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精准扶贫脱贫机制研究

2020-03-23乔琳

祖国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生

摘要: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任务艰巨。探索建立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教育扶贫等长效机制,找准扶贫工作与农村实际的最佳契合度,对于各地精准施策,精准扶贫,防止短期脱贫、脱贫后返贫,巩固脱贫成果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生   脱贫机制   精准施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政治任务,更是民生工程。2019年7月,河南省镇平县顺利通过国务院脱贫验收。对于大部分贫困地区来说,为本地区扶贫工作找准路子、建好机制,保证政策措施的稳定性、持续性,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开展三项活动,组织宣传到位

开展“千企帮千村,万名干部助脱贫”活动。动员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全体公职人员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个帮扶企业,每一贫困户有一名帮扶人。帮扶企业根据所包贫困村具体情况,通过产业投资、转移就业等不同的方式将企业的优势资源有效配置进村。帮扶的公职人员,主要把技术信息、商机、政策法规等带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

开展“六个一”活动。全体帮扶人员入户走访,做到“六个一”:拉一次家常,吃一顿便饭,打扫一次卫生,帮一次农活,直接资助一名贫困学生,随一份薄礼。通过这些形式,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之间建立了信任。

做到“两上墙、两明白”。帮扶责任人逐户宣传解读教育扶贫、异地搬迁、到户增收等惠民政策。同时,制定贫困户明白卡,一户一档一卡,张贴在贫困户家中,做到“两上墙、两明白”,提升群众对各项惠民政策的知晓率。

(二)因村因户施策,做到措施精准

因村因户施策,就是要掌握每户的具体情况,根据致贫原因采取不同帮扶措施。对劳动能力差的家庭,通过低保等救助方式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对文化程度低、无技术、供学压力大的家庭,重点在种植、养殖、加工业、教育方面进行扶持;对个别不愿意实干的贫困户,增强其自身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这些措施把脱贫项目、资金、措施与贫困人口精准对接,集中力量扶持,起到了良好效果。

(三)突出产业扶贫,确保项目精准

想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斩断穷根,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产业的发展。镇平县创新“1+1+N”产业扶贫布局(第一个“1”即光伏产业全覆盖,第二个“1”即一乡一业,“N”即一村一品、各具特色),依托玉雕、金鱼、蔬菜、苗木花卉、林果、食用菌、休闲农业、汽车附件等特色主导产业,主推“龙头企业(合作社)+扶贫基地+贫困户+金融+党支部”的“五+”模式,以石佛寺玉雕加工、贾宋苗木花卉种植、侯集金鱼养殖等已经成熟的产业为基础,确保每个乡镇有一个主导产业、一个联合合作社,每个贫困村有一个扶贫车间,每户有一人就业。针对发展产业中需要大量人才的问题,采取了定点培训的方式,举办蔬菜种植、林木种植、动物疾病防治、农村电商示范培训班等,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能顺利上岗。采取“县投资、乡所有、村收益”模式,按照统一标准,强力推进光伏发电和扶贫车间建设。

(四)整合项目资源,实现输血精准

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成立涉农资金整合专班和金融扶贫专班,建立政府、银信部门、贫困户、带贫企业“四位一体”扶贫格局。县财政拿出3000万元风险补偿金,注入县农村信用联社、邮储银行、农发行等银信机构,向有发展意愿、有发展潜质、有资金需求、有还款来源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由贫困户自愿选择专业合作社入股或分红,扶持贫困户发展短平快产业。加大政策性银行资金争取力度,积极对接农发行“2233”金融扶贫工程,争取政策性扶贫贷款2亿元以上。

(五)强化考核问责,确保工作实效

研究制定《镇平县脱贫工作问责办法(试行)》,组建十个督查组和六个执纪问责工作组,重点督查各单位责任落实和帮扶实施情况、第一书记纪律作风和为民办实事情况、工作队扶贫政策宣传和帮扶措施制定实施情况以及帮扶人工作开展情况等五个方面内容。发挥纪委监督职责,一监督扶贫干部的作风建设,二监督扶贫资金的拨付使用,预防扶贫中的腐败问题。

