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告急:谁来防护我们的安全
2020-03-23胡嘉琦张文慧王倩
胡嘉琦 张文慧 王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偷袭了武汉、湖北乃至全国各地。
口罩是医务人员的“武器”,是防守百姓健康的“盾牌”,然而各大医院口罩等防护用品告急的公告频出;随着口罩线上线下皆脱销,广州、杭州、厦门等城市开启了限量“搖号”模式。
中国是口罩生产的大国,产能占据了全球近50%,疫情期间,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全从球调集口罩支援一线,为何仍然频繁告急?比亚迪、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跨界生产口罩,能解“燃眉之急”吗?待疫情过后,口罩企业是否又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呢?
口罩销售乱象
疫情发生以来,多地实行封闭式管理,居民外出必须戴口罩,但是口罩却“一罩难求”,也“乱象”丛生。
2月4日,物美多点Dmall APP上线了一款价值为199元的“口罩套餐”,包括5片韩国进口KF94口罩,搭配不同蔬菜。该套餐一经上线,就格外引人关注,因为买口罩必须要搭配蔬菜,此举引起了消费者对物美多点“捆绑销售”的质疑。
原本是应用保障民生的物品,却引来巨大争议。消费者的争议点无外乎,“为什么单独销售的口罩‘秒没,只能购买口罩套餐”,“物美多点借助口罩进行捆绑销售”。
《商学院》记者就口罩售卖的相关情况采访物美和多点方面,但是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应。
多点方面在官方发布回应称,之所以推出这个套餐,是分析消费数据,认为北京消费者迫切需要的三类商品就是菜、肉和口罩,这样搭配销售,一起售卖,减少多点运力成本和频次。
物美多点“捆绑销售”只是口罩“乱象”之一,另有微博用户张弓长公开质疑通过团购的方式在网上购买的口罩系武汉市总工会汉南工人文化宫销售。
该名爆料者称,商家发货的时候称购买的这批口罩是来自河南工厂出口日本的产品,并给出工厂的名称及工厂车间拍摄视频,然而口罩发出后,物流显示是从武汉发货。
因此爆料者认为存在几个疑点,经过咨询顺丰客服了解到,自从武汉封城以后,顺丰的确有一些物流管制。个人从武汉发往外地的快递,原则上是3公斤及以内。但这批口罩有两千个共计两箱,发货单显示重量是22公斤,为什么这批口罩可以在这个时期通过顺丰发出来?
经区公安分局调查,寄件人“何洁”系化名,实际寄件人为何雄,是湖北雄诚达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一起做生意的妻子叫王洁,寄件人名字取“何洁”化名。
而微博爆料者“ 作者张弓长”对于武汉开发区的官方回复又提出了新的疑问,首先,顺丰寄件需要身份证实名制,而武汉开发区澄清时提出,寄件人“何洁”系化名,实际寄件人为何雄;其次,即使不是救援物资,在武汉本地缺口罩的情况下也不应该销售到外地,难道武汉口罩不紧缺?该名爆料者提出,全国各地的口罩工厂都被征用提供给湖北地区,武汉本地的口罩还能向外销售?
事实上,普通用户买不到口罩,最大的问题在于口罩缺口巨大,供不应求。
跨界生产口罩
一罩难求之下,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开始自给自足,建生产线生产口罩。富士康、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这些原本代工数码产品,生产汽车的企业宣布生产口罩。
《商学院》记者独家从比亚迪方面获悉,为抗击疫情,比亚迪不仅生产急需的口罩,也有消毒液。其中口罩生产安排在了深圳宝龙厂区,由电子事业群九部负责。2月17日前后量产出货,到2月底,产能可达500万只/天。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比亚迪拥有专业的装备研发和技术团队,且拥有长期合作稳定的上游原料资源,从原材料、生产技术准备方面有很大优势,产品也会严格按照当前国家标准来生产,目前在积极筹备审批认证,政府也对紧缺物资开辟“绿色通道”。
比亚迪首批紧缺物资将定向捐赠给特定人群,如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以及志愿者、机场及空乘人员等群体。后续将结合情况 ,对外平价供应。
另一家汽车生产企业上汽通用五菱也加入到了口罩生产的大军之中,《商学院》记者了解到,决定生产口罩是上汽通用五菱结合汽车“大行业、大工业”的相关优势,采取联合上游供应商广西德福特集团通过改造生产线的方式生产口罩,由上汽通用五菱在生产管理、项目管理、设备保障、质量管控、包装等方面提供人员及技术支持。“此次联合生产口罩的项目,在各方的积极推动及紧密配合下,从提出想法到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仅花费不到5天的时间,不仅是汽车产业的一次创新举措,更是政企高效联动,一切以市民的健康安全为先的最佳诠释。”上汽通用五菱相关负责人对《商学院》记者说。
2月19日,上汽通用五菱对外宣布,由上汽通用五菱自主生产的第一台全自动化“五菱牌”口罩机耗时76小时正式下线。据上汽通用五菱介绍,上汽通用五菱是目前国内第一家既生产口罩也生产口罩机的企业,该口罩机投产后,上汽通用五菱每天可完成1条全新口罩生产线,将于2月底建成15条全自动生产线,以提高口罩产能。
短期供不应求
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等汽车企业生产口罩,是应对疫情的快速反应。2月21日,李克强总理到北京海淀区一家临时转产的企业督战口罩生产,此时全国口罩日产能已达4300万只,李克强要求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扩大产能,力争早日实现日产过亿只。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公开表示,总体看,口罩产量呈现持续上升势头,尤其是防治一线急需的医用N95口罩,优先保障,增速更快。对于一些企业担心将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再次强调,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政府将进行收储,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组织生产。
口罩产量稳步提升的情况下, 为什么会出现医用口罩“一罩难求”的问题,中国到底缺口罩与否?如何去解决这一现状?
