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钱的“乖乖女”
2020-03-23吴在天
吴在天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偷的不是东西,而是寻找一个人。
刘娜带着女儿小茜来咨询,一进咨询室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真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才好了!”
女儿竟然学会了偷钱
小茜上小学4年级,一直是众人眼中的乖乖女。可最近,她却学会了偷钱。刚开始,刘娜根本不相信她会偷钱,但放在钱包里的零钱总是不翼而飞。她和老公也沟通过,都没有碰过对方钱包,一致确认就是小茜了。“昨天,她又从她爸的钱包里偷偷拿走了100元。起初,她还不承认。后来,我翻她的书包找到了这100元,她才承认。我罚她在家门口站了一个小时,让她面壁思过。”
我看了看小茜,很文静但不腼腆,她就站在妈妈旁边,也不说话,似乎在等待着咨询师的发落。我让小茜先在咨询室外面等候,单独和刘娜谈孩子的情况,从妈妈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孩子的状态。
我问刘娜:“你知道她把钱拿去干什么了吗?”“去买零食了,就在学校的小卖部里,还花钱请同学吃东西。”“家里平时会给孩子零用钱吗?”刘娜听到我这么问,情绪一下就上来了:“当然给呀!每天都给她零用钱,想要多少给多少。多花点钱倒也没什么,我最担心的是,她变坏了。”
看来,这才是刘娜来咨询的关键。我继续问道:“担心她变坏是什么意思呢?是否可以说得更详细一些?”刘娜说,第一次发现小茜偷钱后,苦口婆心地教育了她一通,她答应再也不会了。可很快,她又拿了爸爸的钱,他们就吓唬她,再这样下去就要报警了。“我们以为她会害怕,可前几天她又偷了钱。我担心这孩子变坏了,现在是在家里偷钱,以后就可能去商店里偷了!”
“如果孩子这个行为的目的不是偷钱呢?”听我这么说,刘娜很不解:“钱都偷了,还花了,怎么可能不是为了偷钱?她想要什么可以直接说的,我们都很愿意去满足孩子,根本没有必要偷啊。”“你们平时对小茜怎么样?”刘娜有些不耐烦:“刚刚不是说了吗,我们都很愿意满足她。就她这么一个孩子,我们当然希望她好。我就理解不了她为什么要偷呢?”
我知道小茜妈妈还处于对女儿行为的无奈和愤怒之中,她一直盯着孩子“偷钱”这个行为。而我感觉到,偷钱背后似乎隐藏着其他的问题。我再次问刘娜:“你们平时在生活上对小茜怎么样,比如日常生活的状态,你们之间的互动。”这时,刘娜的情绪稍微平复了些。她说,自己和老公在批发市场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也顾不上女儿。好在女儿懂事乖巧,小时候就一直跟着他们待在市场,他们忙工作,她就自己看书写作业,不吵不闹,学习也不错。夫妻俩也爱女儿,什么都给她买最好的,即使是发现她偷了钱,也舍不得打,只是罚站而已。
“妈妈眼里只有赚钱!”
和刘娜大致了解了情况之后,我又单独和小茜有了一次谈话。
我和小茜再次确认了一些情况,比如她是否在爸爸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拿了他们钱包里的钱,爸爸妈妈平时和她相处的情况等。小茜很愿意去说自己的事情,对于在父母那儿拿钱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的掩饰或不好意思,她还跟我讲了拿到钱之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吃零食的情景。
我问她:“拿了钱和同学一起吃零食是不是很开心?”她反问:“你是不是认为我和同学相处不好,所以就偷钱请同学吃零食?”我真的没想到,小茜会这样反问我。但是,她这么反问的时候,我也知道她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没有问题,这不是继续探讨的方向。
“我没有这么想,只是有些好奇,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拿钱。”我始终没有对小茜说她的行为是“偷”。小茜说:“我想要,所以就偷了。”“你想要什么呢?只是钱吗?”“我不知道,不是钱。”“拿到钱之后,你买到了你想要的吗?”“好像有,又好像没有。”“那听到爸爸妈妈说要报警,你又是怎么想的呢?”“不知道。”在这次访谈的后半段,小茜给我的感觉是,她知道自己想要一些东西,她的行为看起来的确像是在“偷”,但她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或者说,“偷钱”的行为背后,有她自己也难以表达出来的东西。
后续的几次咨询过程,我都围绕着这个部分进行,试着让她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很多时候,她还是模棱两可地回复。比如我问她:“父母说要报警的时候,你是否害怕?”她回答:“有些害怕,但又不是很害怕。”我问她:“父母责骂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她回答:“有些紧张,又不是特别紧张。”直到我问她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时,她说:“有些后悔,但又不是特别后悔,于是就忍不住又偷钱了。”这句话让我对她前面模棱两可的回复有了新的认识,这似乎更接近她内心真实的感受。
于是,我又顺着这句话继续向小茜了解:“为什么是有些后悔又不是特别后悔呢?或者说,哪些是你觉得后悔的,哪些是你觉得不后悔的?”小茜愣了一会儿,才回答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她已经知道了,只是,她很难面对。也许这时候要做的就是,让她把内心矛盾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个不后悔的部分,是不是你看到妈妈因为发现你拿了钱而生气的样子?”小茜说:“我知道妈妈很生气,可我就是忍不住。我后悔的是,我做了不好的事情。”她还是没有直接回答,但其实也相当于回答了。她不后悔的部分就是她通过“偷”的行为成功吸引到了妈妈的注意,被妈妈注意才是她真正想要“偷”到的东西。“因为你乖,学习好,他们都很放心你,都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关心你,是吗?妈妈越生气,就越表示妈妈在乎你,是吗?哪怕是妈妈的责骂。”当我这样对小茜说的时候,小茜说了句:“我觉得妈妈眼里只有赚钱。”
孩子偷的不是东西,而是寻找一个人
有“偷”东西行為的孩子,其实自身也很矛盾。
小茜知道拿妈妈的钱会让妈妈生气,但同时也会让妈妈注意到她,而且是不得不注意她。于是,她就从妈妈那儿“偷”钱。虽然她“偷”的是钱,但她真正想要的却是时间,和妈妈在一起的亲子时间。偷钱是因为她想得到情感的依偎,她想通过“偷”把这份情感寄托找回来。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偷的不是东西,而是寻找一个人。越是“偷”东西的孩子,越想得到父母的疼爱,而不是惩罚。我们往往容易从道德层面看待孩子偷钱的行为,而忽略了孩子偷钱背后的心理动机。当我们忽略了这个部分的时候,无论是教育、责骂,甚至是惩罚孩子,可能都无济于事。假如我们理解了孩子这种不由自主的“偷”的行为背后的意义,就会知道如何帮助孩子调整他的行为。
经过几次咨询,刘娜对女儿“偷”钱的事情表示理解和接受,她也表示会留出一些时间给孩子,让女儿每天至少有段时间可以得到关注,而不仅仅是得到物质的满足。我也鼓励小茜多尝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其实,当父母愿意真正看到和面对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时,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