二、制约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因素

(一)贫困对象精准识别是最需完善的环节

扶贫工作不能大水漫灌,而是要精准滴灌。在精准对象识别上,制约的因素很多。一是宣传不到位,很多村民不了解精准扶贫政策、申请条件和程序而错失享受帮助的机会。二是一些村干部在认定贫困户的过程中存在人情对象等问题,三是操作程序欠规范,没有经过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程序,四是退出标准不严格,存在当年申请贫困户,当年申请脱贫现象。

(二)脱贫产业基础薄弱是最需突破的瓶颈

扶贫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加之受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的多重影响,产业带动性不够。一些产业是脱贫攻坚以来才发展起来的,短期内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真正能使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还比较少。一些项目没有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即使实现了所谓的短期分红,但是建立在大量政府补贴基础上的,一旦遇到市场变化,各种风险难以预估。

(三)扶贫资金精准使用是最需解决的困扰

一是如何使用好扶贫资金?目前五级财政均設立了专项资金,加之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还有配套的项目资金,整体经费投入可观。然而现实中,贫困户劳动能力有限,很难找到适合的项目,就形成“有钱难花”的尴尬。二是如何使脱贫项目落地生根?一些扶贫项目在设计之初偏理想化,导致“叫好不叫座”。三是如何使脱贫效果更可持续?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扶贫项目的前景。比如 “光伏发电”项目,涉及建设、维护、管理等很多环节,需要企业化运作,在人才队伍匮乏、管理机制仍较落后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还是一大难题。

(四)贫困对象知识技术水平是最大的短板

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贫困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2.92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贫困地区的农民除了种田、养殖技术外,缺乏其他生产和经营技能,外出务工很难找到高收入的工作。

三、完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驻村帮扶制度,推动扶贫工作落实

建立好驻村帮扶制度,保证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并建立工作队、帮扶人数据库。要选派政治素质高、能力强的中青年干部,并明确职责分工、帮扶项目、考核办法和问责制度等;把驻村工作队打造成为扶贫工作的攻坚力量,使其能够有所作为;要建立工作队员工作开展和生活保障等相关制度。

(二)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要求,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发展果木花卉、金鱼养殖、玉雕加工、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找准致富门路。二是推进产业化经营。按照“基地+产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积极鼓励和扶持贫困村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利用专业合作的资源优势,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发展产业化扶贫项目,实现光伏发电、扶贫车间贫困村全覆盖。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兜起社会贫困底线

社会保障体系要切实起到兜底作用。一是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真正将中央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作精神中的“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落到实处。二是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确保贫困户看病不出钱或少出钱,防止贫困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助残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机制,努力实现“两不愁、四保障”确保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全部解决。

(四)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力度

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必须好钢用在刀刃上。首先,要以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扶贫对象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增强资金使用针对性、促进资金管理权责匹配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整合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完成对人财物的合理配置,更有效地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發展。其次,在对扶贫资金管理上,必须做到使用精准、重点突出、公开透明、责任明确。要专款专用,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能够精确用于扶贫对象;不能大水漫灌,要突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重点;要及时公示,依法推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信息公开;不能随意处置,相关部门要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

(五)实施教育培训制度,提升贫困人口素质

扶贫先扶智、治穷重在治愚。要有针对性的对贫困群众进行教育扶贫。一是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有针对性地向农民传授种植、栽培、养殖、病虫防治和化肥使用等方面的农业知识,提高其农业技术水平。二是对有外出从业愿望的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岗前培训,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劳务输出。

(本论文为2017年南阳市社科联基金资助课题。作者简介:乔琳,中共镇平县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民生
民生设施非“摆设”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请注意,这些涉民生新规已施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千难万难,不可让民生为难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