常用的家书形式,是作者真实情思的流露,对作者审美特点、人生态度、生活阅历的研究具有极大价值。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及其所附录的《苏轼佚文汇编》中共收录了尺牍15卷,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使得苏轼尺牍在宋代乃至整个古代尺牍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苏轼与弟子由有尺牍十首,篇制较短,情感真挚。本文以苏轼尺牍《与子由弟十首》为研究对象,从审美趣味、生活态度、情感寄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走进苏轼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雅俗交融的审美趣味

苏轼尺牍研究价值极高,与苏轼寄寓于尺牍中的审美趣味息息相关。虽然是日常生活的写照,却彰显着文人特有的雅致情怀。雅俗交融的审美趣味,增强了尺牍的可读性与哲思性。

苏轼善于观察生活,看草木生长、露珠形成之际,想起养生之道,便寄寓子由说,此段文字描写极美:“夏秋之交,稻方含秀,黄昏月出,露珠起于其根,累累然忽自腾上,若推之者,或缀于茎心,或缀于叶端。”(《与子由弟十首(之一)》)用精巧的话语将生物的生命力付诸笔端,正有“风轮晓入春笋节,露珠夜上秋禾根”的意境之美和雅致之感,有着别样的诗文气息。

苏轼在《与子由弟十首(之二)》写道:“心不异口,口不异心,心即是口,口即是心。”用十六个字写出子由的为人正直,心口一致,颇有禅意。苏轼在与子由谈到尽心求明时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与子由弟十首(之三)》)将禅理圆融到尺牍中,又巧妙自如地说出自我见地,兼容高雅性与趣味性。

尺牍中也记录一些平实的生活情景,有悍妇与夫相殴、猪嘶狗嗥、梦中乐事,我们仿佛透过尺牍来到苏轼的世界,给原本记录日常琐碎的尺牍增加了趣味余韵,这也正散发着苏轼雅俗共赏的人格魅力。

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仕途是坎坷的,宦海浮沉与党争联系在一起,而屡遭贬谪,从黄州到惠州、儋州,一直颠沛流离,但苏轼在与子由的家书中始终体现着一种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心态。

在市井寥落的惠州,吃肉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苏轼向弟弟子由详细介绍了羊脊骨的吃法,趁热漉出,剔出骨间微肉,渍酒烤食,用玩笑的语气写道:“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与子由弟十首(之七)》)读来不觉苦涩,反而感受到的是苏轼历经磨难后的旷放豁达。吃骨和食肉正象征着两种不同的生活,苏轼在前者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随遇而安,使平俗的生活多了一丝幽默,更多了一份苦中作乐的智慧,真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味了。

蘇轼在《与子由弟十首(之十)》中提出了“自娱”的概念,世间万物都不足以介怀,而此娱并非世俗之乐,是“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吾作乐事也”的舒卷自如的人生智慧。人生苦短,我们在尺牍中看到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他达到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境界。

三、思乡怀人的情感寄托

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家书尺牍也便成了苏轼思乡怀人的情感寄托。他曾在《蝶恋花·京口得乡书》中写道:“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他与子由的十首尺牍中,或论道,或议政,或诉感慨,或叙家常,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兄弟间真挚的感情。

兄弟二人性情不同,子由沉稳谨慎,苏轼则开阔直言,子由虽曾劝说苏轼三缄其口,但也非常理解兄长,十首尺牍中也常有苏轼对子由的期望与告诫之语——“吾弟大节过人,而小事或不经意,正如作诗高处可以追配古人,而失处或受嗤于拙目”(《与子由弟十首(之四)》)。

他们感情深厚,曾同科及第,共度中秋,吟诗论证,互相劝慰,苏轼也经常到子由家盘桓小住。贬谪异乡,兄弟二人始终牵挂着彼此,经常寄书信与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在中秋月圆时兄弟二人无法相见的思念,第八首尺牍中也写尽期求老境兄弟相聚而不得的惆怅。苏轼在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写道:“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尺牍虽短寸心长,万金难抵一家书。尺牍中流露出苏轼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尽管身处困境,他仍关心着家人,在给子由的第九首尺牍中,家人儿孙的情况一一道来。“珍重!珍重!”和“保爱!保爱!”是尺牍结尾处常见的字眼,更是期望家人保重自珍最真挚的表达。

总而言之,研究苏轼尺牍对我们了解苏轼,甚至是宋代家书尺牍中蕴含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文体特点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人恩.古代家书发展史略[J].社科纵横,2000(06).

[3]王文龙.论东坡尺牍的文献价值[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1).

[4]张圆培.宋代家书研究[D].兰州: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06).

[5]李立臣,刘少坤.浅析苏轼家书的三种互动[J].科学教育讲坛,2007(04).

(作者简介:王君妍,女,本科在读,河北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尺牍苏轼
录自黄庭坚词《诉衷情》(并序)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杨建民先生书法作品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上)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下)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