事实上,1月23日以来,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等多家医院发布物资告急公告,并公示医院急需物资,接受渠道,物流选择,联系人等信息。医用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等物资成为主要短缺物资。
中国口罩产量达到了世界口罩总产量的一半,日产量2000万只。受春节及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物流限制、各地封路等因素影响,对口罩的复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据了解,口罩之所以能隔绝病毒,靠的是经过驻极处理的熔喷布。而熔喷布的核心材料,则是从石油提煉出的化工原料——聚丙烯。2月6日下午,工业品电商品牌易派客发布一条《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的寻源消息,随后多家口罩企业与发布者联系。据了解,1吨聚丙烯纤维大概可以转化为20万只口罩,而2019年中国用于口罩生产的聚丙烯纤维产量约为95万吨,意味着如果把所有聚丙烯转化为口罩,产量将达千亿只。短缺的并不是原料聚丙烯,而是生产原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全国每天产能最高达2000万只,整体上产能并不算低,正常情况下供给是充足的。但面对疫情爆发过于突然,口罩上中下游生产商处于半休状态,以及中国人口基数大等因素,口罩出现了短期供不应求的现象,即便是企业拿出全部库存,加班加点投入生产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区块链技术改革联盟首席经济学家王学宗给《商学院》记者粗略算了一笔经济账:目前国内口罩的产能约2000万只/天,在病毒肆虐期间,防护要提高到最高等级。以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医物人员1100万左右,2000万只口罩分配给1100万医务人员人均只有2个,达不到每隔4小时换口罩的标准,再算上防疫执勤办事人员,口罩的缺口就更大了。
据新华社消息,截至2月13日,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已达94%,口罩等医疗物资供应正在逐渐恢复。但医用口罩加工完毕后会有化学物质残留,需要14天左右才能解析释放。解析消毒所花费的时间差或为医院及市面上口罩仍然紧张的原因之一。
竞争格局生变?
提起口罩,很多人立马想到了3M、霍尼韦尔等国际品牌,北方雾霾天严重时,不少人都会戴上口罩,但是中国作为口罩生产大国,不少消费者却一时半会儿想不到国产的口罩品牌。
随着此次疫情的影响,中国口罩消费呈爆发性增长,相较于3M及霍尼韦尔两大外资品牌,国内品牌形象、研发及分销渠道上与前者仍有差距,国内生产口罩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据此前媒体报道,江苏某口罩生产企业对外公开表示,口罩每只出厂价2分钱,每只赚不到五厘钱,利润率仅有10%左右,国内的口罩企业还停留在分散式、手工作坊等落后的生产方式,口罩利润单薄;销售价格上,天猫、京东3M及霍尼韦尔KN95口罩的价格是国内普通厂商生产的KN95口罩的3倍左右。因此国内口罩企业亟需在口罩研发、分销渠道上进行创新,提升企业实力及品牌美誉度。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经历此次疫情,口罩企业的竞争格局或会有所改变。由于口罩利润薄,国内生产口罩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经过此次疫情,或将会有行业巨头涌入。
盘和林认为,对于国内的口罩生产类大型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采购生产线,扩招生产工人等方式扩大口罩产能,因为此次疫情将使很多人提高对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意识,短期内市场仍存在较大缺口,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但对于体量较小的口罩生产企业,不建议盲目扩张生产线,因为口罩毕竟不是生活必需品,疫情结束后口罩的市场需求量便会趋于稳定,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突然调整产业结构或造成库存积压,占用现金流等现象,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
而王学宗表示,目前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解决口罩短缺问题和大量持续供应问题的方法是放开价格管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综合利用政府和市场力量,解决对口罩供应会有摩擦阻力的各个环节的问题,激励口罩生产和供应,平抑市场。政府在公平原则基础上,进行政府采购,定向供应抵抗疫情的关键部门及人群的需要。他认为,口罩作为大宗物资进行生产的过程中,竞争激烈,扩大生产容易。他建议,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价格上涨会刺激供应和生产的增加,市场会找到一个均衡点。对于普通人而言,价格信号和使用成本最能激励个体合理使用和购买物资,不再囤积,不再浪费,节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